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概述
闭塞性动脉硬化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累及周围动脉并引起慢性闭塞的一种疾病。由于动脉粥样斑块及其内部出血或斑块破裂,导致继发性血栓形成而逐渐产生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患肢缺血等临床表现。
该疾病男女均可发病,但以 50 岁以上中年男性多见,可能与吸烟与饮酒率高有关。目前缺乏精确的流行病学统计。回顾关文献,70 岁以上高龄群体的发病率约 15%~20%。截止 2010 年全球包括闭塞性动脉硬化在内的外周动脉疾病约 2 亿。
具体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但血管内膜损伤、脂代谢紊乱和动脉分叉处血流动力学改变被认为在该病发生发展中存在一定关系。
主要表现患侧下肢的症状及体征,出现患肢怕冷、行走易疲劳、间歇性跛行(时而出现的走路一瘸一拐)、静息痛(休息状态下出现的疼痛)、溃疡和坏疽(组织严重坏死导致的疾病)。
非手术治疗主要是延缓病程进展,但无法治疗和逆转动脉硬化本身,其方式包括血管扩张剂、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物等。手术治疗主要是挽救濒危肢体,对于晚期病例应行截肢术。
闭塞性动脉硬化为全身性疾病,但症状主要出现在下肢,其发生发展无法逆转。随病情进展,下肢血液灌注无法满足机体需要时,将导致肢体坏死,最终需要截肢,严重危害患者生活质量。
由于闭塞性动脉硬化病程无法逆转,因而该病的预防极为重要。保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戒酒、适当步行锻炼、低盐低脂饮食、注意足部护理、避免下肢受伤等习惯可有效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症状
主要表现为下肢感觉、运动相关症状和体征,若发展至疾病晚期,可出现肢体致残性症状如难愈性溃疡和坏疽[2]。
闭塞性动脉硬化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闭塞性动脉硬化的常见症状包括:
间歇性跛行:该病最特征性表现,由于病变动脉狭窄,活动后供血减少出现的间歇性跛行(走路一瘸一拐)。
下肢乏力。
下肢感觉异常:怕冷、麻木等。
静息痛:当病变动脉甚至无法在休息状态下维持足够的血液灌注时,患者会出现下肢静息痛(休息状态下疼痛)。
溃疡和坏疽:肢体基本血供无法维持出现不同程度的坏死,分为溃疡(局限性组织缺损、溃烂)和坏疽(组织因动脉闭塞、血供减少,同时肢体体表水分蒸发后出现的肢体病变区严重坏死、腐败。肢体坏疽呈炭黑样形态改变)。
闭塞性动脉硬化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动脉瘤;
血管栓塞。
病因
闭塞性动脉硬化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可能与始于对动脉内层的损害或伤害的相关因素有关。
闭塞性动脉硬化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闭塞性动脉硬化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动脉管腔狭窄,是闭塞性动脉硬化的主要病因。
烟草摄入:吸烟会导致动脉内膜损伤,形成由血小板和纤维蛋白组成的血栓,使动脉狭窄,也是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的原因之一。
哪些人容易患闭塞性动脉硬化[4]?
有以下可改变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患闭塞性动脉硬化:
吸烟:吸烟使动脉管腔内血栓形成,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
不健康饮食者:高糖高脂饮食使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易于在血管内膜沉积,导致动脉硬化和动脉闭塞。
缺乏运动者:长期缺乏运动者容易肥胖,为该病危险因素之一。
有以下不可改变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患闭塞性动脉硬化:
糖尿病:虽然过度进食和缺乏运动是糖尿病发病的环境因素,但糖尿病具有遗传易感性,部分免疫系统异常也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糖尿病导致的代谢紊乱与闭塞性动脉硬化发展有关。
动脉分叉血流动力学改变:虽然闭塞性动脉硬化为全身性疾病,但分布并不均匀,最易发生在动脉分叉处,尤其是在分叉处管壁后方和呈锐角样分叉处。
结缔组织疾病:结缔组织病与免疫系统异常、遗传和病毒感染有关,更容易导致动脉内膜损伤,该类疾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当患者出现以下一个或多个表现时,应当及时就诊。
下肢乏力;
下肢怕冷;
间歇性跛行:下肢活动时因疼痛走路一瘸一拐,休息后缓解;
下肢静息痛:下肢处于完全休息状态下仍有疼痛;
下肢麻木:下肢病变区域针刺样感觉;
下肢溃疡:下肢病变区皮肤软组织破溃、缺损,可深达肌肉层;
下肢坏疽:下肢病变区皮肤软组织坏死,坏死组织呈炭黑样形态改变。
闭塞性动脉硬化是一种病程进展缓慢,症状逐渐加重的疾病,早期症状不具有特异性,容易忽视。如上述症状持续加重,发作越发频繁,而您同时又存在吸烟、患有糖尿病等情况,应引起重视,及时就医。
建议就诊科室
血管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闭塞性动脉硬化?
当医生怀疑是闭塞性动脉硬化时,根据临床表现进行体格检查外,可初步诊断。同时还可能需要结合多普勒超声检查,血管造影等等检查结果才能最终确诊。
具体包括:
CT 和核磁共振血管造影:通过注射造影剂后,CT 和磁共振检查能够清晰显示血管走形、血管分支、狭窄和畸形程度,同时还能够鉴别其他疾病,是首选检查方法。
患肢抬高和下垂试验:通过抬高患肢抬,动脉供血减少,疼痛症状加重;反之下垂后症状可缓解,可提示动脉病变,是最为检查的查体方式。
下肢节段性测压:通过对下肢不同节段进行血压测定,并与另一侧肢体同节段对比,可以初步判断血管狭窄和闭塞的程度及部位,是常用的查体方式之一。
彩色多普勒超声:无创检查方式,通过超声探头探查病变动脉,能够显示病变动脉的部位、形态、血管腔狭窄程度,是重要的检查方法之一。
医生可能咨询患者哪些问题?
既往有哪些基础疾病?
平时抽烟吗?
平时体检有“三高”吗?
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症状?
从开始出现症状到现在有多久了?
症状是持续存在的还是间断出现的?
出现症状休息后有缓解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的发病原因?
有没有其他血管疾病的可能?
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我的症状是暂时的还是会持续存在呢?
我该如何选择治疗方案?
需要手术治疗吗?
会不会有后遗症?并发症?
会复发吗?
日常生活中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症状消失以后可以停止治疗吗?
治疗
治疗方法主要是针对闭塞性动脉硬化的致病因素进行早期预防,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应当延缓疾病进展,延长肢体行走功能,对于重症患者治疗目标是尽可能保存肢体。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降低血液凝固性,减少血小板聚集和扩张血管,延缓疾病进展,但是不能治疗动脉硬化本身,常用的药物包括:
抗血小板药物:该类药物是防治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主要药物,常用药物包括肠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双嘧达莫,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他汀类药物:常用药物包括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辛伐他汀等,能够降低胆固醇合成,降低血脂,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延缓其进展。
抗凝药物:抗凝药物,主要在于预防和治疗已有血栓导致的血管闭塞性疾病,包括低分子肝素、利伐沙班、华法林等。
血管扩张剂:该类药物包括尼莫地平、盐酸沙格雷酯、西洛他唑等,可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对于已有血管闭塞和血管痉挛(血管异常收缩)等有效。
手术治疗: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合并支架术:该类术式是目前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的首选治疗方法。手术目的在于扩大闭塞的管腔,植入支架以维持管腔扩张形态。适用于各类闭塞性动脉硬化,手术微创、术后康复时间短。
动脉旁路手术:取用自体静脉(患者自己的静脉)或人工血管材料桥接闭塞段血管,重建血流供应。适用于长段动脉狭窄者。
血栓内膜切除术:通过切开病变区域血管,将血管腔内动脉硬化斑块分离并切除,使血管再通。该类术式适用于短段动脉狭窄者。
截肢术:病变肢体已有大片坏疽(一种器官或组织坏死)者,需要通过截断肢体以挽救生命。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未能及时诊断治疗,随着病情进展,尤其是已有明显静息痛,肢体溃疡和坏死的患者,结局较差,随病情持续进展,面临难以保留肢体,接受截肢术的可能。
早期和轻症的闭塞性动脉硬化患者早期经严格戒烟、治疗和控制合并内科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经正规治疗后,能够有效控制疾病进展,长期保持无症状或轻微症状态。
日常注意
闭塞性动脉硬化日常注意除了长期控制血糖、血压、血脂,规范接受药物治疗,还需改善自身习惯,主要包括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锻炼习惯的改变和及时复查等。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饮食:禁忌高盐高脂饮食,保持每日盐摄入量 3~5 克,脂肪摄入控制在 25~40 克以下。同时戒烟戒酒,同时减少糖类摄入,比如使用粗粮代替精粮,增加新鲜蔬菜在每餐中比例。
运动:选用轻便舒适的运动鞋,适当进行温和的步行锻炼,以不增加肢体疼痛为宜,严禁剧烈运动,避免足部损伤。
用药注意事项:接受降压降糖药物治疗的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服药并每日测量血压血糖,若有头晕、心慌、出冷汗、黑朦(突然出现眼前发黑,可短时间内恢复);接受降脂治疗的患者宜 3 月复查 1 次血脂;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需要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凝血常规中的一项检测指标)在 2.0~3.0,根据个体差异,早期需要每日检查,待数值稳定后可逐渐延长至 3 月检查一次,若出现无明显诱因的持续牙龈、皮下出血、黑便、腹痛、贫血,甚至呕血,需要立即就诊。
术后注意事项:患者术后应注意局部是否有持续疼痛、积液、红肿,保持伤口干燥洁净,每 2~3 天换药 1 次,若伤口辅料被打湿或伤口渗血浸透辅料应立即换药。术后 2 周拆线。
复查:术后前 3 月,每月到经诊医生处复查,评估肢体间歇性跛行是否改善、下肢疼痛是否缓解、肢体动脉测压、皮温及动脉搏动等,必要时会复查血管彩超和 CT/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此后随病情稳定可与经诊医生沟通,延长复查时间间隔。
预防
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以下方式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针对可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方式如下:
戒烟:吸烟导致的血管内膜损伤被认为与闭塞性动脉硬化发生发展相关,尽早戒烟可延缓动脉硬化进展,必要时可到戒烟门诊就诊。
低盐低糖低脂饮食:高碳水化合物、高盐、高脂等不健康饮食者,易导致动血管通透性变化和脂质沉积。保持低盐低糖低脂的健康饮食,增加蔬菜和优质蛋白摄入有助于预防疾病进展。
适当步行锻炼:长期缺乏运动者容易肥胖,闭塞性动脉硬化患者应进行温和的步行锻炼,控制体重。
针对不可改变的因素,预防方式如下:
规范诊治糖尿病:糖尿病可导致代谢紊乱,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虽然糖尿病无法根治,但是经正规诊治,低糖饮食等方式可长期维持血糖平稳,可延缓病情进展。
动脉分叉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流动力学改变为自身解剖特质,无法改变。但定期的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疾病,进而早期接受医疗干预,改善疾病转归和结局。
规范诊治结缔组织疾病:该病与免疫系统异常、遗传相关,难以预防,但是接受正规治疗后可控制病情,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