别称
微囊肿性附属器癌,硬化汗腺导管癌,硬化汗腺管癌
概述
微囊肿腺癌注是一种向汗腺和毛囊双向分化,具有局限性、侵袭性的恶性附属器肿瘤。
好发于头面部,特别是鼻唇沟和眶周,也见于腋窝、乳房等,该病好发于 40~50 岁人群。
具体病因尚未明确;曾受过放射性照射、紫外线照射、放射治疗史以及免疫抑制等为微囊肿腺癌的危险因素。
主要症状为皮肤表面出现肉色、淡黄色、淡红色的结节或斑块,好发于头面部。
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化疗。
微囊肿腺癌可向血管外膜、肌肉和周围神经侵袭,会使血管以及周围神经受到压迫,出现神经失常、血管闭塞不通等表现。
该病的防治原则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症状
皮肤表面出现肉色、淡黄色、淡红色的结节或斑块等症状是微囊肿腺癌注最常见的症状。
微囊肿腺癌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微囊肿腺癌的常见症状包括:
结节、斑块:皮肤表面出现肉色、淡黄色、淡红色的结节或斑块,可形成溃疡。
结节周围有肿胀感和麻木感。
灼热、疼痛:肿瘤周围神经会出现灼热、疼痛的感觉。
微囊肿腺癌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乳腺癌。
小汗腺肿瘤。
病因
微囊肿腺癌注病因尚未明确。
微囊肿腺癌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此类疾病的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年龄。
放射性照射、紫外线照射、放射治疗。
免疫抑制。
哪些人容易患微囊肿腺癌?
年龄:微囊肿腺癌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在 40~50 岁多见。
放射性照射:患者接受过放射性照射,患微囊肿腺癌的风险更高。
紫外线照射:长期暴露于紫外线强的环境内,患微囊肿腺癌的风险会较高。
放射治疗史:接受过放射治疗的患者,容易患微囊肿腺癌。
免疫抑制:服用免疫抑制类药物的人群,患病率较普通人高。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皮肤表面出现肉色、淡黄色或淡红色的结节或斑块。
结节周围有麻木、疼痛、肿胀、灼热感。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本病暂无需要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的情况。
建议就诊科室
皮肤科
肿瘤科
医生如何诊断微囊肿腺癌注?
当医生怀疑是微囊肿腺癌时,将通常进行视诊和触诊检查进行初步诊断后,进一步通过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等检查予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视诊和触诊检查:通过观察皮肤表面出现的结节是何种颜色、大小、位置、有无压痛等。判断该表现可能患有的皮肤病。
组织病理学检查:可方便确定肿瘤的诊断、组织的来源、肿瘤细胞的形态、肿瘤的性质以及范围,明确该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便于后期的治疗。
免疫组化检查:主要是为了检查患者的免疫系统,有辅助诊断的作用。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年龄多大了?什么时候发现长有结节的?
结节的颜色有没有变深?按压时会有疼痛感吗?
来医院之前有没有服用什么药物?有没有在结节上涂有什么药物?
之前有没有接受过放射线照射?
你有家族史吗?都有什么病史?
你的工作或生活环境是怎么样的?
你之前接受过放射治疗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
我还需要做别的检查吗?
我通过正规治疗,可以痊愈吗?
我这个病会传染给别人吗?
这个病的治疗费用大约多少?在医保报销的范围内吗?
这个病容易引起什么并发症,后遗症有哪些?
我可以只通过药物治疗,而不做手术吗?
治疗
微囊肿腺癌注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化疗等。目前最理想的治疗方法为莫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中枢镇吐类药物:常用药物有昂丹司琼、甲氧氯普胺等;其作用为缓解化疗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可有效改善胃肠道反应。
化疗:作为术后的辅助疗法,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会有毒副作用。常用药物有转移因子(特异性 TF)、顺铂氯化钠等。
手术治疗
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切除方式如下:
局限切除:对患者身体有损害小,适用于体积较小,并未向其他方向转移,早期的肿瘤。但使用局限切除复发率在一半左右。
广泛切除:对患者的身体有一定的损害,适用于体积较大,又向周围组织转移的可能的肿瘤。使用广泛切除会比局限切除的复发率低,但有副作用,患者的恢复时间也会较长。
莫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可以检测出肉眼难以确定的肿瘤边缘,将肿瘤完全切除的基础上,不对周围正常的组织进行损坏,将患者的伤害降到最低。
其他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一些中药可以作为该病的辅助疗法,防止复发,但必须要在正规中医院或研究院所的医生指导下遵医嘱用药。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可向血管外膜、肌肉和周围神经侵袭,严重时会导致患者出现乳腺癌或小汗腺肿瘤,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缩短寿命。
经过正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治愈率一般,经过常规切除后局部复发率在 15%~60%,生活质量会有一定的影响,但对寿命没有影响。
日常注意
保证皮肤清洁卫生,避免抓挠,不要长期接受紫外线照射、放射性照射,避免接触致癌物质。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注意事项:如果患者做了手术,术后注意如敷料、引流管等。(敷料一天应更换 2 次,保证卫生,如出血量较多应及时更换敷料,避免伤口感染;保持引流管畅通,不要挤压)
化疗后或期间的注意事项:接受化疗的患者,治疗期间或治疗后,可能会出现恶心注、呕吐、脱发、食欲不振等不良反应,患者可服用健胃消食类、止呕类药物(如三氟拉嗪、甲氧氯普胺等)缓解症状,病情严重者应及时就医。
在家用药注意事项:患者需注意不良反应,若出现发热、腹痛、淋巴结肿大等不良反应症状,应及时就医。
术后、用药复查:6 个月或半年需要到医院复查一次,主要复查皮肤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组化检查等项目。
饮食:
若为手术患者,术后清醒 3 小时后即可服用食物,应吃些高蛋白易消化类的食物,如豆浆、米粥、鱼类等。
若为普通患者,多吃些富含蛋白质类的食物,如鸡蛋、豆类、牛奶、瘦肉等。多吃些富含维生素 A、C 的食物,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
避免吃辛辣、刺激、海鲜类的食物,如葱、姜、辣椒、虾、螃蟹等。某些蔬菜可能有利于身体健康,如西兰花、红薯、芦笋等。
运动:
若为手术患者,术后是需要卧床休息,3~7 天后可下床活动、活动度要小,避免伤口破裂。
若为非手术患者,运动强度适中即可,避免剧烈运动,避免过度劳累。
防晒护理:患者在康复期间应避免长时间接受紫外线照射,保护好皮肤,不要在中午外出。
其他:患者应戒烟、戒酒,避免与致癌物质接触。
预防
经常锻炼身体,提高机体抵抗力,保持积极向上的好心态,避免有害物质侵袭,多补充维生素是有效的预防方法。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避免暴露于辐射环境内,如放射性环境。
避免长期接受紫外线照射。
不要接触致癌的化学药物,如亚硝基哌啶、二亚硝基哌嗪、甲基注亚硝脲等。
加强体育锻炼,可跑步、打羽毛球等,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
补充维生素,增强自身的抵抗肿瘤的免疫力。
体检:对于年龄较大的老年人,应每年定期体检,排查各类疾病。
放射治疗史:具有放射治疗史的人群更应注意此病的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