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小儿房间隔缺损
概述
房间隔缺损指胎儿在母亲体内发育时期,右心房和左心房间隔部分未关闭形成缺损,是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房间隔缺损的病因尚不明确,主要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环境因素包含母亲子宫内感染、母亲接触放射线、药物等。
皮肤青紫是房间隔缺损的突出表现,在口唇、指(趾)甲床、鼻尖最明显。患儿体力较差,存在喂养困难、气促等情况,容易反复患呼吸道感染,出现咳嗽、咳痰、发热等表现。患儿生长发育也较同龄人缓慢,甚至影响智力发育。
心脏超声是主要的诊断方法。
房间隔缺损主要依靠手术治疗,3~5岁是最佳手术时机,术后患儿生长发育正常,也可正常劳动和工作。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介入封堵治疗也成为首选方式。
平时注意休息,尽量避免感冒发烧。术后少食多餐,多吃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不吃油腻食物。
孕前积极治疗影响胎儿发育的疾病,孕期做好产检,避免使用已经证实有致畸胎作用的药物等方式,有助于预防房间隔缺损的发生。
症状
房间隔缺损会有哪些症状?
皮肤青紫
皮肤青紫是房间隔缺损的突出表现,在口唇、指(趾)甲床、鼻尖最明显。患儿平时并无青紫表现,只是在活动、哭闹、屏气或肺炎时才出现,随着病情逐步发展,可出现持续青紫。持续青紫1~2年后,患儿可能有手指或足趾末端膨大表现。
体力差
由于患儿心脏功能较差,严重时婴儿期就存在喂养困难,如吸吮数口就停歇、气促、易呕吐和大量出汗、喜欢竖抱等表现。缺氧严重者常在哺乳、哭闹或排便时突然昏厥,易出现心力衰竭表现。年长患儿表现为不愿活动、喜欢蹲坐、活动后易疲劳、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呼吸道易感染症状
患儿易反复患呼吸道感染,出现咳嗽、咳痰、发热等表现。
发育差
患儿身体发育迟缓,甚至影响智力发育,特别是出现青紫的患儿。
房间隔缺损会有哪些伴发症状?
患儿自幼哭声嘶哑、易气促、咳嗽,部分患儿可能有胸廓畸形或合并其他畸形,如先天性白内障、兔唇等。
病因
房间隔缺损的病因尚不明确,主要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环境因素包含母亲子宫内感染、母亲接触放射线、药物等。
就医
哪些情况下需要就医?
如患儿有如下表现,应及时就诊。
婴幼儿哭闹时面部青紫。
儿童生长发育迟缓、反复呼吸道感染(如常出现咳嗽、咳痰、发热等表现)、多汗等。
青少年消瘦、乏力或活动后气促。
就诊科室
心内科
心外科
儿科
急诊科
医生如何诊断房缺?
医生会询问患者的不适表现,结合以下检查来确诊是否患病。
心脏超声:心脏超声是主要的诊断方法,有助于医生判断房间隔缺损的类型,为治疗提供参考意见。
X 线检查。
心电图:心脏扩大或心律失常时,心电图会出现异常。
心导管检查:一般不需要进行心导管检查。只有在医生需要排除其他疾病,或明确是否对肺部造成影响时才会使用。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家属哪些问题?
家里还有人患房间隔缺损吗?
孩子是足月顺产吗?
孩子吃饭情况如何?
和周边同龄小孩相比,身高体重如何?
平时有无呼吸困难、口唇发紫情况?
身体情况如何?会经常感冒吗?
平时容易觉得疲劳吗?稍微活动后就觉得喘不过气?
患者/家属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孩子饮食后不易吸收,比较瘦小是否为房间隔缺损?
小孩哭闹后面部发紫该怎么办?
房间隔缺损可以在产检的时候发现吗?
是终生疾病吗?
孩子几岁检查比较合适,需要定期复查么?
房间隔缺损要如何治疗?需要手术吗?
手术会对身体造成损伤吗?会影响生长发育吗?
日常生活需要注意什么?
治疗
如何治疗房间隔缺损?
房间隔缺损主要依靠手术治疗,部分房间隔缺损在3~5岁前有自然闭合的机会,特别是缺损比较小的患儿。因此,医生多建议在3~5岁时手术治疗,术后患儿生长发育正常,也可正常劳动和工作。对于成人患者,医生会根据房间隔缺损大小、是否有并发症等情况,选择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
外科手术治疗[2]
手术治疗适用于大部分房间隔缺损患者,但不适用于全身状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医生会逐层切开胸口,缝补缺损,术后患者恢复时间较长。
介入封堵治疗
介入封堵治疗已成为首选方式[3],即医生在下肢(大腿)静脉上穿刺,沿着血管将导丝导管送至心脏,再使用封堵器封堵。介入封堵治疗对身体创伤较小,患者失血少。
介入封堵治疗后,患者需要连续服用抗栓药物 6 个月,如阿司匹林等,且术后 1、3、6 个月应定期复查。
日常注意
日常注意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平时注意休息,半年内不宜参加剧烈运动,半年后可依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
日常注意饮食规律,注意营养搭配。术后少食多餐,多吃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如乳类、鱼、虾、瘦肉等,适量摄入新鲜蔬菜水果等,不吃油腻食物。
戒烟。
戒酒。
尽量避免感冒发热。
预防
如何预防房间隔缺损?
疾病治疗:孕前积极治疗影响胎儿发育的疾病,如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贫血等。
戒除不良生活习惯:孕妇及配偶均应戒烟、戒酒,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
做好产检,避免使用已经证实有致畸胎作用的药物。
高龄产妇、有先天性心脏病家族史的夫妇,若一方患有严重疾病或缺陷,怀孕期间需要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