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指细菌感染中耳乳突腔黏膜、骨膜、骨质后引起的化脓性炎性反应,中耳乳突腔内以白细胞、巨噬细胞、感染的细菌为主,构成脓性分泌物。
由于炎性介质的存在,刺激黏膜在中耳乳突腔产生纤维肉芽组织并对骨质产生侵蚀,如持续性流脓则为活动期,否则为静止期,部分病例可伴有病灶内上皮组织增生合并形成中耳胆脂瘤。临床常见的干性鼓膜穿孔也列入静止期。
常由急性炎症迁延不愈、咽鼓管功能异常、病变严重深达骨质、邻近器官病变、机体抵抗力下降、免疫能力低下等导致。
主要症状为间断或持续性流脓、鼓膜穿孔、伴或不伴听力下降。
主要治疗原则为控制感染、通畅引流,清除病灶,恢复听力,消除病因。药物治疗难以控制时可选择手术治疗。
发生在儿童时,听力下降可能影响其言语发育。可引起粘连性中耳炎、鼓室硬化、中耳胆固醇肉芽肿、隐匿性中耳炎胆脂瘤。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引起颅内、外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保持患耳清洁干燥,正确擤鼻涕,积极治疗急慢性疾病,适当体育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可有效预防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发作。
症状
本病症状有间断或持续性流脓、鼓膜穿孔、听力下降等,部分患者可出现耳鸣和眩晕。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耳部流脓:脓液性质为黏液性或黏脓性,长期不清理可有臭味。间歇性或持续性,急性感染时流脓发作或脓液增多。炎症急性发作期或有肉芽、息肉等时可有血性分泌物。
听力下降:患耳可有不同程度的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损失。听力下降的程度和性质与鼓膜穿孔的大小、位置、听骨链的连续程度、迷路破坏与否有关。
耳鸣:部分患者有耳鸣,多与内耳受损有关。部分患者的耳鸣与鼓膜穿孔有关,修补后耳鸣可消失。
眩晕:一般慢性中耳炎患者较少出现眩晕症状,当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出现迷路破坏时,患者可出现剧烈眩晕。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所引起的颅内外并发症称为耳源性并发症。由于解剖位置特殊,这些并发症常常危及生命,是耳鼻咽喉科危急重症之一。
常见并发症包括:
颅外并发症:
颞骨内并发症:迷路炎、岩部炎、周围性面瘫。
颞骨外并发症:耳后骨膜下脓肿、顴突根部骨膜下脓肿、帽状腱膜下脓肿、耳源性二腹肌下脓肿(Bezold 脓肿)、耳源性颈深部脓肿(Mouret 脓肿)。当感染血栓进人血液到远隔脏器可形成相应部位脓肿。
颅内并发症:硬脑膜外脓肿、硬脑膜下脓肿、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脑膜炎、脑脓肿、耳源性脑积水、脑疝[1][2]。
后遗症:
粘连性中耳炎。
鼓室硬化。
中耳胆固醇肉芽肿。
隐匿性中耳炎。
病因
本病的病因可能有急性炎症迁延不愈、咽鼓管功能异常、邻近器官病变、机体抵抗力下降、免疫能力低下等。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急性炎症迁延不愈:此为常见原因,多由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获得彻底的治疗,或细菌毒力强,患者的抵抗力低,导致病变迁延至慢性。
咽鼓管功能异常: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中,乳突气化不良者居多,但其与本病的确切关系尚不清楚,可能与本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病变严重、深达骨质:急性坏死性中耳炎,病变深达骨膜及骨质,组织破坏严重。
邻近器官病变:鼻部或咽部的慢性病变,如腺样体肥大、慢性扁桃体炎、慢性鼻窦炎等反复发作导致中耳炎症的反复发作。
机体抵抗力下降,免疫能力低下:急性传染病,如猩红热、麻疹、肺结核等,合并有慢性病,或营养不良及贫血等时,特别在婴幼儿中,会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免疫能力低下,易使急性中耳炎演变为慢性。
哪些人容易患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婴幼儿:小儿的咽鼓管接近水平位,且管腔较短、内径较宽,故小儿的咽部感染较易经此管传入鼓室,引起中耳炎。
咽鼓管功能异常者。
抵抗力下降、免疫能力低下者。
就医
若出现耳流脓、听力下降、耳鸣、眩晕中的任何一个症状,均需积极就医治疗。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只表现为耳流脓、听力下降、耳鸣,可于耳鼻喉科门诊就诊。
眩晕严重(可伴有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时,应积极于急诊科就诊,当排除其他可引起眩晕的疾病后可于耳鼻喉科就诊。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出现意识不清时立即拨打 120 。
出现明显头痛、发热、流脓突然停止或增加、神志改变、表情淡漠,说明患者可能发生了并发症,需尽快就诊。
建议就诊科室
耳鼻咽喉科。
医生如何诊断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医生根据患者耳流脓、听力下降的病史,及耳纤维内镜、纯音测听、颞骨 CT 检查等辅助检查可确诊。
具体相关检查如下:
耳纤维内镜:可清楚的看到鼓膜的状态。鼓膜穿孔是最常见的体征,只要仍存在中耳的感染,穿孔就难以愈合。不同部位的穿孔,往往与中耳炎的形成机制有一定关系。
纯音测听: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传导性耳聋、混合性耳聋或感音神经性耳聋。
颞骨高分辨 CT:是评价慢性化脓性病变性质及范围的有效工具,可以了解乳突的气化程度、听小骨的状态、中耳的各个部位及病变的范围。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流脓有多久了?脓液有臭味吗?什么颜色?
听力下降多久了?
耳鸣的声音是什么样的?
有没有眩晕症状?
是否曾发生口角歪斜、眼睛闭不上等面瘫症状?
曾在哪里就诊?怎么治疗的?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什么原因导致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我该做些什么检查来确诊?
什么治疗最适合我?
治疗需要多长时间?会复发吗?
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治疗
本病治疗原则为控制感染,通畅引流,清除病灶,恢复听力,消除病因。主要治疗方法有祛除病因、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祛除病因
医生会积极治疗引起中耳炎的上呼吸道疾病。
药物治疗
引流通畅者以局部用药为主,如 0.3% 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氢化可的松滴耳液等。
局部用药需要注意:用药前用 3% 双氧水或生理盐水彻底清洗外耳道及鼓室的脓液,并用棉签拭干,或吸引器吸尽,然后方可滴药;忌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制剂(如新霉素、庆大霉素等)滴耳,以免耳中毒;脓液多或穿孔小者,忌用粉剂,否则影响引流,甚至导致并发症;忌用腐蚀剂,如酚甘油。
炎症急性发作合并全身症状时需全身用药,医生会根据脓液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
手术治疗
鼓室成形术:
该型手术仅限于鼓室、鼓窦及乳突正常者,手术不开放乳突,医生会在清理鼓室病变的基础上行听功能重建。中耳炎症完全吸收,遗留鼓膜穿孔者,或中耳炎症反复保守治疗无法吸收者可行此手术。
中耳病变切除术:
以清除中耳乳突病变为主要目的,不考虑鼓膜与听骨链重建。
乳突切开术:指单纯乳突切开术,主要适用于乳突蓄脓者、鼓室结构未受侵犯或急性炎症经乳突切开引流可好转者。
乳突根治术:即经典的乳突根治术,该手术不保留听力,主要用于中耳黏膜广泛严重病变且咽鼓管完全闭锁,不适合成形手术的病例。
改良乳突根治术:特指 Bondy 改良乳突根治术。适用于胆脂瘤病变局限于上鼓室并向鼓窦乳突发展,而中鼓室良好、听骨链完整无需重建的病例。
中耳病变切除+鼓室成形术:
完壁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即经典的 “闭合式技术”或“联合进路手术,适用于气化较好的中耳乳突病变。
开放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相对于保留外耳道后壁手术而言,该手术切开乳突、鼓窦、上鼓室,同时切除外耳道后壁和鼓窦上鼓室外侧壁。
完桥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相对于保留或切除外耳道后壁,该手术切开乳突、鼓窦、上鼓室,切除外耳道后壁,但保留上鼓室鼓窦外侧壁一部分,即“骨桥”。
上鼓室切开重建+鼓室成形术:适用于鼓膜松弛部病变及胆脂瘤病变仅局限于上鼓室的病例。
其他中耳炎相关手术
(为上述三类手术的相关配套或辅助手术,并非独立一类):
鼓室探查术:该手术贯穿于整个鼓室成形术中,探查的主要对象是鼓室及其所包含的结构。目的一是明确病变性质及程度,二是清除这些结构本身及周围的病变。
外耳道成形术:中耳乳突手术时,无论耳内或耳后切口,凡存在骨性外耳道凸起,影响显露者,均可行外耳道的扩大成形,一是更好的暴露术野,二是术后防止耳道狭窄,利于术后的引流和耳道自我清洁功能的恢复。
耳甲腔成形术:适用于经耳内或耳后切口中耳乳突病变切除者,旨在防止外耳道口狭窄及引流方便、增加耳道的通气量,利于耳道自我清洁功能的恢复。手术结束时根据外耳道口的大小行此手术,该手术是完成中耳乳突手术的环节之一。
外耳道后壁重建术:该手术主要针对外耳道后壁的处理。
乳突缩窄术:与外耳道后壁重建术不同,该手术主要针对无外耳道后壁的、陈旧性宽大乳突术腔的处理(乳突根治术、开放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的二次修正手术),目的是消灭宽大的术腔,恢复外耳道解剖结构和自我清洁功能,避免外耳道代谢产物的堆积和外耳道胆脂瘤的形成。
中耳封闭术:该手术作为中耳乳突手术的必要补充单独列为一类。适应证为经反复治疗仍不能提高听力且不干耳者、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清除中耳乳突病灶后者。
疾病发展和转归
其转归包括鼓膜自行愈合,鼓室乳突黏膜可恢复正常,影像学检查鼓室乳突可发现残留密度增高影,听力可不同程度恢复或残留永久性气骨导间距;另一转归情况是需经临床干预才能治愈。
日常注意
患者在日常注意生活中要改善生活方式,增强身体抵抗力;保持患耳清洁干燥,正确擤鼻涕。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改善生活方式,健康饮食,适当运动,增强身体抵抗力。
保持患耳清洁干燥,洗澡或游泳时应避免患耳进水。
正确擤鼻涕,先擤一侧的鼻涕,如果同时擤两侧的鼻涕,容易增加鼻腔的气压,加重耳朵的负担。因此应先用手指压住一侧鼻孔,稍用力向外吹气,对侧鼻孔的鼻涕即可擤出。一侧擤完,再擤另一侧。
预防
积极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积极治疗鼻部、咽部的慢性疾病,尽量避免上呼吸道感染;保持耳朵清洁干燥,正确擤鼻涕;积极治疗其他传染病、慢性病、贫血、营养不良等可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的疾病可以预防本病。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积极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发病时间通常界定为 6 周。
积极治疗鼻部、咽部的慢性疾病,尽量避免上呼吸道感染,预防邻近器官炎症蔓延至中耳。
积极治疗其他传染病、慢性病、贫血、营养不良等可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的疾病。
保持耳朵清洁干燥,以防细菌滋生。
正确擤鼻涕,以防细菌及分泌物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
婴幼儿喂奶时应注意不要头部太低,以防奶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