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干性前鼻炎,干性鼻炎
概述
干燥性鼻炎(Dry rhinitis)是一种由外界环境因素刺激引起的慢性鼻炎。秋冬干燥季节多发。有研究表明,常年居住于西北省份的人约 70% 有本病症状。
工作或生活环境过于干燥、温度过高、粉尘过多是本病最主要的病因和危险因素。
最主要症状表现为鼻子干燥、发痒、有异物感,严重的会引起鼻内出血、鼻黏膜损伤、嗅觉功能减退等问题。
本病无须手术治疗,改善环境、保持鼻腔湿润、保护鼻黏膜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改善生活、工作环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预防该病。
症状
干燥性鼻炎的常见症状包括:
鼻腔干燥感:是最典型且最早出现的症状。
鼻内发痒、轻度灼热感:患者常因鼻内发痒打喷嚏,并有轻度灼热感。
鼻塞,头晕头痛:患者可感到鼻子通气不顺畅,部分患者可因缺氧感到轻度头晕头痛。
鼻内糜烂、结痂:多数患者有鼻内糜烂、结痂且有难闻气味,以鼻前部为主。
出血:患者常因上述症状抠鼻,去除鼻内痂皮时引起出血。
嗅觉减退:本病后期可能引起鼻黏膜功能减退,主要表现为嗅觉减退。
病因
干燥性鼻炎常见病因包括:
生活、工作环境:空气过于干燥(相对湿度低于 50%)、温度过高、职业原因空气中粉尘过多是本病最主要病因。
不良生活习惯:过食辛辣、油腻,抽烟、饮酒过多可使腺体分泌减少,诱发本病。
继发于其他疾病:部分有基础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尤其对尘螨、霉菌过敏的患者,风湿性疾病患者,维生素 A、维生素 B2缺乏症患者等,可出现干燥性鼻炎表现。
药物或治疗不良反应:如鼻内、鼻窦手术术后患者,长时间接受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患者,以及癌症化疗后患者等,因鼻内黏膜面积减少,易患此病。
就医
何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自我感觉鼻内干痒症状严重,嗅觉减退,影响日常生活、工作。
鼻内糜烂严重,影响外观,或患病时间较长者出现鼻骨破坏,如塌鼻、鞍鼻。
鼻内出血严重,止血困难,甚至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等贫血表现。
鼻内继发感染,出现发热、流脓涕等症状,或继发感染蔓延,出现鼻窦炎、中耳炎症状。
建议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
医生如何诊断干燥性鼻炎?
当医生怀疑是干燥性鼻炎时,通过询问患者病史,内外鼻检查、内镜检查、鼻窦 CT、过敏试验、微生物拭子等来确诊。
病史询问:包括患者生活、工作环境、生活习惯、症状特点、出现时间、诊疗经历、是否患过相关疾病或服用过相关药物、有无过敏等,初步诊断是否患有干燥性鼻炎。
内外鼻检查:医生通过肉眼观察鼻子外观,鼻内鼻甲是否偏曲、黏膜是否萎缩、水肿、糜烂、结痂、出血等。
鼻腔、鼻咽内镜检查:医生用内镜检查患者鼻腔及较深处鼻咽情况,如有发现黏膜病变还需检查鼻窦情况。
鼻窦 CT:明确是否合并鼻窦炎。
过敏试验:可确定患者是否有明确过敏原,排除过敏性鼻炎。
微生物拭子:医生用特殊拭子轻擦鼻黏膜,做微生物分离试验,明确是否有病原体感染。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症状是什么?出现症状有多久了?
是什么职业?平时生活、工作的环境是怎样的?
出现症状后有没有看过医生?做过什么检查?用过什么药?
平时生活习惯怎么样?有没有对什么过敏?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需要做哪些检查?需要用什么药?
这个病可以根治吗?需要多长时间?
口服或外用的药有什么副作用?
平时应该注意什么?有哪些简单易行的方法可以缓解症状?
治疗
干燥性鼻炎经过治疗可以治愈,鼻黏膜可恢复。改善环境、保持鼻腔湿润、保护鼻黏膜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口服维生素 A、维生素 B2、维生素 C :补充维生素可保护鼻黏膜,利于黏膜恢复。
外用药物滴鼻:可用 3% 林可霉素滴鼻,预防鼻腔感染;也可用 5% 葡萄糖生理盐水、复方薄荷油滴鼻或清洗鼻腔,既可保持鼻黏膜湿润洁净,也可洗去痂皮;还可用棉签蘸少量鼻膏涂抹鼻腔,保持鼻腔湿润。
其他
改善生活环境:室内用加湿器加湿,可用一些中药煮取药汁加入加湿器,或将少量藿香正气水加入加湿器。
患者可用食用盐、清水配制低浓度盐水(浓度不高于 3%),装入小喷雾瓶中,日常喷鼻保持黏膜湿润。
注意不要用手抠鼻,尽量少擤鼻,以免损伤鼻黏膜。
若工作地点粉尘较多,应多洒水,减少扬尘,尽量戴口罩工作。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采取措施,患者症状可逐渐加重,鼻黏膜萎缩,嗅觉减退,影响生活质量,继发鼻窦炎、中耳炎甚至颅内感染。病程长者可出现骨质破坏,出现塌鼻、鞍鼻。
通过改善环境,改变生活习惯等方式,干燥性鼻炎可治愈,患者鼻黏膜可逐渐恢复正常,无后遗症。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生活习惯:饮食中多吃蔬菜、水果,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少吃辛辣、油腻,戒烟酒。外出时注意戴口罩,并保持口罩清洁。
居家注意事项:室内注意保持一定湿度,相对湿度不要低于 50%;控制室内温度,尤其夏季空调温度不可过低,冬季取暖温度不要过高,最好保持在 25℃ 左右,体感温度舒适为宜。
可每天做鼻部按摩。用拇指、食指夹住鼻根两侧,用力由上而下连拉。此法可促进鼻黏膜的血液循环,有利于鼻黏膜的正常分泌,保持鼻腔的湿润。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工作、外出时戴口罩,工作地点减少扬尘。
治疗引发干燥性鼻炎的原发疾病,避免接触过敏原,尤其是尘螨、花粉等空气中可能存在的过敏原,避免使用收缩血管的药物。
少吃辛辣、油腻食物,多饮水,补充维生素,尽量少抽烟喝酒。
有鼻内、鼻窦手术史的人群,加强鼻黏膜护理,如自备低浓度盐水或外用药物,时常滴鼻,保持鼻黏膜洁净湿润,定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