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腘动脉瘤,是由腘动脉扩张后形成,是常见的外周动脉瘤,多为动脉硬化瘤,其次为损伤性动脉瘤。
本病暂无流行病学数据。
动脉粥样硬化是本病常见病因, 其他病因包括外伤、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医源性损伤等。老年患者、膝关节损伤史、频繁使用膝关节为本病的危险因素。
本病根据病变发生部位可分为 3 型:近端型,病变位于腘窝后内上部位,可继发严重的并发症。中段型,病变以膝关节为中心向两端延伸,常呈梭形。远端型,位于腘动脉最远端且不易被发现。
本病的主要症状为腘窝处可触到搏动性的肿块,常见足部及小腿缺血的症状,可压迫相邻组织结构,引起小腿水肿甚至疼痛和运动困难。
腘动脉瘤主要采用手术治疗方法。尽早采取手术干预措施,在形成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前控制动脉瘤病程的进展。在手术前和手术后恢复中注意抗凝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动脉瘤可导致血栓形成,血栓脱落阻塞肢体远端血管引起肢体缺血坏死等严重后果。
患者应改变日常不良生活习惯,延缓动脉硬化的发生,已经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应进行正确的术后护理,提高生活质量。
症状
疾病早期可无症状,随病情进展,由于动脉瘤内形成血栓阻塞血管或动脉瘤压迫周围静脉,可出现足部和小腿缺血、腘窝处搏动性肿块、病变周围组织压迫等引起的相关症状。
腘动脉瘤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腘动脉瘤的常见症状包括:
肿块:腘窝处出现搏动性肿块,当患者将手掌置于肿块上时,可以明显感受到肿块规律性的跳动。
足部及小腿的缺血:随病情进展,动脉瘤压迫组织或动脉瘤内血栓脱落可引起,患者会随时出现行走时迈步困难,安静时的疼痛,并逐渐出现皮肤溃疡甚至出现下肢皮肤发黑,坏死,即形成所谓坏疽。
下肢水肿:动脉瘤逐渐增大会压迫静脉,引起小腿静脉血管回流时出现障碍,导致下肢的水肿。
下肢疼痛、运动障碍:进一步增大的瘤体会压迫腿部神经引起下肢疼痛,并可能导致行走和屈伸等运动功能出现障碍。
腘动脉瘤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腘动脉瘤可导致血栓形成,若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脱落的血栓会阻塞肢体远端血管,引起下肢缺血坏死。
常见并发症包括:
瘤体内血栓闭塞或脱落:腘动脉瘤易导致血栓形成,血栓闭塞血管或脱落会阻塞肢体远端血管,引起下肢的缺血和坏死。
动脉瘤破裂出血。
病因
腘动脉瘤的常见病因包括膝关节创伤、膝关节的运动、感染、腘动脉压迫综合征和动脉粥样硬化等。
腘动脉瘤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膝关节的创伤:外力导致的膝关节附近发生骨折、膝关节穿透性损伤等,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腘动脉的损伤,损伤的动脉容易形成动脉瘤,也可由医源性损伤,如关节手术导致。
运动:膝关节不断地屈伸运动。容易导致腘动脉管壁受到牵拉扩张形成动脉瘤。
感染:机体内部的感染部位会向血液中释放带有细菌的物质损伤腘动脉,当机体受到外伤时,由伤口引起的感染也可能损伤腘动脉,而感染灶自身的扩散也有可能累及动脉壁造成动脉瘤的形成。
腘动脉压迫综合征:多发生于青年人,是由于腘窝内异常的肌肉和韧带等结构压迫腘动脉,随膝关节的运动引起腘动脉反复慢性损伤,进而造成腘动脉的变性和坏死。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管壁变硬导致管壁受损,弹性变差,更容易形成动脉瘤。
哪些人容易患腘动脉瘤?
有膝关节损伤史:如外力导致的膝关节附近骨折或膝关节穿透性损伤,导致腘动脉受到创伤的人群。
频繁膝关节运动:膝关节频繁运动牵拉腘动脉管壁会引起管壁扩张变薄,容易导致动脉瘤的形成。
老年患者:随年龄增长,机体在脂代谢紊乱,吸烟和高血压等因素的影响下出现血管管壁的硬化,容易导致动脉瘤的形成。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触及腘窝处有搏动性肿块:腘窝处有跳动的感觉,当将手放置在腘窝的肿块上时可以触及跳动的感觉。
出现行走时肢体不灵活,平静时可感受到肢体疼痛。
小腿出现水肿,疼痛和肢体运动不灵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小腿皮肤出现溃疡和组织坏死。
动脉瘤破裂出血。
建议就诊科室
血管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腘动脉瘤?
当医生怀疑是腘动脉瘤时,通常进行视诊、触诊,在有肢体缺血的临床表现和组织受压症状后,可能进一步通过 X 线平片等检查予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视诊及触诊:患者需要充分暴露腿部,医生将手放置在患者的腘窝处进行触诊,在腘窝处可触及肿块,肿块有跳动感,视诊可发现患者下肢出现肢体皮肤苍白及相应下肢缺血症状,以此判断患者下肢缺血的程度。
影像学检查:X 线检查可见腘窝处分散的白色钙化区域,检查可明确病变分布区域。下肢动脉造影可显示动脉瘤病变范围及大小,也可显示动脉瘤周围血管情况,对后续治疗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什么时候发现下肢症状?
在出现症状前膝关节是否有损伤?
另一侧肢体有没有同样的症状?
有没有行走时出现肢体暂时性的不灵活?
家族中有没有其他人出现相同的症状?
平时从事什么工作?有没有经常剧烈运动?
多大年龄?是否有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症状?
我的下肢还能正常使用吗?
动脉瘤是肿瘤吗?
我还需要做哪些检查吗?
现在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吗?
我的疾病能痊愈吗?
治疗后还会复发吗?
治疗
腘动脉瘤的症状会随着动脉瘤不断增大变得更加严重,虽然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但伴随疾病进展会逐渐出现下肢供血不足、行走困难、组织肌肉坏死等导致肢体功能障碍的严重并发症,因此只要患者不存在手术禁忌症,都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只能对于减缓疾病进展及手术前患者准备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不能达到治疗目的。
抗凝药(抗凝血剂):如华法林等,减少血液中凝血血小板数量的药物可以降低动脉撕裂形成凝块的风险
抗生素:手术前常规应用抗生素 1~2 天,手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以显著降低患者手术后感染的风险,有助于患者的恢复。手术前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万古霉素,头孢类抗生素等。
手术治疗
瘤体较大和出现并发症的患者都应进行手术治疗,通过手术切除瘤体,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如果近期做过手术或者有脑出血等疾病时,应及时告知医生。手术方式为以下几种:
完全切除动脉瘤
瘤体切除自体静脉或人工血旁路移植术
动脉瘤旷置术
部分切除瘤壁
其他治疗
手术前溶栓治疗:手术前积极正确的溶栓治疗,能提高患者肢体血液循环状况和改善术后并发症,是提高手术疗效的有效措施。
直径<2 厘米且没有明显症状的腘动脉瘤可采用保守治疗。保守治疗主要包括服用抗凝药等延缓血栓形成的药物,降低动脉瘤内血栓产生的概率,减少出现严重并发症的风险,但随着动脉瘤不断扩大,手术治疗仍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疾病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可发展为严重肢体的肢体缺血症状,患者出现肢体疼痛和功能障碍,甚至有截肢的风险,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经过正规手术治疗后,大部分患者术后 10 年肢体治愈率显著提高,血管通畅率保持在很高的水平,血管的持续通畅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出现了新发的动脉瘤,因此患者应提高手术后配合医生跟进病情变化的意识,密切关注自身的疾病的恢复情况。
日常注意
改变日常注意不良生活习惯,延缓动脉硬化的发生,已经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应进行正确的术后护理,提高生活质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注意事项:如果患者已经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应注意抗生素和抗凝药的使用,密切关注肢体血运的恢复情况。如果出现下肢的组织状况没有得到显著改善(如肢体仍苍白或坏死组织持续扩大)或肢体运动功能未能显著恢复等现象,提示手术后恢复不良或者新发动脉瘤的产生,需要患者及时复查。
手术后复查:因动脉瘤极易复发,患者应密切关注自身的身体状况,积极复查。复查频率一般以 3 个月或 6 个月左右一次为宜,了解术后血管通畅情况及是否有新发动脉瘤的出现。
饮食:患者应改善自身不良饮食方式,降低动脉硬化的风险,降低动脉瘤的发生率。避免高脂饮食。
运动:患者应采取适度运动的方式,避免或过度运动引起腘动脉损伤,一些需膝关节不断屈伸来完成的运动(如跳远等)长时间可能会导致腘动脉的损伤。
戒烟限酒:患者应改掉抽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瘤的发生。
预防
应积极改善自身不良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适度运动,预防膝关节损伤。机体出现感染时积极控制,尽量避免病原菌侵入血液累及相关血管造成损伤。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改善不良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进而防止动脉瘤的发生。
适度运动,避免长时间的过度跑步跳跃损伤膝关节,累及腘动脉导致动脉瘤的形成,运动以散步等适度的活动为宜。
密切关注自身状况:随着年龄增长机体会出现脂代谢紊乱,高血压等不良因素损伤血管壁,患者应密切关注自身的身体状况,尽早采取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