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肌炎是指引起肌肉炎症的任何病症。虚弱、肿胀和疼痛是最常见的肌炎症状。肌炎的原因包括感染、受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药物副作用。肌炎的治疗方法因病因而异。
症状
肌炎的主要症状是肌肉无力。肌肉无力可能是很明显的,也可能只有通过检查才能发现。患者可能会感到肌肉疼痛(肌痛)。
皮肌炎、多发性肌炎和其他炎症性肌炎往往会导致肌肉无力,在数周或数月后逐渐恶化。这种肌肉无力会累及包括颈部、肩部、臀部和背部在内的大肌肉群。身体两侧的肌肉通常都会被累及。
肌炎引起的肌肉无力可导致患者摔倒,并令人难以从椅子上站起来或摔倒后站起来。其他可能伴随炎症性疾病出现的症状包括:
皮疹
疲劳
手上皮肤增厚
吞咽困难
呼吸困难
由病毒引起的肌炎患者通常有病毒感染的症状,如流鼻涕、发烧、咳嗽和喉咙痛,或恶心和腹泻。但病毒感染的症状可能在肌炎症状出现的前几天或几周就消失了。
一些肌炎患者会出现肌肉疼痛的症状,但是很多患者不会。
大多数肌肉疼痛不是由肌炎引起的,而是由拉伤或普通疾病如感冒和流感引起的。这些和其他普通的肌肉疼痛叫做肌痛。
病因
肌炎可由任何导致肌肉发炎的疾病引起的。肌炎的病因可分为以下几种:
炎症性疾病。引起全身性炎症的病症可能会累及肌肉,引起肌炎。炎性疾病通常是最严重的肌炎原因,需要进行长期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占这类病因的很大一部分,患者身体会对其自身组织进行攻击。有潜在可能会引起严重肌炎的炎性疾病包括:
皮肌炎
多发性肌炎
包涵体肌炎
其他炎性疾病往往可导致轻度肌炎,包括:
狼疮
硬皮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
感染。病毒感染是引起肌炎的最常见感染。极少数情况下,细菌、真菌或其他有机体也会引起肌炎。病毒或细菌可直接侵入肌肉组织,或释放损害肌肉纤维的物质。普通的感冒和流感病毒以及艾滋病病毒只是能导致肌炎的病毒中的少数几种。
药物。许多的药物可导致暂时的肌肉损伤。由于肌肉中的炎症通常无法被识别,肌肉问题可能被称为肌病而不是肌炎。肌病可能发生在刚开始用药后,也可能发生在服药数月或数年后。有时是由两种不同的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由药物引起的严重肌炎是罕见的。可引起肌炎或肌病的药物包括:
他汀类药物
秋水仙碱
氯奎宁(羟氯喹)
α- 干扰素
可卡因
酒精
损伤。剧烈运动可导致肌肉疼痛、肿胀和虚弱,症状可持续数小时或数天。炎症可引起这些症状,理论上讲,这是一种肌炎。运动或损伤后的肌炎症状随着休息和恢复几乎都会完全消失。
横纹肌溶解症。当肌肉迅速分解时会导致横纹肌溶解症。肌肉疼痛、无力和肿胀是横纹肌溶解症的症状。患者的尿液也可能变成深棕色或红色。
就医
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肌无力的症状或是肌炎的其他症状来诊断肌炎。肌炎的检查包括:
验血:肌肉酶含量高,如肌酸激酶,可能意味着肌肉发炎。其他血液测试可通过检查异常抗体,识别自身免疫性疾病。
核磁共振成像扫描:通过高功率磁铁扫描仪和计算机创建肌肉的图像。核磁共振成像扫描可以辅助识别肌炎的区域,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肌肉的变化。
肌电图:通过将针状电极插入肌肉,医生可以测试肌肉对神经电信号的反应。肌电图可以识别出无力的肌肉或被肌炎损伤的肌肉。
肌肉活检:这是诊断肌炎最准确的方法。医生识别出一块肌无力的肌肉,开一个小切口,取出一小块肌肉组织样本进行检测。大多数情况下,肌肉活检是最终确诊肌炎患者的依据。
有很多比肌炎常见的原因可导致肌肉无力和疼痛,而肌炎的检测过程并不简单。由于这些原因,诊断肌炎的过程可能很长。
治疗
肌炎的治疗因病因而异。
引起肌炎的炎症性疾病可能需要使用抑制免疫系统的药物进行治疗,包括:
强的松
硫唑嘌呤
甲氨喋呤
由感染引起的肌炎通常是由病毒引起的,不需要特殊的治疗。由细菌引起的肌炎并不常见,但通常需要抗生素来预防危及生命的感染扩散。
横纹肌溶解虽然很少由肌炎引起,但它可以造成永久性的肾脏损伤。横纹肌溶解症患者需要住院并接受连续大量的静脉输液。
与药物相关的肌炎可通过停止用药来治疗。在由他汀类药物引起的肌炎病例中,肌肉炎症通常在停药后几周内消退。
日常注意
恢复期可以适当运动。如果需要在家中继续服用糖皮质激素,应该严格遵守医嘱服药。
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饮食为主。
恢复期可以适当轻度活动,但动作不宜过快,幅度不宜过大,根据肌肉力量恢复程度,逐渐增加活动量,切忌剧烈运动。
已经有肌肉萎缩者,家属可以帮助患者按摩萎缩部位,或定期到正规医院进行理疗。
如果由于咽部肌肉受损,出现吞咽困难,吃饭时应该取半坐位或坐位,吃半流质饮食,如软面条、芝麻糊、稀饭等,宜少量多餐,进食速度不可过快,以免引起吸入性肺炎或窒息死亡。
如果在家中需要继续服用糖皮质激素,比如泼尼松,应该严格按照医嘱服药,不能擅自减量或停药,以免复发。为了防止糖皮质激素引起的低血钾,应该注意补充含钾高的食物和水果,如瘦肉、豆制品、大白菜、马铃薯等。服用糖皮质激素期间如果有发热、肌肉无力加重、大便变黑等情况,应该随时就诊。
服药期间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以免发生呼吸道感染。
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去医院复查。
预防
预防多为病因性预防,如防止炎症性疾病的发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