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副神经节瘤是非上皮源性(并非来自上皮组织)肿瘤。组织学类似于嗜铬细胞瘤(一种导致阵发性高血压的肿瘤,良恶性均有),但副神经节瘤患者转移率更高。纵隔副神经节起源的肿瘤是一种很少见的纵隔神经源性肿瘤,起源于正常存在于胸腔内不同部位(包括中纵隔和后纵隔)的副神经节组织(位于肾上腺注之外的起源于神经嵴的组织)。
副神经节瘤罕见,估计每年发病率小于 1/30 万,女性多于男性,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平均年龄在 39 岁左右。而发生在纵隔的副神经节起源的肿瘤更罕见,目前没有流行病学数据。
根据是否分泌儿茶酚胺(具有多种作用的人体少量分泌的激素)或其他血管活性物质,本病分为无功能的副神经节细胞瘤(也称为化学感受器瘤或非嗜铬性副节瘤)和有功能的副神经节细胞瘤(嗜铬细胞瘤)。本病无明确的分期资料。
无功能肿瘤的主要症状是局部压迫周围组织器官引起的症状。有功能的副神经节细胞瘤间断或持续性分泌大量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微量多巴胺等激素,从而间断性或持续性地引起高血压、头痛、心悸、高血糖、腹痛等症状。
本病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放疗及化疗均不敏感。治疗的关键点在于严密的术前准备、术中术后血压控制、手术完全切除肿瘤。治疗的难点在于有功能的肿瘤容易发生高血压危象、儿茶酚胺性心肌病等并发症。
如果肿瘤巨大,可产生压迫症状,影响生活质量。有功能的肿瘤导致高血压及代谢紊乱,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良性、无功能的纵隔副神经节起源的肿瘤一般经治疗预后较好,对寿命影响小,恶性和有功能的肿瘤需要尽早治疗。
症状
无功能的纵隔副神经节起源的肿瘤可无症状,在常规胸部 X 线或 CT注 检查时发现,出现症状多与肿瘤引起的压迫有关。有功能的纵隔副神经节起源的肿瘤患者主要症状为血压升高、心慌、头痛、皮肤潮红、出汗、腹痛、腹泻、腹胀等。
纵隔副神经节起源的肿瘤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纵隔副神经节起源的肿瘤的常见症状包括:
咳嗽、胸闷、胸痛、声音嘶哑、吞咽困难、上肢水肿等症状:为肿瘤局部生长压迫周围组织器官所致。
高血压相关症状:为功能性肿瘤的常见表现。可表现为持续性高血压伴阵发性极度升高,患者出现剧烈头痛、面色苍白或潮红、四肢发冷、恶心呕吐、大量出汗、心悸、气急、视物模糊等,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肺水肿、脑出血而危及生命。可表现为阵发性高血压,患者平时血压不高,当受到外界刺激如情绪激动、外伤、妊娠、分娩、麻醉、手术等时血压突然升高。也可表现为持续性高血压,患者平时血压持续高于正常,多见于儿童。
代谢紊乱:患者可出现高血糖、低血钾等,表现为口渴、乏力等。
儿茶酚胺性心肌病:因血液中儿茶酚胺持续升高,造成心肌损害,导致急性心衰,表现为气促、不能平卧等。
纵隔副神经节起源的肿瘤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纵隔副神经节起源的肿瘤可导致高血压危象、儿茶酚胺心肌病、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高血压危象:患者表现为严重高血压或高、低血压反复交替发作,可出现心律失常、休克、呼吸衰竭危及生命。
儿茶酚胺心肌病:因血液中长期儿茶酚胺升高所致,可导致心室肥厚、心肌损害、心肌纤维化、心律失常等。
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可出现心功能衰竭、呼吸功能衰竭、脑病、肝肾功能衰竭等。
病因
病因不完全明确,与致病基因注的种系突变有关。
纵隔副神经节起源的肿瘤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致病基因的种系突变。
哪些人容易患纵隔副神经节起源的肿瘤?
存在致病基因种系突变的人群。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体检胸部 X 线或胸部 CT注 发现纵隔肿块,或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胸背部疼痛、上肢麻木疼痛、声音嘶哑、咳嗽或肢体感觉异常,需及时就医。如果以上症状呈持续性,或出现一侧肢体运动异常(肿瘤侵犯椎管),更应尽快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出现严重高血压、心律失常、休克、呼吸衰竭等。
建议就诊科室
胸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纵隔副神经节起源的肿瘤?
若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胸闷、胸痛、声音嘶哑、吞咽困难、上肢水肿、持续性或阵发性高血压、头痛、出汗、心悸、高血糖、心力衰竭等,医生可能初步考虑存在纵隔副神经节起源的肿瘤的可能,当医生怀疑此疾病时,通常进行胸部 X 线检查、胸部 CT、胸部磁共振成像、血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测定、功能显像等检查明确诊断。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胸部 X 线检查:为胸部疾病常用的检查。通过此项检查,医生可初步判断病变的部位和大小,但容易漏诊小肿瘤。
胸部 CT 检查:为胸部疾病最常用的检查之一,通过此项检查,可清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边界和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增强 CT 检查有助于判断心脏大血管的受累情况。
胸部磁共振成像:也是纵隔肿瘤的常用检查之一,对于碘造影剂(增强 CT 所需采用的“染料”,使病变清晰呈现)过敏不能行强化 CT 检查的患者更具价值。
24 小时尿儿茶酚胺测定:包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肿瘤有功能的患者可升高。
血儿茶酚胺测定:肿瘤有功能的患者可升高。
24 小时尿香草扁桃酸(VMA)测定:VMA 是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代谢产物,由尿排出体外,肿瘤有功能的患者可升高。
间碘苄胍(MIBG)显像:可使功能性肿瘤显示,除了能进行定性和定位诊断外,还能用于评价131碘标记的 MIBG(131I-MIBG)治疗副神经节瘤的可能性。
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和计算机体层摄影(18F-FDG-PET/CT):将功能显像和定位显像结合,可作为肾上腺外的副神经节瘤的首选定位诊断。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既往患何种疾病?
本次就诊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出现症状有多久了?
曾就诊吗?接受何种治疗?疗效如何?
曾接受哪些检查?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是恶性肿瘤吗?
病情严重吗?
需要治疗吗?
如何治疗?
治疗效果如何?
会复发吗?
治疗
纵隔副神经节起源的肿瘤对放疗和化疗均不敏感,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切除肿瘤,术前必须进行充分的药物准备,以免麻醉和术中、术后出现大幅血压波动而危及生命。
药物治疗
化疗:恶性纵隔副神经节肿瘤可采用化疗以杀死肿瘤细胞,可联合应用环磷酰胺注、长春新碱、达卡巴嗪或依托泊苷和顺铂。必须强调治疗方案的规范化和个体化。化疗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并且是处方药,需严格遵医嘱使用。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纵隔副神经节起源的肿瘤的主要治疗方式。术前要严密准备,严防术中术后高血压危象。
开胸肿瘤切除术:是传统的手术方法,应确保肿瘤完整切除,术中避免肿瘤破裂。
腔镜微创手术和机器人微创手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术式,切除肿瘤的同时能够减轻手术损伤,术后恢复快。
其他治疗方法
131I-MIBG 治疗:对于不能手术且 MIBG 显像阳性的恶性副神经节瘤患者,可采用此疗法,通过使肿瘤摄取有放射性的131I-MIBG 杀死肿瘤细胞。
放射治疗:对于肿瘤和转移灶的局部放疗可杀死肿瘤细胞、减轻症状。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肿瘤会逐渐长大,最终可能会侵犯周围脏器,引起严重症状,影响生活质量,若发生恶性变,会缩短生存期。
无功能的良性肿瘤完全切除后预后良好,患者可以长期存活,罕有复发,不会影响寿命。完全切除的恶性副神经节细胞瘤预后也堪称良好,但大部分患者不能完全切除,此时患者一般预后不佳,且对各种辅助治疗反应均不佳,在症状出现后 10 年内均死亡。
日常注意
日常注意(尤其是治疗期间)避免受凉感冒,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注意事项:如果患者接受了手术,术后注意勤活动四肢,避免静脉血栓形成。可由家属进行肢体按摩。注意保护胸腔引流管,避免脱出,避免碰倒胸腔引流瓶。注意切口敷料是否渗血,保持局部清洁。术后加强做深呼吸,加强咳嗽,便于肺功能恢复及排出痰液。术后需要监测血压和心律、心率情况,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放疗和(或)化疗后或期间的注意事项:如果患者接受放疗和(或)化疗,治疗期间或治疗后可能出现血白细胞或血小板注下降、肝肾功能异常,患者应定期检测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如果出现异常需及时咨询经治医师或及时到医院就诊。
术后、用药复查:术后应根据出院医嘱规律复查,对于有功能的肿瘤一般术后 2~4 周应复查血、尿儿茶酚胺水平。术后应长期随访,一般至少每年复查 1 次。主要复查血、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胸部 CT 等项目。有基因突变的患者每 3~6 个月复查 1 次。
饮食:
若为手术患者,术后当天一般禁止饮食,次日可开始进食,先吃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若为非手术患者,饮食无特殊注意事项。
运动:
若为手术患者,术后当日需卧床休息,一般次日可以开始床上或下床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
若为非手术患者,根据自身身体情况进行运动,避免劳累。
预防
本病病因不完全明确,部分患者与致病基因注的种系突变有关,无确切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