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是指心脏泵血功能衰竭而引起的休克。心源性休克一旦发生,疾病呈进行性进展,如果未能及时救治,病死率高达 80% 以上。临床最常见的病因是急性心肌梗死,有 5%~10% 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能发生心源性休克。随着心肌梗死急救理念和治疗技术的不断进展,近年来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有所下降[1]。
心源性休克是由于患者伴有终末期心脏病、严重的心律失常,或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导致心脏泵血功能障碍,无法维持最低限度的血液输出量,导致全身各重要器官由于功能损害而衰竭[1]。
临床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不低于70岁的高龄人群、伴有各种慢性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时间较长或病情较为严重[1][2]。
无论何种因素诱发的心源性休克都具有两大临床特征:血压骤降和全身各脏器供血不断减少,甚至终止[1]。随着患者的呼吸、循环、神经系统无法维持正常功能,病情将不断加重[1]。
若心源性休克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发生具有致命危险的并发症,主要包括弥散性毛细血管内凝血和多器官功能衰竭[2]。
如果患者发生明显的胸闷、胸痛,呼吸困难或其他严重的心脏不适,必须立刻送医急救,若有可能最好前往设有“胸痛中心”的综合性医院[3]。
医生通过观察症状和体征,结合实验室、心电图和影像学检查,即可作出临床诊断[1]。
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抢救过程中,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开展抗休克治疗,尽可能维持呼吸和循环系统功能。此外,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各方面的指标变化,及时应对各系统的并发症[1]。
不过,总体而言心源性休克患者本身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即使抢救存活,短期内的死亡风险仍然非常高[2]。
患者在出院后仍需严格控制心血管病情,密切关注自身病情变化,定期复诊[2]。
预防心源性休克的关键,在于重视慢性心血管疾病的日常管理,延缓或遏止病情进展[1]。
症状
无论何种因素诱发的心源性休克,都具有两大临床特征:血压骤降和全身各脏器供血不断减少,甚至终止[1]。随着患者的呼吸、循环、神经系统无法维持正常功能,病情将不断加重[1]。若心源性休克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发生具有致命危险的并发症,主要包括弥散性毛细血管内凝血和多器官功能衰竭[2]。
心源性休克有哪些临床特征?
血压明显降低[1]
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收缩压常在90 mmHg以下。
全身各器官供血不足[1]
神经系统症状:
初始为烦躁或淡漠。
可出现濒死的恐惧感。
后期呈现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呼吸系统症状:
早期呼吸浅而快。
后期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循环系统症状:
心悸、全身冷汗、脉搏减弱。
四肢发冷、脸色苍白或青紫。
后期由于血液循环近乎停止,可导致少尿或无尿。
此外,还有引起心源性休克的原发病的临床症状,例如胸痛,肩背部疼痛。
心源性休克会导致哪些致死性并发症?
若心源性休克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发生具有致命危险的并发症,主要包括[1]:
弥散性毛细血管内凝血:引起皮肤、黏膜和内脏广泛出血。
多器官功能衰竭:肾脏、肝脏、肺部和脑部等主要脏器也相继出现功能衰竭。
不可逆的心脏功能衰竭,引发循环衰竭和重要器官严重缺血,是心源性休克患者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2]。
病因
心源性休克是由于患者伴有终末期心脏病、严重的心律失常,或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导致心脏泵血功能障碍,无法维持最低限度的血液输出量,导致全身各重要器官由于功能损害而衰竭[1]。临床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不低于70岁的高龄人群、伴有各种慢性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时间较长或病情较为严重者[1][2]。
心源性休克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心源性休克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障碍,无法维持最低限度的血液输出量,导致血压下降,全身重要脏器和组织供血严重不足,随着缺血、缺氧和代谢障碍的不断加重,可发生多器官功能损害或衰竭[1]。
临床常见的诱发因素包括[1][2]:
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的病因,约占总体的80%。
严重的心律失常:任何类型的终末期心脏病
其他因素:可能对心脏功能造成损害的因素。
感染:急性心肌炎、重症感染。
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
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临床心脏病患者发生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因素包括[1][2]:
年龄:不低于70岁的高龄人群。
伴有慢性心血管疾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或冠心病等疾病。
心肌梗死时间较长或出现多处梗死。
就医
如果患者发生明显的胸闷、胸痛,呼吸困难或其他严重的心脏不适,必须立刻送医急救,若有可能最好前往设有“胸痛中心”的综合性医院[3]。医生通过观察症状和体征,结合实验室、心电图和影像学检查,即可作出临床诊断[1]。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果患者发生明显的胸闷、胸痛,呼吸困难或其他严重的心脏不适,必须立刻送医急救[3]。
心源性休克往往继发于各种严重的心脏疾病。
对于此类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必须及时送医救治。
若有可能,最好直接前往设有“胸痛中心”的综合性医院,有利于改善疗效,提高生存率。
就诊科室:
急诊科
胸痛中心
医生如何诊断心源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患者,往往之前已确诊为其他重症疾病[1]。
医生在抢救和监测过程中,如果发现患者出现心源性休克的特征性症状,并结合相关实验室、心电图和影像学检查,即可作出临床诊断[1]。
实验室检查[1]:
血常规。
尿量和尿常规。
肾功能指标。
酸碱平衡及血气分析。
心肌坏死标志物水平。
凝血功能各项指标。
心电图检查[1]
影像学检查[1]:
X光胸片。
超声心动图。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或家属哪些问题?
症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症状是不断加重还是维持稳定?
能否大致描述目前症状的严重程度?
是否伴有慢性心血管疾病?
平时是否按时服药?病情是否得到良好控制?
患者或家属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是什么原因造成目前的症状?
需要做哪些检测可以确诊?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进行治疗?
治疗多久之后,症状可以缓解?
今后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
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抢救过程中,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开展抗休克治疗,尽可能维持呼吸和循环系统功能。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各方面的指标变化,及时应对各系统的并发症[1]。
总体而言,心源性休克患者本身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即使抢救存活,短期内的死亡风险仍然非常高[2]。
有哪些方案可以用来治疗急性心源性休克?
支持治疗[1]:
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若有必要可进行气管插管。
建立静脉通道,及时补液,纠正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密切监测血压、尿量,以及全身各脏器状况。
病因治疗[1]:
针对引发心源性休克的原发病,开展积极治疗,缓解病情。
例如最常见的急性心肌梗死,可采用以下治疗方案:
溶栓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抗休克药物治疗[1]:
去甲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
多巴胺。
多巴酚丁胺。
机械辅助治疗[1]: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左心室辅助装置。
体外膜肺氧合。
日常注意
患者在出院后仍需严格控制心血管病情,密切关注自身病情变化,定期复诊[2]。
维持病情稳定,降低死亡风险的关键在于严格遵医嘱用药,尽快实现各项参数达标。
必须改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健康饮食,适度运动。
密切关注自身的病情变化趋势,若有异常及时就医。
务必定期复诊,便于医生评估病情,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治疗方案。
预防
预防心源性休克的关键,在于重视慢性心血管疾病的日常管理,延缓或遏止病情进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