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游泳耳,热带耳
概述
外耳道炎(Otitis Externa)是外耳道皮肤或皮下组织由于感染而发生的炎症反应。该病为耳鼻喉科门诊的常见病,在炎热、潮湿的天气条件下容易发生。尤其是在夏季淋浴或游泳之后,外耳道有残余积水,更有可能局部皮肤受到病原菌感染而形成外耳道炎,因此人们又将其俗称为“游泳耳”。该病可见于任何年龄组,而在青少年人群中最为多发,尤以 7~12 岁年龄段的发病率最高。在欧美发达国家,老年人的助听器使用率较高,因此流行病学统计显示 65 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也有所增加。
耳道是一个狭窄、温暖的封闭环境,适合病原菌生长。在一定条件下,就可能形成急性外耳道炎。若未能及时清除感染源,迁延不愈可进展至慢性外耳道炎。
主要风险因素包括炎热、潮湿,耳道积水,皮肤外伤,其他耳鼻部感染,免疫功能低下。
外耳道炎的主要症状是有粘性或脓性分泌物流出,耳道呈现明显的红肿、疼痛、压痛。
急性发作时疼痛剧烈,若未能及时控制,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尤其在伴有慢性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可引发坏死性外耳道炎,甚至有致命的危险。
患者如果出现外耳道炎的相关症状,应该及早接受诊治,清除感染。
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即可明确诊断。
治疗外耳道炎以清除感染为主要目标,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药物。同时可使用非处方止痛药或糖皮质激素缓解疼痛和炎症。
患者术后的居家护理很重要,应遵医嘱用药,必须按时复诊。
外耳道炎的预防重点在于避免外耳道损伤,防止外来病原菌侵入。
症状
外耳道炎有哪些症状?
外耳道炎急性发作的常见临床症状主要包括:
患处有粘性或脓性分泌物流出,且可能有臭味或呈黄绿色;
耳道内有灼热、胀痛感,并随病情逐渐加剧;
患者的耳廓有显著的压痛和牵引痛,用餐和说话时也会有明显的疼痛感,甚至坐卧不宁;
外耳道可呈现弥漫性充血、肿胀,有时可见小脓疱;
慢性外耳道炎可表现为长期的瘙痒、不适,遇有外界诱发因素,例如游泳或淋浴积水,可导致外耳道炎急性发作。
外耳道炎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外耳道炎如果未经有效治疗,可能伴有以下风险:
感染向四周组织扩散,导致淋巴结肿痛;
坏死性外耳道炎:外耳道、颅底及周围软组织的重症感染,甚至有致命危险。多见于中、老年糖尿病患者、艾滋病患者、移植患者、白血病患者。
病因
耳道是一个狭窄、温暖的封闭环境,适合病原菌生长。在一定条件下,就可能形成急性外耳道炎。若未能及时清除感染源,迁延不愈可进展至慢性外耳道炎。临床主要风险因素包括炎热、潮湿,耳道积水,皮肤外伤,其他耳鼻部感染,免疫功能低下。
外耳道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外耳道炎是由外来病原菌感染导致,致病菌大多数是细菌,偶尔也可能发生真菌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包括:
溶血性链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绿脓假单胞菌。
耳道是一个狭窄、温暖的封闭环境,当空气潮湿或耳道中有残余积水时,就非常适合外来病原菌生长、繁殖。
正常的外耳道皮肤及其分泌物对外耳道具有保护作用,当外耳道皮肤结构受到损伤或人体免疫力下降时,就容易发生急性弥漫性外耳道炎。
若患者伴有慢性疾病、免疫功能低下,或感染源长期存在,未能及时清除,都会造成急性炎症迁延不愈,发展为慢性外耳道炎。
发生外耳道炎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天气炎热、潮湿,耳道皮肤腺体分泌受到影响,甚至发生阻塞,降低了防御能力。
游泳或淋浴时,外耳道积水未及时清除,长时间浸泡皮肤,角质层的防护结构被破坏,如果水中的微生物含量较高就更容易发生细菌感染。
耳道皮肤外伤:用器械或棉签清理耳道时不慎损伤皮肤,或是长期有异物摩擦造成皮肤损伤。
中耳炎脓液流入外耳道,刺激、浸泡。
上呼吸道感染。
伴有慢性病或免疫功能低下,外耳道易受感染且不易治愈,更有可能衍变为慢性感染。例如糖尿病、慢性肾病、贫血等。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患者如果出现外耳道炎的相关症状,应该及早接受诊治,清除感染。
通过医生检查,明确病原菌才能开展对症治疗。
及早清除感染,可预防病菌四处扩散,避免其他严重并发症。
维护耳道健康才能更好的保护听力。
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
医生如何诊断外耳道炎?
首先医生会询问患者病史,并仔细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
验血:评估感染和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
耳内窥镜检查:了解耳道内感染的具体部位和病变情况。
病原学检测:获取患者耳道的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症状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目前的症状是持续进展还是突然发作?
症状达到怎样的严重程度?对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
除了外耳道肿痛,还有其他什么部位有不适症状?
既往是否曾经发生过耳道感染?
在何种情况下,症状似乎有所缓解?
发生什么情况会造成症状加重?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是什么原因导致外耳道炎?
外耳道炎会不会自行消退?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进行治疗?
外耳道炎能否治好?是否会影响听力?
治疗之后,是否还会复发?
今后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
治疗外耳道炎以清除感染为主要目标,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药物。
如何治疗外耳道炎?
抗生素治疗:
在未获得细菌培养结果时,医生一般会先选用酸化的广谱抗生素滴耳液。
如外耳道肿胀严重,医生还会放置一个纱条引流条,滴药后使药液可以沿着引流条流入外耳道深处。
如果初始用药效果不佳,医生会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若感染症状严重,患者还需口服或静注强效抗生素。
同时,医生可能会选择相应药物来缓解疼痛和炎症:
非处方止痛药,例如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布洛芬(Ibuprofen)。
糖皮质激素(Corticosteroid)。
日常注意
患者术后的居家护理很重要,应遵医嘱用药,必须按时复诊。
每天应遵医嘱定时用药,外耳道炎的感染症状通常在 2 周内好转。
热敷患处,每次 15~20 分钟,可缓解疼痛症状。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
预防
外耳道炎的预防重点在于避免外耳道损伤,防止外来病原菌侵入。
不要自行使用器械或棉签清洁耳道,必要时应前往耳鼻喉科,由专科医生处理。
保持耳道清洁和干燥,游泳时可带耳塞,避免有水进入。
如果耳道被水浸湿,应及时彻底吸干。
尤其注意不要在污水中游泳。
如果耳道内潮湿或有水进入,可以将酒精和白醋按照 1:1 混合后,擦拭外耳道,有助于遏制细菌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