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神经炎是什么?视神经炎怎么办?视神经炎症状有哪些?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是指在慢性肾功能不全、肠吸收不良综合征、Fanconi 综合征和肾小管酸中毒、维生素 D 缺乏或抵抗以及妊娠、哺乳等情况下,甲状旁腺长期受到低血钙、低血镁或高血磷的刺激而分泌过量的甲状旁腺激素,以提高血钙、血镁和降低血磷的一种慢性代偿性临床综合征。最主要病因为低钙血症及慢性肾脏病所致;糖尿病、血清白蛋白、血磷、性别、年龄和透析龄是发生继发性甲旁亢的危险因素。主要症状:骨骼症状:骨痛,多见于脊柱、髋、膝等负重关节,活动时加重,疼痛呈发作性或持续性,还可伴病理性骨折和骨畸形。神经毒性和神经肌肉症状:甲状旁腺激素的神经毒性作用,可引起精神失常、脑电图紊乱和周围神经病变,也可出现近端肌力减退和肌萎缩。四肢近端肌力进行性下降,影响上肢抬举和走路。其他症状:不同程度的皮肤瘙痒与皮肤内钙沉着,皮肤缺血性溃疡和肌肉坏死,多发生于指趾尖端;有的可表现为关节痛、假性痛风综合征,偶见缺血性肌痛。本病的治疗首先应在确定何种原因引起的甲状旁腺激素增高明显,然后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控制甲状旁腺激素在血中积聚,从而减轻尿毒症的症状,防止肾性骨病的发生。本病预防措施主要以治疗原发病为主,对于低钙引起者应积极补充维生素 D 及钙剂。对于肾源性诱发因素应针对原发病对症处理。

别称

视神经乳头炎

概述

视神经炎是一种典型的视神经脱髓鞘性炎症性疾病,可伴有多发性硬化症。非典型性视神经炎多与其他炎症性疾病相关。

全球单眼罹患发病率约为 1~5/100,000,其中以白种人、女性及高纬度寒冷地区人群发病率居高[1]。

成人最常见的视神经病变,发病年龄以 20~49 岁为主。

根据是否与多发性硬化相关,可将视神经炎分为典型性和非典型性。根据发病部位,可分为球后视神经炎、视乳头炎、视神经周围炎、视神经视网膜炎。

主要表现为单眼或双眼视力急剧下降、视物缺损、视物发暗、眼球转动时疼痛。

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有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血管扩张剂以及支持疗法。

随着疾病发生发展,可导致不可逆的视神经损伤。

症状

视神经炎常见症状有哪些?

眼球运动时疼痛,急性、亚急性视力丧失,相对传入性瞳孔障碍,轻度的视盘水肿是视神经炎的典型症状和体征[2]。

视神经炎的常见症状包括:

典型性视神经炎患者通常为单眼发病;非典型性视神经炎患者通常为双眼发病。

典型性视神经炎患者视力可在 2 周内进行性下降至光感,发病后 3~4 周逐渐恢复;非典型性视神经炎患者常隐匿性起病,视力降低至手动甚至无光感,起病几周后视力仍进行性下降,3~5 周内无恢复。

大部分患者可有眶周或者眼球后疼痛,转动眼球时疼痛加剧。

视神经炎首先表现为眼球运动时的疼痛。

随病情发展,会出现视力减退,对比度差,视物颜色变淡。

约有 0.4% 的患者同时出现双眼症状。

视神经炎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视神经脊髓炎患者可遗留双眼或单眼的严重视力障碍。

约 1/3 的患者出现程度不等的视乳头水肿。

部分视神经炎患者可发展为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

眼底检查慢性期视神经可出现颞侧苍白或萎缩。

病因

视神经炎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多发性硬化:典型性视神经炎即特发性脱髓鞘性视神经炎,常由多发性硬化引起。

感染:局部和全身的感染均可累及视神经,而导致感染性视神经炎。

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症、结节病、Wegener 肉芽肿、Behcet 病等均可引起非特异性视神经炎。

代谢障碍:糖尿病、甲状腺功能障碍。

中毒:体内氰化物聚集、甲醇中毒、重金属均可引起视神经炎。

药物:乙胺丁醇、异烟肼、链霉素以及洋地黄可引起视神经炎。

哪些人容易患视神经炎?

多发性硬化患者可发生特发性脱髓鞘性视神经炎。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症、白塞病、结节病等。

感染患者: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局部感染。

儿童视神经炎可能发生在感染或接种疫苗后,或与全身性脱髓鞘过程相关,如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视神经脊髓炎或多发性硬化症。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眼球转动时疼痛。

视力急剧下降。

视物有摘挡感。

建议就诊科室

眼科

神经内科

风湿免疫科

医生如何诊断视神经炎?

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发病年龄、起病方式、症状体征、病程演变等情况,来进行疾病诊断。临床表现不典型者还可结合辅助检查结果,用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视神经炎患者常有视力下降、眼球疼痛尤其是转动眼球时疼痛明显;眼底检查可见视乳头水肿、充血、边界模糊不清,球后视神经炎患者的眼底检查可正常。

视野检查:可见典型的中心暗点、周边视野缩小。

Humphrey 静态视野检查或 Goldmann 动态视野检查:可发现患眼视野缺损。

视觉诱发电位(VEP):P100 潜伏期延迟、振幅降低。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可以明确视神经或黄斑病变,同时视神经的神经纤维层厚度可以预见疾病的发展。

头颅磁共振(MRI):视神经信号部分强化,轻度增粗。

血液检查:需要排除结核、梅毒、弓形体等感染性疾病。

血 AQP4 抗体:用于与视神经脊髓炎的鉴别诊断。

腰穿检查:对于脑内有脱髓鞘病变的患者行腰穿检查有重要临床意义,脑脊液成分及寡克隆带对后续诊断及治疗意义重大。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发病前是否有感冒、发热、腹泻?

有哪些症状?症状出现了多长时间?症状加重和缓解的因素是什么?

眼球有无疼痛?有无色觉异常,视物遮挡?

既往身体状况,是否有风湿免疫疾病、头部外伤史、家族类似病史?

日常饮食、作息是否规律?

是初次就诊还是复诊?在用什么药物治疗?疗效如何?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为什么会得视神经炎?

需要做哪些检查?

如何治疗?

视力可以恢复到什么程度?

是否会复发?对侧眼是否会发病?

会不会传染或遗传?

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治疗

对于视神经炎患者,通常采用针对病因的治疗,来最大程度地挽救视功能,同时防止进一步的神经系统损害。

首先应明确视神经炎的诊断,之后确定具体的病因和病变性质,以此来选择相应的针对性治疗措施。必要时可转诊至神经科、风湿免疫科、感染科等相关专科排查全身系统疾病。

感染性视神经炎患者,应尽早给予正规、足量、足疗程的抗生素治疗;非感染性视神经炎患者,急性期首选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治疗。

其他常用药物有免疫抑制剂、扩张血管类药物、维生素 B1、维生素 B12 等。

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甲基强的松龙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炎作用,可以减轻炎症和水肿,减少视神经细胞的死亡,缩短急性期病程,避免造成视神经萎缩、视野损害甚至失明。同时需要注意长期激素治疗的不良反应,用药期间应长期密切观察患者全身情况,限制钠盐的摄入,监测眼压、血压、血糖,定期检查肝功能等。

免疫抑制剂:主要用于降低视神经炎患者的复发率,以及通过防止或降低脊髓和脑损害发生,降低从视神经炎发展为多发性硬化症或视神经脊髓炎的几率。应注意硫唑嘌呤的严重骨髓抑制以及肝肾功能损害等副作用。常用药物包括硫唑嘌呤、环孢素 A、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

抗生素:对于明确病原体的感染性视神经炎应尽早给予正规、足疗程、足量抗生素治疗。

其他治疗方法

血浆置换[3]:可以用于重症且恢复不佳的急性期视神经炎患者。

中医中药:对于降低视神经炎复发、减少激素治疗副作用、促进视神经功能恢复有辅助作用。

神经营养类药物。

高压氧治疗:可增加微循环血流量和血流速度,改善微循环的功能状态,阻断水肿和缺氧的恶性循环。

疾病发展和转归

视神经炎预后良好,大部分患者视力可以恢复至正常水平,但是色觉较难以恢复。

由于双眼视神经传入速度的不同,少数患者存在 Pulfrich 现象,即感知物体运动轨迹异常,尤其是参加球类运动时。

部分患者有发展为多发性硬化症的潜在风险,特别是伴有脑白质脱髓鞘病灶的特发性脱髓鞘性视神经炎患者,其转化为多发性硬化症的几率高达 70%。

感染或感染相关性视神经炎患者因病原体及感染程度不同,预后差异较大,例如视神经乳头炎、视神经周围炎具有自愈倾向;梅毒螺旋体或结核杆菌感染性视神经炎或重症感染,如果治疗不及时,则恢复不佳;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视神经炎,视力损害程度较重,易复发,部分患者有糖皮质激素依赖现象。

日常注意

视神经炎尚无有效的预防方法,日常注意生活中应注意防止感染、感冒及寒冷等诱发因素。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视神经炎的患病风险。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预防感冒:尤其是冬季或气温变化较大时要注意预防感冒,避免由感染引发视神经炎。

避免用眼过度:避免长期上网和看电视,注意劳逸结合。

饮食注意:选择清淡、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食物。可多食用富含维生素 B1 的食物。

情绪管理:保持情绪稳定、心情舒畅,有利于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保持运动:适当的活动可以增强人体抵抗力。

预防

具体预防措施如下:

多发性硬化病患者需长期免疫调节治疗。

控制视神经炎的感染原因,消除潜在感染。

自身免疫病患者需治疗基础疾病预防视神经炎复发。

神经眼科门诊定期复查,早期发现疾病活动迹象,及时调整治疗。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的心态,稳定的情绪,预防感冒,避免用眼过度,保持充足的睡眠。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烂积丸的功效与作用-烂积丸说明书

2023-8-3 4:34:42

药品

风痛片的功效与作用-风痛片说明书

2023-8-3 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