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空鼻综合征
概述
空鼻症(Empty Nose Syndrome, ENS)是因鼻腔组织过度缺失引起的相应临床表现[1]。
空鼻症发病机制不明,但几乎所有患者都接受过鼻甲手术。
空鼻症患者有典型的“矛盾性鼻塞”[1]表现,即患者自诉鼻塞、气短、呼吸困难,但医生进行鼻腔检查时,却发现鼻腔宽大通畅,部分患者还会有鼻腔黏膜异常干燥、嗅觉减退或缺失的表现。有时医生无法确诊空鼻症是否真实存在,或认为患者可能伴有心理、精神疾病。
既往接受过鼻腔手术的患者,在术后逐渐出现不明原因的鼻塞和呼吸困难,应及时就诊[1]。
空鼻症的治疗较为困难,由于原有结构缺失,无论采用何种方案都难以达到理想的疗效[2]。临床医生一般首选保守方案,即鼻腔灌洗、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虽然可部分缓解症状,但总体效果欠佳。手术治疗也可尝试,但长期效果如何尚不确切,有待验证[2]。
如果症状可控,仍可返回工作岗位,患者要注意改善生活方式,并定期复诊[3]。
预防的关键在于建立正确健康观念,接受鼻甲相关手术都必须谨慎权衡[4]。
症状
空鼻症患者有哪些症状?
空鼻症患者有典型的“矛盾性鼻塞”[1]表现,即患者自诉鼻塞、气短、呼吸困难,但医生进行鼻腔检查时,却发现鼻腔宽大通畅。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以下表现[1]。
鼻腔黏膜异常干燥。
嗅觉减退或缺失。
呼吸时感觉头痛。
疲乏、注意力难以集中。
若空鼻症若未得到有效控制,部分患者出现心理和精神症状[1],如性格发生变化、易怒、焦虑和抑郁等。
病因
空鼻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空鼻症发病机制不明,但几乎所有空鼻症患者都接受过鼻甲手术 [1],如部分或完全鼻甲切除术,可能是手术操作使鼻腔内部黏膜上感觉神经受损,无法恢复正常功能。但切除范围与空鼻症无关,有些患者行完全鼻甲切除术也不会得空鼻症。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既往接受过鼻腔手术的患者,在术后逐渐出现不明原因的鼻塞和呼吸困难,应及时去医院就诊[1]。
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
医生如何诊断空鼻症?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了解过往是否做过鼻腔手术,不适状况是否影响日常生活等。其次,医生可能会进行如下检查。
鼻腔检查[1]:观察鼻腔是否鼻黏膜是否干燥、苍白、鼻腔是否通畅、鼻甲组织是否有缺失等。
棉片试验: 将合适大小的棉片以生理盐水润湿,置于鼻腔内准备行鼻甲修复或移植的部位,患者自由呼吸 20~30 分钟后,觉得不适症状改善,可能是患有空鼻症。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之前有接受过鼻腔手术吗?
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鼻塞的?
能否具体描述鼻塞的感受和严重程度?
不适是持续存在还是偶尔发作?
什么情况下不适有所好转?
发生什么情况会造成症状进一步加重?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为什么会得空鼻症?
需要做哪些检测可以确诊?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进行治疗?
如果不治疗会自愈吗?
之前的手术会影响治疗吗?有什么风险?
平常能做什么来减轻不适吗?
治疗
空鼻症的治疗较为困难,由于原有的结构缺失,无论采用何种方案都难以达到理想的疗效[2]。临床医生一般首选保守方案,可部分缓解症状,但总体效果欠佳。临床也有尝试手术治疗者,但长期效果如何尚不确切,有待验证[2]。
如何治疗空鼻症?
保守治疗
这是目前临床首选的治疗方案。可部分缓解症状,但总体效果欠佳[2]。通常联用以下治疗方式。
鼻腔灌洗。
药物治疗:如局部用保湿软膏、薄荷油滴鼻液、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等。
心理咨询或精神科药物治疗:如果伴有焦虑、抑郁,接受心理或精神治疗可能会改善不适。
手术或植入治疗
主要目的是增加鼻阻力,减少水分流失,改善对空气加温、加湿、清洁作用,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症状。包含鼻内修复手术、鼻内微创鼻甲成形术、鼻腔注射填充物等。但各项手术的临床疗效尚有待验证[2]。
日常注意
日常注意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如果症状可控,仍可返回工作岗位。患者处于工作和人际交往中,有利于调节心理和情绪。
业余时间可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文娱活动,舒缓心情,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
改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避免辛、辣、酸、麻食物,减少对鼻腔的刺激。
患者需定期复诊,便于医生评估病情,家属也应多注意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出现异常情况早期处置。
预防
如何预防空鼻症?
预防空鼻症的关键在于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接受鼻甲相关手术都必须谨慎权衡[4]。
鼻部疾病以保守治疗为首选,若需要进行鼻腔手术,尽量多征求耳鼻喉科专家的建议,再行权衡利弊。
尽可能避免接受鼻甲黏膜的破坏性手术,如激光和电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