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气肿是什么?纵隔气肿怎么办?纵隔气肿症状有哪些?

头部皮下血肿是头皮血肿的一种类型,出血部位在皮下组织层,准确来说是头皮表层与帽状腱膜层之间

概述

纵隔气肿(Mediastinal emphysema)是指纵隔内出现游离的气体。由于外伤或其他原因导致气体从肺部、气道或消化道进入纵隔,或邻近组织产气菌感染产生气体进入纵隔。

纵隔是两侧胸腔之间的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两侧为纵隔胸膜,上界是胸廓上口,下界是膈。

纵隔气肿是一种少见疾病,多见于年轻人,5~34 岁(14 岁)人群的发病率为 1/25000,其中男性约 占 3/4[[1][2]。

哮喘或肺部感染加重时剧烈咳嗽可诱发纵隔积气。其他病因包括间质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扩张、肺囊肿、肺恶性肿瘤、过度呕吐、医源性因素、呼气末正压通气、吸食毒品(可卡因、大麻、甲基苯丙胺)、分娩、潜水员快速上升、气道异物、气道陷闭、神经性厌食、运动活动和吸入有毒气体等。

根据有无明确病因,分为自发性纵隔气肿和继发性纵隔气肿[3]。

根据病理结构,可分为张力性纵隔气肿和非张力性纵隔气肿。

常见症状包括:胸痛、咳嗽、气促、颈部疼痛、肿胀、声音嘶哑和吞咽困难等。

通常认为纵隔气肿是一种良性的自限性疾病,大多数纵隔气肿的患者,经保守治疗 1~2 周后气体可自行吸收。少数患者如纵隔积气较多或合并张力性纵隔气肿,可行纵隔或皮下闭式引流。伴有邻近脏器损伤或有原发病的患者,往往需住院进一步检查,并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症状

常见症状为胸闷、胸痛和咳嗽,鼻部、咽部和颈部症状包括疼痛、颈部肿胀、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严重的张力性纵隔气肿可能造成大气道破裂,引发呼吸、循环衰竭等。

纵隔气肿常见哪些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

胸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可放射至颈部或背部,通常先前有突发剧烈咳嗽或呕吐导致胸腔内压升高为促发因素,其他表现有呼吸困难、咳嗽等。

咽、颈部症状包括颈部疼痛和肿胀、声音嘶哑和吞咽困难。

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

临床上也可出现心动过速、呼吸急促或焦虑。

张力性纵隔气肿,是纵隔中大量空气积聚导致血管或气管阻塞,并引起填塞症状和体征以及静脉回流减少。

纵隔气肿可能有哪些并发症?

皮下气肿:纵隔中的气体可通过松散的脂肪组织到达颈部、胸部,是最常见的并发症,约占 70%。当纵隔内气体压力过高,气体可沿颈部扩散至颈、面及躯干等处形成皮下气肿,也可经脏层胸膜和纵隔胸膜进入胸膜腔而形成气胸。

气道损伤:交通事故是最常见的原因。

气胸:纵隔内的气体通过胸膜可产生气胸,重者可出现张力性气胸及张力性纵隔气肿,可导致纵隔心脏和大血管受压。

食管损伤:发生率约 0.1%~1.5%,最常由交通事故引起,呕吐和胸腔积液提示可能存在食管穿孔。

少数病例还报道了气腹、椎管内和硬膜外积气的发生,大多经保守治疗后可自行吸收。

病因

纵隔气肿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常见原因包括:

继发性纵隔气肿:病因包括胸部创伤、医源性因素(如内镜操作、插管或拔管)及其他非创伤性因素。其中因交通事故造成的钝挫伤所致的纵隔气肿约占所有纵隔气肿的 50%~75%。

自发性纵隔气肿:诱因包括哮喘发作、感染(肺炎、小气道感染)、剧烈咳嗽、严重呕吐、正压通气、瓦氏(Valsalva)动作、运动中过度拉伸、分娩、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气压伤、结缔组织病(如皮肌炎)、吸入性药物(如可卡因、大麻)、瘦高体型和吸烟等。约占纵隔气肿的 10%~20%[3]。

纵隔气肿发生的机制有哪些[2]?

肺间质与肺泡之间压力不等导致肺泡破裂,气体进入肺间质,沿支气管血管鞘扩散到纵隔,也称 Macklin 效应。

喉、气管、支气管或食道破裂导致气体直接漏入纵隔。

腹部空腔脏器穿孔,气体经膈肌裂孔进入纵隔。

某些情况下气体可沿颈部的潜在间隙和筋膜平面到达纵隔,如颈面部创伤时。

纵隔或邻近区域感染了产气微生物。

哪些人容易发生纵隔气肿?

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多见于年轻人。可能由年轻人纵隔组织松弛,老年人各解剖平面和支气管血管鞘纤维化,使得空气迁移更加难以发生导致。此外,约 3/4 的男性更普遍,尤其是瘦高体型者,且容易并发哮喘等疾病。

就医

利用影像学,明确为纵隔气肿者,就医时应重点区分哪些患者需入院治疗进行进一步诊断和治疗。如患者无相关脏器损伤,可于门诊随诊观察,休息对症治疗,避免不必要的入院和辅助检查。

哪些情况需要就医?

出现突发胸痛、胸闷等症状均需及时就医。

哮喘急性发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或支气管扩张急性加重,肺部感染时需及时就医。

如出现严重呼吸困难、意识不清、出冷汗、面色苍白或发绀等,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建议就诊科室

胸外科

呼吸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纵隔气肿?

通过询问病史,如胸部外伤史、手术史及哮喘发作、剧烈咳嗽、剧烈呕吐等导致胸腔压力增加的病史,结合胸闷、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查体听诊时听到与心动周期(Hamman’s crunch)同步的“嘎吱嘎吱”的声音来识别,以及影像学检查等,医生通常可以明确诊断。其中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和鉴别该病的重要手段。

胸部 X 线片:对于纵隔气肿有一定诊断价值,但也有假阴性结果。在疑似病例中有一些征象有助于诊断,如胸腺帆征(胸腺因空气而升高,主要见于儿科的患者)、动脉周围的环状标志(由环绕肺动脉或其主要分支的空气引起)、管状动脉征、心包积气、双支气管壁征和连续横膈膜等[3]。

胸部 CT:可确诊部分胸部 X 线片上表现为阴性的病例,可鉴别纵隔气肿和心包积气,明确有无气胸、皮下气肿等[3]。

纵隔超声:应用于紧急事故和急诊室,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快速识别纵隔气肿。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出现白细胞和 C 反应蛋白的升高。

其他检查:一般不需做支气管镜检查、食管镜检查和食道造影等。除非由现病史或既往史怀疑或证实某种潜在病理改变。有学者建议在高度怀疑肺部疾病的情况下且无明显恶化因素时,尤其是在儿童中,可做肺功能检查。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什么不舒服?已经出现了多久?症状发生时您在做什么?

严重程度如何?

哪些情况下会加重或缓解?

最近是否有感冒、肺炎?是否受过外伤?是否有异物吸入史?

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肺结核、哮喘、胃肠疾病等?以前做过什么手术?目前在服用哪些药物?

是否吸烟、饮酒?是否曾吸入药物或毒品?做什么工作?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为什么会发生纵隔气肿?

是否需要住院?需要做哪些检查?该如何治疗?

以后需要注意什么?

治疗

确诊后,根据病情轻重以及原发病,采取卧床休息、吸氧、抗感染、祛痰止咳等一般治疗。必要时予纵隔或皮下引流减压,积极控制原发病,定期复查胸部 CT,随访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变化。诊断及治疗流程如下图所示。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

吸氧。

止痛药镇痛。

祛痰镇咳。

给予抗焦虑药物。

怀疑纵隔炎症或存在肺部感染的患者应用抗生素治疗。

局部排气治疗

对于广泛的皮下气肿的患者,可以在胸骨上切迹处做切开引流排气减压,必要时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

如纵隔积气较多,有压迫症状,经一般处理仍不好转者,特别对于罕见的气体压迫大血管或气管的患者,需行视频辅助胸腔镜手术甚至开胸手术。

原发病治疗

除以上治疗外,若伴有食管破裂,需禁食,开通静脉通路、营养支持等治疗。

因外伤、张力性气胸所致纵隔气肿者,需施行闭式引流术,对破裂的气管、食管等进行修补缝合,对原发肿瘤采用综合治疗等。

疾病发展和转归

通常认为,纵隔气肿是一种预后良好的自限性疾病,可在 1~2 周内自行吸收,无需长期随访。如合并气胸、气道、食管破裂等并发症,应在控制原发病的基础上控制疼痛。纵隔气肿、气胸、皮下气肿逐渐吸收的情况下予以出院,随访观察直至病情稳定。

日常注意

保持健康规律的生活方式,戒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可能增加胸内压的活动。

如为胸部手术、侵入性操作或外伤后所致 纵隔气肿,需注意休息,定期复查。

积极控制原发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结缔组织病,避免病情加重和肺部感染。

预防

主要避免不良诱因,如感染。对于有基础病变的患者,应有效控制原发病,减少各种诱因,避免复发。

有肺部基础疾病的患者可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有助于预防肺部感染,减少病情的急性加重以及纵隔气肿的发生率。

适当进行有氧训练,增强体质,但要避免剧烈活动。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瑞格列奈片的功效与作用-瑞格列奈片说明书

2023-8-3 2:17:57

保健

防止春困几个方法有哪些? 饮食加作息

2023-8-18 23: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