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伴淋巴样间质的未分化癌是什么?涎腺伴淋巴样间质的未分化癌怎么办?涎腺伴淋巴样间质的未分化癌症状有哪些?

是指原发于大涎腺导管注上皮的鳞状细胞癌,不包括皮肤及邻近部位鳞状细胞癌转移至涎腺,属于高度恶性病理类型,十分少见。原发于涎腺的鳞状细胞癌极少见,涎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最常发生于腮腺,病人年龄 60 岁以上的比较多,男女比例 2∶1~3∶1。可能与辐射史有关,其他原因尚不明确。根据发病位置不同可以将其分为 2 型。第一型是原发于腮腺区,患者常出现面瘫和皮肤溃疡症状;第二型是原发于下颌下腺,出现舌下神经功能障碍。根据发病部位不同,进行症状区分。原发于腮腺区常伴有疼痛与面瘫症状,可能会出现皮肤溃疡症状;原发于下颌下腺鳞状细胞癌患者会出现舌下神经功能障碍,患侧舌肌萎缩,以上是该病前期最典型、最主要的症状。主要治疗方法是局部广泛切除并常规作根治性颈淋巴清除术,术后辅助放射治疗可以提高局部控制率。是相对高度恶性和侵袭性的涎腺癌,5 年生存率约 25%~30%,局部复发的可能性非常大,远处转移发生率约 20%~30%。75% 的患者在 5 年内死于肿瘤。因为该病的原因可能与辐射史有关,所以日常一定要注意防护,远离辐射源,定期做健康检查。

别称

涎腺淋巴上皮癌

概述

涎腺伴淋巴注样间质的未分化癌是涎腺未分化癌的一种特殊类型,比较少见,主要发生于蒙古族,预后较其它类型的未分化癌稍好,可能与 EB 病毒感染关系密切。涎腺未分化癌是指发生于涎腺的恶性肿瘤,原发于腮腺的最多,分化极低。

涎腺伴淋巴样间质的未分化癌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目前国际上暂无本病流行学统计数据[1]。

涎腺伴淋巴样间质的未分化癌发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 EB 病毒感染密切相关,同时有家族遗传倾向。

根据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数目、有无远处转移,涎腺未分化癌分为临床Ⅰ、Ⅱ、Ⅲ、Ⅳ期。确定肿瘤的临床分期有助于,根据病情进展程度,来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该病主要表现为腺体肿大或局部肿块。肿瘤发生在涎腺部位不同,会有不同的症状。发生在腮腺的,表现为耳垂下方(或前方、后方)肿块;发生在颌下腺的,表现为颌下区肿块;发生在舌下腺的,表现为颌下肿块儿伴舌痛、舌麻木。

早期患者,手术根治性切除,配合术后辅助放疗,可减少复发和转移风险。复发转移患者,需进行全身化疗。

肿瘤侵及面神经、咀嚼肌等,出现面瘫、咀嚼肌功能障碍。该病为恶性肿瘤,治疗后容易出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初诊晚期患者的生存时间短。

该病为分化程度低的恶性肿瘤,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手段。

症状

主要表现为腺体肿大或局部肿块。肿瘤发生在涎腺部位不同,会有不同的症状。发生在腮腺的,表现为耳垂下方(或前方、后方)肿块,咀嚼肌、面部麻木;发生在颌下腺的,表现为颌下区肿块;发生在舌下腺的,表现为颌下肿块儿伴舌痛、舌麻木[2][3]。

涎腺伴淋巴注样间质的未分化癌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涎腺伴淋巴样间质的未分化癌的常见症状包括:

局部肿块:早期为无痛性肿块,患者可用手触摸到。随肿瘤进展,肿块常伴疼痛,质地硬,活动度差,增长速度快。肿瘤发生在腮腺的,表现为耳垂下方(或前方、后方)肿块。发生在颌下腺、舌下腺的,表现为颌下区肿块。

面部神经受累:肿瘤长大,伤及面神经,出现面瘫。发生肿瘤侧面部表现为:无法做出表情,不能鼓腮、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听力下降,味觉消失;唾液分泌减少。

咀嚼肌受累:张口受限,咀嚼食物用不上力气。

疼痛:肿瘤长大,伤及三叉神经或其他感觉神经,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症状。可表现为舌痛、耳部放射性痛、舌麻木。

涎腺伴淋巴样间质的未分化癌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面部瘫痪:肿瘤长大,伤及面神经或它的分支。导致面部肌肉工作障碍。

面部皮肤感觉异常:肿瘤长大,伤及面部感觉神经。导致面部皮肤感觉障碍,如麻木、轻微触碰即感到痛觉难忍等。

听力下降:肿瘤长大,伤及控制听觉的神经。导致听力下降或听到很小的声音即感觉刺耳。

味觉感知力下降:肿瘤长大,伤及控制味觉的神经。导致味觉消失。

病因

涎腺伴淋巴注样间质的未分化癌发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 EB 病毒感染密切相关;同时有家族遗传倾向;还可能受到环境因素影响。

涎腺伴淋巴样间质的未分化癌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本病确切病因尚不明确。

哪些人容易患涎腺伴淋巴样间质的未分化癌?

EB 病毒感染者。

家族遗传:直系亲属患病的,发病风险增加。该病具有家族聚集性。

人种差异:蒙古族发病风险高。

就医

当患者发现耳周或颌下肿块、面部肌肉运动障碍、舌麻木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当出现局部剧痛,高烧不退、意识模糊等症状是,建议紧急就医或拨打 120。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耳周或颌下区肿块,可用手触摸到。

没有诱发因素的咀嚼困难。

面部表情肌功能障碍,如不能鼓腮、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等。

舌痛、舌麻木。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面部或附近局部剧烈疼痛。

高烧不退、意识模糊。

建议就诊科室

头颈外科

口腔科

五官科

放疗科(术后)

医生如何诊断涎腺伴淋巴样间质的未分化癌?

当患者就诊时,医生通常根据患者耳周、颌下区肿块或舌痛和舌麻木等症状,并结合影像学检查,初步考虑涎腺恶性肿瘤的诊断。之后通过肿瘤组织活检最终明确诊断。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超声:B 超可以确定腺体内有没有形成肿块。

CT 检查:CT 检查能够明确肿瘤的大小、位置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磁共振成像(MRI):MRI 用于显示肿瘤的大小、位置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同时可以显示软组织、血管的状况。

PET-CT:用于术前判断肿瘤的代谢情况,判断是否有远处转移。价格比较贵,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

病理组织学检测:是诊断涎腺伴淋巴样间质未分化癌的金标准。可同时确定肿瘤的病理类型。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您有哪些不舒服?

发现肿块儿多长时间了?

肿块大小有没有变化?

肿块儿是否有疼痛的感觉,出现疼痛多长时间了?

吃饭的时候感觉到有肿块儿的一侧咀嚼无力吗?

近期有过发烧或口腔感染吗?

您是哪个民族的?

您家里真系亲属有出现类似情况的吗?

您家里亲属有诊断过肿瘤病的吗?有因肿瘤死亡的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为什么有此类症状?

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

要怎么治疗?需要治疗多长时间?

治疗后能痊愈吗?会复发吗?

手术有什么后遗症吗?术后要接受其他治疗吗?

平时有忌口的吗?

国内哪些医院对这个肿瘤的治疗经验较多?

治疗

手术为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手术会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防止种植转移。术中肿瘤无法完全切除的,需辅以放疗治疗。

手术治疗

根治性切除:医生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防止种植转移。同时,医生根据肿瘤的进展阶段,决定是否行颈部淋巴结清扫。

区域切除:主要对于早期患者或病情较轻的患者。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同时,医生会考虑切除肿瘤的同时,可以适当保留腮腺功能,进行部分切除。

药物治疗

对于发生转移的晚期患者或不能手术的患者,需进行药物治疗。目前尚无特效化疗方案,采用以含铂类的常规化疗方案为多,但副作用注较大。

其他治疗方法

放疗:放疗是治疗该病的重要辅助方法。如过患者术中,肿瘤无法完全切除的,术后需辅以放疗方案。涎腺伴淋巴样间质的未分化癌对放疗敏感,可预防早期病变的术后复发,可延长局部晚期和远处转移患者的生存时间[3][4]。

放射性粒子植入疗法:对于面神经与肿瘤紧贴的患者,可采用这个方法。可提高保留面神经的机会。

疾病发展和转归

本病若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面瘫、咀嚼肌功能障碍,不但影响生活质量,还会进展至晚期,失去手术治疗机会。该病手术后容易出现复发和远处转移。若接受正规治疗,早期患者手术后,治疗效果较好,近期生存率较高。进展期患者远期生存率下降。

日常注意

涎腺伴淋巴注样间质的未分化癌术后复发转移率高,需定期复查随诊。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手术治疗患者,出院体力恢复后,建议尽早下床活动,长时间卧床可能会影响术后恢复,也会增加下肢血栓形成的风险。

注意引流装置的清洁及堵塞情况,及时倒出导出液。

手术累及面神经和咀嚼肌的患者,在医生指导下,坚持长期功能康复训练。

注意饮食:术后遵医嘱注意饮食。日常注意少食油脂大的食物,清淡饮食,多食优质蛋白食物,如:奶蛋、豆制品、精瘦肉。多食质软的食物,不吃硬质食物,不吃辛辣食物。

戒烟、戒酒。

日常注意自我触摸检查,如发现异常,要及时就诊。

遵医嘱定期体检、复查。预后复查坚持至少 10 年。

预防

避免 EB 病毒感染。已经感染的及时治疗。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绿色蔬菜,少吃辛辣刺激食物。

加强锻炼,可选择游泳、慢跑、羽毛球等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次运动需大于 30 分钟,每周运动 3~5 次。提高身体免疫力,减少病毒感染。

戒烟、戒酒。

有家族遗传史的,定期体检,每年 1 次。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丹七片的功效与作用-丹七片说明书

2023-8-3 0:11:30

药品

诺氟沙星胶囊的功效与作用-诺氟沙星胶囊说明书

2023-8-3 2:1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