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间隔缺损是什么?室间隔缺损怎么办?室间隔缺损症状有哪些?

小儿星形细胞瘤是发生于儿童颅内的肿瘤,多数呈现良性,恶性少见。可出现在大脑任意位置,但常见发生于小脑及第四脑室(脑中的空腔结构)。占儿童脑肿瘤的 10%~20%,为儿童常见的颅内肿瘤。该疾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基因突变相关。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儿童接触电离辐射注、接触猫狗、机体免疫力低下、有肿瘤家族史、父母职业接触油漆、铅、汞、农药等。根据肿瘤的性质可分为低级别小儿星形细胞瘤肿瘤(良性肿瘤)、高级别小儿星形细胞瘤(恶性肿瘤)。头痛、头晕、呕吐、站立或行走不稳、动作不协调、肢体震颤(肢体不自主运动)、说话缓慢、发音不清或断断续续等是小儿星形细胞瘤最常见的症状。其他还包括眼球震颤、颈项强直、癫痫发作(俗称的“羊癫疯”,患儿可有抽搐、意识不清等)、嗜睡、肌张力(放松状态下肌肉的紧张度)下降等症状。以手术切除为首选。术后辅助常使用放疗,有助于杀死残余的肿瘤细胞,减少复发。该肿瘤多属于良性肿瘤,主要危害是肿瘤压迫周围脑组织,使相应神经功能障碍。肿瘤发生于第四脑室者还可发生脑积水,严重者引起脑疝(颅内高压力部位可将脑组织压向低压力部位,使脑组织受压),可出现生命危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改善患儿的预后及生活质量。

别称

室缺

概述

心脏的左心室和右心室间隔称为室间隔,完整的室间隔能够阻止左、右心室血流流通。若室间隔出现孔洞时,左右心室血液互相融合引起一系列问题,就称为室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多见于婴幼儿。

室间隔缺损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室间隔缺损有家族遗传性,怀孕期间病毒感染、服用致畸药物等也可能造成室间隔缺损。

如室间隔缺损较小,一般无任何征兆。若缺损较大,通常在婴儿出生后 1~6 个月时开始出现症状,如呼吸急促、多汗、面色苍白、食欲较差等,严重时患儿可能在哭闹中晕倒。

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内科治疗、手术治疗和微创介入封堵,其中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手术治疗多在5~7岁时进行,若病情较重应及早开始手术治疗,且仅有缺损较大的患者需要手术。对于缺损较大且症状明显,以及无法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均需在手术前后或直接采用药物治疗。

家长要密切关注患儿身高和体重变化,以及日常喂养和活动情况。

母亲在怀孕期间避免吸烟、饮酒等行为,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室间隔缺损。

症状

室间隔缺损有哪些症状?

如室间隔缺损较小,一般无任何征兆;若缺损较大,通常在婴儿出生后 1~6 个月时开始出现如下症状。

气促:呼吸急促,哭闹时更加明显。

多汗。

面色苍白:患儿面色苍白,哭闹时可能呈现青紫色。

喂养困难:患儿食欲较差,不愿进食。

体重不增:与同龄儿童相比,体重较低。

室间隔缺损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若未及时干预治疗,最可能引起肺动脉高压和心脏衰竭,多表现如下。

晕厥:患儿可能在哭闹时突然晕倒,意识不清。

呼吸短促:患儿呼吸困难,多为浅快呼吸。

胸痛:胸前区疼痛。

紫绀:嘴唇发紫。

病因

室间隔缺损的病因是什么?

室间隔缺损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室间隔缺损有家族遗传性,如果父母或其他亲属曾患室间隔缺损,那么后代更容易患病。

环境因素:如怀孕初 3 个月内病毒感染、母亲服用致畸药物、胎儿早产等。

室间隔缺损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若存在产妇年龄大于35 岁、营养不良、酗酒、早期先兆流产、接触放射线等情况,更容易患室间隔缺损。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当婴幼儿出现以下表现时,家长应立即送医就诊。

气促、呼吸困难或存在呼吸问题。

皮肤、嘴唇或指甲为青紫色。

无法解释的多汗。

若婴幼儿有以下表现,应及时就医。

发育迟缓:婴幼儿出生后第一个月体重不增。

经常哭闹、喂养困难。

就诊科室

心内科

心外科

儿科

急诊科

医生如何诊断室间隔缺损[2]?

医生会观察患儿皮肤颜色、呼吸情况和生长发育情况,结合听诊和以下检查来确定是否患有室间隔缺损。

心电图:能够观察到血液在心室间异常流动的情况。

心脏超声心动图:心脏超声心动图是一项无创检查,有助于医生了解室间隔缺损的大小和类型。

胸部X线:可观察缺损的大小。

心导管检查:多用于情况特殊、病情较严重或合并其他畸形时。

医生可能会询问患者/家属哪些问题?

家族里有其他人患室间隔缺损吗?

出生一个月的时候,孩子体重有变化吗?

孩子平常爱出汗吗?

平常爱哭闹吗?哭闹时身体皮肤和嘴唇是什么颜色的?

平常观察过呼吸情况吗?是平稳呼吸还是气促?

孩子平常吃饭情况如何?喂养容易吗?

患者/家属可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为什么会得室间隔缺损?

会影响孩子以后的成长吗?

需要做哪些检查?

有哪些治疗方法?能治愈吗?

治疗后会影响正常生活吗?比如可以去上学吗?

平时生活需要注意什么?

治疗

如何治疗室间隔缺损?

手术治疗是主要治疗手段。室间隔缺损可能在1~5岁内自然闭合,因此手术治疗多在5~7岁时进行,若病情较重应及早开始手术治疗,且仅有缺损较大的患者需要手术。对于缺损较大且症状明显的患者,以及无法接受手术治疗,均需在手术前后或直接采用药物治疗。

内科治疗[3]

缺损较大的患儿在婴儿期就容易出现心力衰竭,内科治疗的目标是控制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即小儿发育迟缓、体重下降等;老年人出现下肢、肝肺淤血时。常用药物如下: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多为药名带有“沙坦”和“普利”类药物。

强心苷类药物:主要用于增强心脏肌力,如地高辛。

利尿剂:帮助去除体内多余液体,减轻心脏负担,如呋塞米。

降低肺动脉压力药物:如波生坦、西地那非。

如果存在室间隔缺损,在进行其他手术或有创操作时,医生会使用抗生素来避免感染。

外科治疗[3]

对于不能自愈的较大缺损,多在5~7岁时行手术治疗。新生儿一般进行手术治疗,因为20%~25% 新生儿会自愈且手术风险较大。最常用的手术方法是在缺损处放置补片,防止分流。如果患儿出现以下两种情况,医生会建议尽快手术。

药物作用不明显,尤其是足量用药后,患儿仍然发育迟缓。

发现肺动脉高压。

介入治疗

随着技术发展,也可进行微创介入封堵。微创介入封堵是在大腿血管上进行穿刺,沿着血管将导丝导管送至心脏,再使用封堵器封堵。微创介入封堵的优点在于创伤小、失血少、术后恢复快,已经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安全性和有效性均得到证实。

日常注意

日常注意应该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患者应常规到医院复诊,行心电图或心脏超声心动图评估缺损情况。

严密监测患儿身高和体重变化情况。

关注日常注意喂养和活动情况。

预防

如何预防室间隔缺损?

母亲在怀孕期间避免吸烟、饮酒、使用药物等行为,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室间隔缺损。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银翘解毒口服液的功效与作用-银翘解毒口服液说明书

2023-8-3 0:11:30

保健

广东检验检疫局口岸严防基孔肯雅热疫情传播

2023-9-4 23: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