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老年性聋(Presbycusis),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发生的双侧对称性、进行性听力减退,重者可致全聋的老年性疾病,好发于 60 岁以上人群。
2017 年柳叶刀杂志公布的,影响国人生活质量的常见非致死疾病中,听力损失位列第二位;2018 年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约 1/3 的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存在中度及以上听力损失;我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报告显示:听力残疾(含多重残疾)以 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为主,占 73.58%,而老年性聋是主要致残因素。
老年性聋发病为多种因素累加,共同作用所致。最主要病因为听觉系统衰老退变所致(同机体衰老),此外遗传因素、噪音损伤、感染(如中耳炎病史)、酒精、耳毒性药物或化学试剂损伤等,也为其常见病因。老年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被视为其发病的危险因素。
可分为单纯性老年性聋及复合性老年性聋。单纯性老年性聋按颞骨组织学改变,可分为感音型、神经型、代谢型、机械型(Schuknecht 分型 1964),后 Welsh 建议将中枢性老年性聋作为第五种类型。复合性老年性聋主要指曾有其他耳聋病史的老年性聋(如中耳炎、突发性聋、使用耳毒性药物、噪音损伤史等)。
老年性聋的主要表现为耳鸣、耳聋、言语识别率下降等。
目前治疗主要为药物治疗及使用听力辅助设备。但因为该病发病隐匿,患者及家属并不能及时察觉,且广大老年人对老年性聋的认识尚不足,很多患者“ 不以为病”,不能及时就医,医疗机构需要加强面向大众的健康科普教育。同时,老年人也应定期进行听力检查,以期达到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关于治疗,目前药物治疗效果有限,助听器、人工耳蜗等听觉康复手段的适应证,需要医学专业人员进行指导。
老年性聋不仅引起患者的听力减退,还会导致患者的认知能力下降。疾病晚期,由于听力减退、言语情感交流障碍、社会参与度低、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会受影响,后期甚至出现孤独、抑郁、反应迟钝等变化。
加强听力健康宣传教育工作,为有老年性聋家族史的患者进行遗传咨询;控制血糖、血脂、血压,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戒烟戒酒;避免接触噪音环境,保持健康的饮食及作息可预防发病。
症状
老年性聋常见症状包括耳聋、言语分辨率下降、耳鸣、重振现象等,可导致听力进行性损害,若任其进展,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导致认知能力降低,甚至引发一系列精神心理疾病。
老年性聋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言语识别率下降:多为患者或家人注意的第一症状(“能听到,听不清”)。初始时可表现为嘈杂环境中或参加会议时感到听话困难,后可表现为说话“打岔”。
耳聋:不明原因双侧感音神经性聋,起病隐匿,耳聋进行性加重,进程多缓慢。日常对话、接打电话、收看电视时音量不自觉增大、不自觉侧耳,对鸟鸣、电话铃等高频音不敏感,“不爱搭理人”、声源定位困难等。
耳鸣:开始为夜深人静时出现,后可持续性,多为高调蝉鸣、哨声等;高频耳鸣也常为就诊原因之一。
重振现象:常见于耳蜗病变的老年性聋患者。表现为一点音量的提高会感觉响度显著提高,患者会抱怨小声听不见,大声却又嫌吵,选配助听器时也会因对音量提高的耐受能力有限而需要反复调整。
老年性聋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言语交流能力下降。老年性聋患者主要表现为言语识别率下降,尤其噪音环境下交流更为困难,听力损失累及中低频率时日常交流也会出现障碍;
避险能力减退。因声源定位困难,例如不能识别别人提醒,或不能判断身后车辆的行驶方向,日常出行安全可能受到威胁;
未经治疗的听力障碍可能会导致老年人情感和社会交流障碍,会导致抑郁、社会孤立和自尊的丧失,容易导致认知障碍,甚至导致老年痴呆。
病因
老年性聋为多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常见发病因素有:机体衰老、遗传、噪音损伤、感染(如中耳炎病史)、酒精、使用耳毒性药物或化学试剂损伤等。老年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被视为其发病的危险因素。
老年性聋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机体衰老:随着机体衰老,外耳、中耳、内耳、听神经及听觉中枢都会随之老化。外耳一般影响不大,中耳由于鼓膜、鼓室内韧带和听小骨关节韧带弹性减退,可出现传导性聋;内耳血管硬化、萎缩、毛细胞减少,听觉中枢神经系统可出现神经细胞萎缩、凋亡等。
遗传因素:约 35%~55% 的老年性聋患者与基因异常有关。衰老基因在生命早期未表达,在后期才开始活化;线粒体损害及功能障碍被认为是老年性聋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发现 mtDNA4997(线粒体 DNA4997)缺失与之有关。
全身疾病: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可引起内耳迷路淋巴液的渗透压变化,造成耳蜗结构和功能反复损害。可导致血液黏度增高以及形成微小栓子,造成内耳及大脑中枢低氧,从而影响整个听觉通路的神经冲动传导。
哪些人容易患老年性聋?
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全身疾病患者。
既往有长期噪音接触史、中耳炎病史、耳毒性药物使用史等。
有长期吸烟、饮酒史。
就医
老年性聋起病隐匿,容易被忽视,因此具备家族史或危险因素者,需要格外留意自己的听力状况,定期体检,积极治疗全身疾病。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一旦发觉相关症状,如日常生活需要比原来更大的音量、“ 能听见,听不清”、耳鸣等,应记录首次出现症状的时间,并尽快前往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就医,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建议就诊科室
耳鼻咽喉
头颈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老年性聋?
一般依据病史、查体及听力言语评估检查,并排除梅尼埃病、突发性聋、听神经瘤等其他病因后,即可诊断老年性聋。
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
查体:包括鼻、鼻咽、咽部、双耳检查,对合并眩晕的患者还可进行眼震及前庭功能检查,以排除老年性聋之外的病因。
听力学言语评估:
纯音测听:可初步判断患者听力损失的类型及严重程度。
言语测听:包括言语听阈、言语识别率及噪声下言语测试,可评估患者的言语能力。
阈上功能试验,包括重振试验及短增量敏感指数试验。
对于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可完善颞骨 CT 检查,对于双侧听力下降程度明显不对称,或近期突发听力减退或耳鸣者,可完善头颅 MRI 检查,评估有无中枢病变。
认知功能评估。主要包括:
反映总体认知的量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反映单个认知域:听觉词语学习测验、言语流畅性测验、Boston 命名测验等,由相关专业人员完成;
部分听力损失较重患者可矫正听力后再行评估,或换用主要依靠视觉完成的评估工具。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是单侧还是双侧的听力不好?大概有多长时间了?
在安静环境和嘈杂环境中听力有没有变化?
有没有合并耳鸣、眩晕、耳痛、耳流水等症状?
以前有没有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病史?有没有长期接触噪音环境?直系亲属有没有类似的听力问题?
以前有接受过什么治疗吗?效果怎么样?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的耳聋或耳鸣能好转么?
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我想改善听力,有哪些治疗方法呢?需要配助听器么?
日常生活中我需要注意哪些事情?
治疗
老年性聋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听觉辅助治疗。由于听觉系统退行性变具有不可逆性,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延缓老年性聋的进展。
改善听力最主要的治疗方式是使用听觉辅助设备,如助听器、人工耳蜗等,但亦要把握适应证。
药物治疗
改善微循环、扩血管药物,如银杏叶制剂;
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维生素 B1 等;
有研究表明辅酶 Q10 及维生素E可预防大鼠内耳组织线粒体 DNA 缺失突变,从而为预防和治疗老年性聋提供了实验依据。
中药治疗,可联合西药及针灸。
听觉辅助设备治疗
助听器
是应用最为普遍的听觉辅助设备。对于病情稳定(病程超过 3 个月)的中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使用助听器可改善其听力。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效果较差,但若暂不适宜手术,亦可佩带大功率助听器。
助听器分类:
气导助听器(盒式、耳背式、耳内式、耳道式)。
骨导助听器(眼镜式、软带式、骨锚式)。
注意事项:
配带助听器前需专科就诊,完善病史、查体及听力言语相关等检查,建议于正规医疗机构或专业的助听器验配中心验配;
当感觉助听器效果欠佳时,需及时到验配机构进行调试;
未经充分医学和听力学评估的情况下,应避免不恰当使用助听器;
因助听器不能改善因听觉中枢退行性变和认知困难所致的言语分辨能力障碍,且在嘈杂环境中,助听器的使用会因重振现象受到较多限制,故而需要把握适应证,并使患者有适当的期望值。
人工耳蜗
适用于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助听器无效或效果很差(尤其平均听阈 ≥80 分贝(dB)者,助听器一般很难补偿);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主观能动性,对人工耳蜗有正确认识和适当期望值。
在国外,人工耳蜗已成为老年性聋常规的治疗方法。国内近年来也已有为 ≥60 岁的老年性聋患者,成功植入耳蜗的报道。无论从安全性还是言语康复效果来看,老年性聋植入人工耳蜗都有着较好的前景,但此为全麻有创手术,患者可能对手术存在顾虑,且花费相对较大,在国内老年性聋人群中应用受到较大的限制。
其他治疗方法
听觉康复训练:包括认知训练和听力训练,应建立以家庭为中心,康复机构及医生、听力师、心理咨询师等多学科人员参与的康复训练体系。常用认知训练包括记忆训练、处理速度训练等;听力训练从听觉察知、识别、辨别、理解逐步进行。有利于加速对助听器等听觉辅助装置的适应,促进提高言语分辨和交流能力,还可激发记忆力、注意力等认知能力。
近年来关于毛细胞再生(新生毛细胞不断形成、成熟,代替已衰老死亡的细胞的自发性再生现象),及干细胞植入的细胞和基因治疗有较大发展前景,是有望根治老年性聋的治疗手段,目前仍在理论及动物实验研究阶段中。
心理治疗:老年性聋是造成老年患者悲观、抑郁、躯体化障碍和孤独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故而应加强对患者的理解和关爱,提高其社会参与感。要重视患者的心理康复治疗,让老年患者摆脱不良的心理状态。
高压氧治疗。高压氧疗法对病程较短的缺血缺氧相关的耳聋有一定治疗作用(药物性聋、噪声性聋、突发性聋等),单独用于老年性聋治疗较少,且高压氧对一些老年常见病,如高血压、肺气肿严重者为禁忌,目前临床上只作为辅助治疗方法,不作推荐。
疾病发展和转归
老年性聋发病隐匿,早期相关症状易被人忽视,病程往往渐进性加重且不可逆转。若不及时干预,最终会导致患者丧失实用听力,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影响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家人要关注老年人的听力变化情况,如发现有听力减退征象应及时就医;
注意避免接触噪音环境,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乙酰水杨酸、吲哚美辛等解热镇痛药;呋塞米、利尿酸等利尿剂等);
合理膳食,适当运动。膳食里的多酚为抗氧化剂,可防止各种老化相关的氧化应激反应,还可减少耳蜗细胞的 DNA 氧化损伤;定期规律的运动可以减少与炎症相关的毛细血管的年龄相关性丢失,从而延迟老年性聋的恶化;
重视对全身疾病的控制,检测并控制血压、血糖、血脂。
预防
老年性聋作为一种机体老化相关的疾病,病程隐匿不易被察觉,一旦发现多不可逆转,但在发病初期可以通过一些途径早发现,早干预,以延缓其恶化。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对有耳聋家族史的患者应建议其行基因检测,提供遗传咨询,对于高危患者加强听力追踪,较早发现老年性聋并进行干预。
加强听力保健相关健康宣教工作;对高龄人群可定期进行听力障碍问卷及听力筛查,呼吁社区及基层医院,将老年性聋听力筛查设为每年常规体检项目。
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全身疾病,避免接触噪音,减少或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
加强锻炼,合理膳食,戒烟酒,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