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手部疾病
概述
人无论在什么年龄,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离不开一双灵活的手。手是由神经、肌肉、韧带、关节等组织构成。正常的手部功能是维持生活自理的必要条件。经由丰富的手部动作,人们还可以表达思想情绪,或借助工具实现头脑中的构思。由于双手常年暴露在外,执行各项动作,并操作各种器具,因此双手也很容易受到创伤或感染,以及发生肌肉和神经的劳损。
常见的手病(Hand Disorders)主要包括:
腕管综合症:工作中由于手腕过度运动而产生的一种常见的神经损伤。常见患者人群包括流水线工人和长时间使用电脑的人。拇指、食指、中指往往由于神经损伤而出现麻木、刺痛、无法用力。同时还可能会感到手臂、肩膀有酸痛、刺痛或灼痛。
手部关节炎:手部关节出现炎症反应,对周边的软骨、骨骼、神经、韧带等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此类疾病可导致患者的手指或手腕由于关节疼痛而无法正常活动,甚至造成局部畸形。手部关节炎的病因复杂多样,包括关节结构退变、自身免疫病损伤,以及长期受力而导致劳损。
手部创伤:当手部的骨骼、软骨、韧带、肌腱遭受直接或间接外力作用,且超出了其所能承受的最大值,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创伤,甚至完全断裂。此类患者需要接受急救治疗,尽快修复损伤,以免留下后遗症,影响此后的生活和工作。
手部腱鞘炎:该病是肌腱与其外层包裹的腱鞘因反复的机械性摩擦而引发的慢性、无菌性炎症。例如在工作或生活中,长期、反复进行同一项手部动作,就会使手指或手腕部位的腱鞘过度受力,形成损伤。腱鞘炎是手部的常见疾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的人群中,尤其以中年女性居多。
手部感染:手部一直暴露在外,并且可能在劳作过程中接触各种病原体。假如手部皮肤存在皲裂、缺损,就很可能受到感染。临床常见类型包括细菌感染,例如甲沟炎、化脓性滑囊炎等;真菌感染,例如手癣、甲癣(俗称灰指甲)。
手部痛风:该病主要是嘌呤代谢酶先天性缺陷导致尿酸过多,或肾脏发生尿酸排泄障碍。部分患者可在手部形成痛风石,破坏手部的组织结构,造成畸形和功能障碍。
症状
各种类型手部疾病的致病因素、形成过程和病变位置有所差异,但最终都表现为手部正常结构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并由此而引发相应的功能障碍,导致手部运动受限。
手部疾病的形成过程有明显差异:
手部创伤常因事故而突然发生,且病情往往较为严重,或许还伴有全身其他部位的创伤。
手部慢性劳损的致病过程较长,关节、神经、肌腱组织在长期、反复受力或炎症损伤的作用下,病情逐渐进展至不可逆的严重损伤,并将伴随患者终生。
手部关节、肌腱和神经损伤的典型症状:
关节部位疼痛、动作不便,尤其无法完成各种精细动作。
症状还可能向手臂、肩膀等处延伸,导致患侧的整条手臂都感觉酸痛或刺痛。
在休息的时候症状可能较轻微,在劳动过程中手部由于受力会致使症状明显加重。
病变部位的肌肉由于长期缺乏运动,可能出现功能退化。
随病情进展,手部的结构和功能将遭到严重破坏,部分关节炎患者可出现指掌关节畸形,甚至完全丧失功能。
手部感染的典型症状:
局部细菌感染可引发炎症反应,出现红肿、疼痛、发热,甚至可形成脓肿。
手癣患者可出现水疱、糜烂、瘙痒、脱屑,局部皮肤明显增厚、角化。
病因
手部疾病的成因复杂多样,主要的发病因素大致分为 2 类:局部病因和全身性疾病。局部病因主要包括病原体感染、急性创伤、慢性损伤、不良习惯等;全身性疾病则主要是慢性风湿性疾病。
手部疾病的局部病因
病原体感染:
细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真菌:主要是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
急性创伤:
对抗性比赛或运动跌倒或手部受撞击;
交通事故或工伤事故。
慢性损伤:
手部长期重复执行单一动作。
常年参与重体力劳动。
工作中长期接触毒性物质,例如有机溶剂、化工原料等。
不良习惯:
不愿意洗手或洗手时很马虎。
工作中没有做好手部的防护措施。
下意识的啃咬手指。
喜欢用力剥指甲边的倒刺。
全身性疾病造成的手部损伤
慢性风湿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等。
全身性感染:手足口病。
就医
就诊科室
外科
风湿科
皮肤科
常见检查项目
病史采集:
基本情况:患者病史、治疗史、日常工作情况。充分了解此类背景资料,更有利于医生对手部疾病进行鉴别和诊断。
临床症状的特征:例如起病时间、进展趋势、症状发作频率、每次发作的诱因等。
体格检查:
手部创伤患者首先要确认各项生命体征是否平稳,若伤情严重,需实施急救措施。
对于手部慢性损伤的患者,医生会观察病变部位的关节和骨骼是否存在疼痛、压痛、红肿或肿块。同时还要检查全身各处肢体、皮肤,评估是否存在全身性的病变。
对于手部感染者,医生需要仔细观察皮肤病变的颜色、形状、分布区域和严重程度,以便于实施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抽血检查:
根据白细胞水平评估患者是否发生感染和炎症。
测定各类生物学标志物的水平以便于查找病因,例如各种激素、细胞因子、肝酶、血清肌酐、病原体相应的抗原/抗体,以及自身免疫性抗体等。
组织活检:医生还可能会通过极小的手术采集患者少量病变组织,交给病理科进行显微镜观察和病理分析,判定其来源、性质,以及是否发生癌变。
影像学检查:X 光片可以观察手部关节和骨骼的病变情况。假如患者伴有全身性疾病,则需要采用超声、CT、MRI(磁共振成像)等,观察全身各处关节、骨骼和脏器的病变情况,评估波及范围和严重程度。
治疗
医生会根据手病患者的疾病类型及其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手部创伤多采取急诊外科手术进行清创、修复。手部慢性劳损和关节炎、感染等则以药物治疗为主,尽量缓解症状,避免病情进展。
外用药治疗
糖皮质激素药膏:局部消炎、止痒,常用药物包括可的松、泼尼松、地塞米松等。
外用清洁剂:清除病变部位的渗出液、鳞屑、脓痂等,常用药物包括生理盐水、硼酸溶液、呋喃西林溶液。
抗生素药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莫匹罗星等。
抗真菌药膏:联苯苄唑、咪康唑、酮康唑、特比奈芬等。
口服药治疗
抑制炎症,缓解疼痛
关键在于抑制炎症反应对关节、骨骼、神经等处的损伤。
药物治疗是缓解炎症的首选方案。常用药物包括:
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布洛芬等。
糖皮质激素:可的松、泼尼松、地塞米松等。
上述药物需根据医生指导使用。在病情得到控制后,应逐渐减低剂量。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感染和恶性肿瘤的风险。
自身免疫病(例如类风湿关节炎)的长期药物治疗:
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甲氨蝶呤、羟氯喹、来氟米特等。
生物制剂: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等。
抗感染治疗:
感染严重者亦需在外用药基础上联合口服药治疗。
常用抗生素包括头孢类药物等。
常用抗真菌药物包括伊曲康唑、特比奈芬等。
痛风治疗:
促进尿酸排出体外的药物,例如碳酸氢钠、苯溴马隆、丙磺酸。
抑制尿酸形成的药物,例如别嘌醇。
手术治疗
脓肿部位切开引流排脓:假如细菌感染引发严重脓肿,且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医生会将脓肿切开,释放其中的脓液,并用抗生素彻底清洗。
手术去除痛风石:通过手术,将手部的痛风石清除,并彻底冲洗病灶,尽量恢复手部的正常外观,保全关节、神经或肌腱的功能。
手部创伤的手术治疗:首先医生会彻底清创,随后尽快进行血管、肌腱和神经等的缝合、修复。如果伴有骨折,还需要用钢钉或支架进行固定。
关节矫形手术:去除破碎的软骨或坏死组织,修补关节缺损,在一定程度恢复关节结构。
肌腱或神经松解手术:通过手术松解黏连的神经或肌腱组织,从而实现缓解症状的目的。
日常注意
手病疾病患者务必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同时应注意保护手部,防止发生进一步的损害。
居家治疗注意事项:
患者一定要遵医嘱,按时按剂量用药,以确保实现早期治愈或维持病情稳定。
若出现无法耐受的严重不良反应需及时复诊,以便于医生调整剂量或改变用药方案。
不要随意服用其他药物、保健品,也不要擅自涂搽非处方药膏,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根据医生的治疗计划定期复查,评估治疗效果和进展情况。
注意保护手部:
手部有创伤或感染者应保持双手清洁、干燥,以免出现继发性感染。
不要接触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或带有酸碱性的刺激性物质。
手部慢性劳损患者应避免在短期内重复诱发病变的动作,以免病情反复或恶化。
预防
手部疾病的致病原因复杂多样,关键在于积极治疗原发病,保护手部健康,避免慢性劳损,从而尽量降低发病风险。
积极治疗原发病:严格遵医嘱用药,维持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等全身性疾病的长期稳定,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保护手部健康:
勤洗手,保持手部清洁。
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若要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一定要带手套。
遵守交通规则和职业规范,避免发生手部创伤。
避免慢性劳损:
在工作或运动过程中,不要长时间重复某个单一动作,需注意劳逸结合,以免损伤。
工作间歇可以休息几分钟,舒张肢体,避免肌肉和关节过度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