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芽生菌病样脓皮病
概述
疾病定义:为一种罕见的脓皮病,主要为组织的增生性慢性炎症反应[1]。可以延长原发性或继发性细菌感染。
流行病学:本病罕见,目前尚无明确的流行病学数据。
最主要的病因/危险因素:本病的主要病因是细菌感染后机体的慢性不正常炎症反应。危险因素:免疫力低下,如营养不良、艾滋病等[2]。
分型分期:无明确分型分期,依感染病菌种类进行治疗。
主要症状:最明显的症状为较大的疣样的孤立斑块,色红,边缘隆起,表面有脓性分泌物。所谓“疣”是指一种突起于皮肤表面,形状不规则,颜色各异的皮肤表面赘生物。
主要治疗方法&治疗关键点&治疗难点:全身及局部应用抗生素或联合维 A 酸,较大的增生斑块建议切除[3]。此病容易与芽生菌病混淆,容易误诊。疾病为慢性病程,容易反复。
疾病的主要危害:这是一种慢性增生性疾病,会引起局部病损,免疫缺乏状态下可能会导致全身感染,严重时引发多系统器官衰竭,危及生命。
其他:提高免疫力可以预防该病。当发生严重的细菌感染可能会诱发全身的菌血症。
症状
皮肤出现较大的疣样的孤立结节(即单个的结节),一般为红色,边缘隆起,表面有脓性分泌物,按压疼痛。
芽生菌样脓皮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常见症状包括:
最常见为单发的、大疣状、菜花样的斑块,边缘环形隆起;
局部胀痛;
局部有脓液,恶臭。
芽生菌样脓皮病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组织器官化脓性感染:一般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后入血造成;
猩红热:由链球菌感染引起;
菌血症。
病因
多发生在免疫力低下人群,由于感染一种细菌后引发了机体的慢性增生性炎症反应,也可能为真菌感染。
芽生菌样脓皮病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机体免疫力低下的情况:如慢性营养不良、艾滋病感染患者,此时人体缺乏正常清除细菌的免疫力。
外伤:皮肤组织破损,容易感染细菌。
其他情况下的细菌感染。
哪些人容易患芽生菌样脓皮病?(危险因素)
上述病因也可能是危险因素。
就医
如果外伤后,皮肤出现化脓,慢慢变大的疣状结节,边缘凸起,应该及时就医查明原因,尽早处理。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外伤后,出现脓皮病样凹凸不平的疣状结节;
皮肤结节部位,疼痛肿胀。
当皮肤出现化脓的菜花状疣状结节,伴有严重的全身反应,如高热、乏力、全身不适。更要立刻就医。
建议就诊科室
皮肤科
医生如何诊断芽生菌样脓皮病?
医生一般会根据患者典型的皮肤表现、病史作出初步诊断。典型的症状是诊断的必要条件之一,在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后可以明确诊断。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皮肤组织活检:在局部麻醉后,医生会取一块皮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根据病理学报告,可明确诊断,此项检查是诊断该疾病的必备条件之一。
细菌培养:取皮损表面皮肤及脓液样本,进行细菌学培养。当培养出至少一种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或铜绿假单胞菌等,是诊断的必备条件之一。
化验血清溴水平、了解患者是否有服用溴剂的历史:辅助诊断。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些皮肤损害的?持续时间多久了?
平时有什么不良嗜好(如不洁性行为、酗酒、吸烟等)吗?
病情进展是否很迅速吗?病损部位疼痛吗?
在这个部位受过外伤吗?
之前治疗过吗?
用过什么药物吗?
以前还得过其他疾病吗?服用过含溴的药物剂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这个病的原因是什么?能彻底治好吗?
需要怎么治疗?
日常需要注意什么?
会传染吗?需要隔离吗?
治疗之后还会复发吗?
治疗
局部治疗以外用抗生素为主,对症处理炎症反应为辅。除此之外还需要全身应用抗生素。另外有报道称,维A酸与抗生素联合应用于局部有良好效果,但还有待更多证据证明。严重增生的可以手术切除。如同时合并艾滋病,应请专科医生会诊参与治疗。
药物治疗
抗生素:医生会根据细菌培养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在培养结果出现之前,医生可能会根据经验使用抗生素。
外用:局部皮肤损害部位使用乳酸依沙吖啶湿敷;盐酸环丙沙星霜剂外用。
维 A 酸:外用,作为抗生素治疗失败的备用选择。
手术治疗
局麻下手术切除。
其他治疗方法
本病如有导致免疫力低下的其他基础疾病(艾滋病等),需要同时进行基础疾病的治疗。
疾病发展和转归
芽生菌样脓皮病为慢性增生性的疾病,多为外伤后皮肤出现症状,后可出现于正常皮肤。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则可能出现严重的菌血症,导致多个系统感染,若引发器官衰竭可能会危及生命。若无其他基础疾病,本病积极治疗后预后良好,可达到治愈。
日常注意
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多进行户外锻炼,改善不良生活习惯。按时用外用药物,及时清洁皮肤,防止细菌感染。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及时清洁创口,外用口服药物要足量、及时使用。
手术切除术后注意避免牵拉伤口,按医嘱及时换药。为了预防感染,伤口愈合前应该减少外出及活动。
避免熬夜、酗酒。
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预防
该疾病的预防方式中最为重要的是治疗基础疾病(如艾滋病等),改变自身不良生活习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如受外伤,应尽快清洁创口、按时医嘱换药、促进伤口愈合、减少外出、避免感染。
感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皮肤科 李蕾医生参与本文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