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耳部肿瘤可分为外耳肿瘤、中耳肿瘤和内耳肿瘤,绝大部分耳部肿瘤发生于外耳和中耳。耳部肿瘤发病率较低,约占耳鼻喉肿瘤的 8.7%。按病理类型,可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比恶性肿瘤更常见,两者之比约为 1.83∶1,良性肿瘤以乳头状瘤最常见,恶性肿瘤以鳞状细胞癌最常见。
原发于外耳者多属良性,原发于中耳者多属恶性。由于耳部结构包绕于密质骨内,因此,耳部肿瘤的诊断较为困难。关于中耳肿瘤,良性中耳肿瘤较少见,如乳突部骨瘤,与外耳道骨瘤类似。中耳癌为发生于中耳的少见恶性肿瘤。本文将详细介绍中耳癌。
中耳癌不常见,约占耳部癌肿的 1.5%,占全身癌肿的 0.06%。
80% 的中耳癌患者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史,故认为其发生可能与炎症有关。
中耳癌可分为 3 期:T1,肿瘤局限于原发部位;T2,肿瘤扩散到原发部位以外,但未超出原发病灶所在器官的范围;T3,临床或放射学检查均发现有向周围结构扩散的证据。
主要表现为耳道出血或有血性分泌物、耳痛、听力减退。
早期治疗宜手术切除加术后放疗,晚期应综合治疗。
恶性肿瘤可向内脏、骨骼、淋巴等部位转移。
症状
常见症状有哪些?
因病程早晚、病变部位及发展方向不同,临床表现也有不同。
出血:耳内出血或有血性分泌物为最早和最常见的症状。
局部疼痛:耳痛早期为耳内发胀感,晚期则有明显疼痛。
耳聋:早期为传导性耳聋,晚期为混合性耳聋。
张口困难:早期因炎症引起下颌关节僵直,晚期因癌肿侵袭颞肌、三叉神经所致。
面瘫:出现的早晚与肿瘤侵犯部位有关。
眩晕:晚期可出现。
颈淋巴结肿大:局部转移时出现颈部包块。
远处转移:相应内脏或骨骼受累。
病因
80% 的中耳癌患者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史,因此认为,其发生可能与炎症有关。
鳞状上皮细胞癌最多见;
40~60 岁为好发年龄;
与性别无关。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下列情况应及时就医:
中耳炎患者耳道出现血性分泌物;
突然出现面瘫;
中耳或外耳道有肉芽、息肉样组织及乳头状新生物;
耳深部持续性疼痛。
建议就诊科室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
医生一般结合患者病史及临床症状,并辅以相关检查进行诊断,病理检查可确诊。
外耳检查:可发现耳内出血或新生物。
颈部检查:部分患者可有质硬、融合的肿大淋巴结。
纯音测听检查:可能出现传导性耳聋或混合性耳聋。
颞骨 CT 检查:可发现中耳腔内不规则肿物,侵犯周围骨质。
病理检查:可确诊。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什么症状?已经出现多久了?
是否有挖耳出血?是否有耳闷、听力下降?
是否有面瘫?
是否有耳深部疼痛?
患者可以询问医生哪些问题?
怎么患上中耳癌的?能治好吗?
需要做哪些检查?要吃哪些药?医保能报销吗?
目前都有哪些治疗方法?哪种方法最适合我的病情?
是否需要调整某些生活习惯?
治疗
早期宜手术切除加术后放疗,晚期一般需综合治疗。
手术切除
根据病变范围行乳头根治术,或颞骨次全切除术,或颞骨全切除术,必要时行颈部淋巴结廓清术。
放射治疗
通常采用 60 钴和直线加速器进行放疗。
化学治疗
对于无手术指征的晚期病例具有缓解症状的作用。
疾病发展与转归
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是能否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因中耳癌患者多数不能获得早期治疗,故预后较差。
日常注意
日常注意应注意以下事项:
早期患者通常需手术治疗,术后注意伤口护理。
积极治疗耳部炎性疾病,定期随访。
预防
可以采取如下预防措施:
预防中耳炎。
积极治疗中耳慢性炎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