腘血管陷迫综合征是什么?腘血管陷迫综合征怎么办?腘血管陷迫综合征症状有哪些?

导管原位癌在每5例新诊断的乳腺癌中占1 例。它是由于乳腺导管内的细胞失去控制的增殖导致,为非侵袭性,意味着尚未生长到导管注之外的乳腺组织。“原位”这个词的意思是“在其原来的地方”。导管原位癌是乳腺癌可以被诊断出的最早期阶段,被称为 0 期乳腺癌。大部分被诊断为这种疾病的患者可以被治愈。尽管是非侵袭性的,但是导管原位癌可以导致侵袭性癌症的发生。对于患这类患者,接受医学治疗非常重要。专家们认为,高达 30% 的导管原位癌患者将于导管原位癌诊断的 10 年内罹患侵袭性乳腺癌。侵袭性癌症常常出现在导管原位癌出现的同一乳房和同一部位。

别称

假性腘窝陷迫综合征,腘动脉陷迫综合征,腘动静脉陷迫综合征,腘血管卡压综合征,腘血管陷夹综合征,腘血管陷迫综合症,腘静脉陷迫综合征

概述

腘血管陷迫综合征,又称为腘动静脉陷迫综合征、腘动脉陷迫综合征、腘静脉陷迫综合征、腘血管卡压综合征、腘血管陷夹综合征、腘血管陷迫综合症、假性腘窝陷迫综合征等,是腘窝的异常肌肉、纤维索带等压迫腘动脉或腘静脉,引起相应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以腘动脉受累最常见,偶可累及神经。

目前没有准确的流行病学统计资料。

腘血管陷迫综合征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腘窝部肌肉和血管之间的先天性解剖变异、腘窝处肌肉功能性肥厚致血管受压等,为腘血管陷迫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分型分期:

根据血管解剖变异分为 6 型:Ⅰ 型:腘动脉位于腓肠肌内侧头的内侧;Ⅱ:腓肠肌内侧头异常地外侧附着;Ⅲ:腓肠肌异常的肌头或纤维带;Ⅳ:腘动脉位于腘肌前方;V:合并静脉压迫;Ⅵ:无解剖异常,腓肠肌功能性肥大。

根据症状表现分为 5 级:0 级:无症状;1 级:锻炼后(如慢跑、重体力劳动)疼痛,感觉异常,足部冰冷;2 级:行走时出现跛行(大于等于 100 米);3 级:行走时出现跛行(小于 100 米);4 级:静息痛(即休息静止的时候感觉疼痛);5 级:坏疽(即组织缺血坏死)。

根据腘动脉受压后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分 3 期:Ⅰ 期:血管外膜增厚和纤维化,外膜新生血管形成;Ⅱ 期:血管外弹力层断裂,形成瘤样病变;Ⅲ 期:血管中层及内弹力层破坏,由纤维组织替代,形成血栓。

最主要的症状为进行性加重的间歇性跛行,随着疾病的进展,继而出现畏寒、皮色苍白和肌肉萎缩等下肢缺血表现,严重者出现下肢溃疡或坏疽、运动障碍、下肢畸形等表现。

腘血管陷迫综合征的最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手术原则是松解血管压迫、血管,重建和恢复正常血流。

腘血管陷迫综合征若治疗不及时,可能会使患者致残和肢体功能障碍。

腘血管陷迫综合征术后可能出现移植物血栓形成、出血、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需注意防范。

症状

腘血管陷迫综合征最主要的症状为进行性加重的间歇性跛行,随着病情发展,继而出现畏寒、皮色苍白和肌肉萎缩等下肢缺血表现,严重者出现下肢坏疽、下肢畸形或残废等表现。

腘血管陷迫综合征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腘血管陷迫综合征的常见症状包括:

间歇性跛行:多发生在快步行走或跑跳中,小腿有麻木、无力和痉挛性疼痛,被迫停步后症状消失;但在缓步行走时没有症状。

肢体缺血:起病比较急,病程可持续数月或数年,或更久;可出现畏寒、皮色苍白和肌肉萎缩等表现。

双侧畸形:与腘窝部血管受累的程度有关,静脉同时受压时,患足和小腿会出现水肿。

腘血管陷迫综合征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腘血管陷迫综合征经手术治疗后,可能出现的常见并发症包括:

移植物血栓形成

出血

感染

下肢深静脉血栓

病因

腘血管陷迫综合征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腘窝处肌肉和血管之间的先天性解剖变异、腘窝处肌肉功能性肥厚致血管受压等,是腘血管陷迫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腘血管陷迫综合征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此类疾病的病因尚不明确。

哪些人容易患腘血管陷迫综合征?(危险因素)

有如下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腘窝部肌肉和血管之间的先天性解剖变异,如:

腘动脉位于腓肠肌内侧头的内侧;

腓肠肌内侧头异常地外侧附着;

腓肠肌异常的肌头或纤维带;

腘动脉位于腘肌前方;

合并静脉压迫。

腘窝处肌肉功能性肥厚致血管受压:

通常以青年男性、运动员和军队士兵较为多见;

剧烈运动后,肌肉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腓肠肌、腘肌、跖肌或半膜肌等肥厚致血管受压。

就医

当患者出现间歇性跛行、下肢怕冷、小腿处皮肤苍白或肌肉萎缩等症状时,请及时就医,当患者下肢皮肤出现溃疡或坏疽、小腿肿胀、足背部感觉消失、摸不到脉搏、行动障碍或畸形时,应立即拨打 120 急救电话或立即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间歇性跛行

下肢怕冷、发凉

皮肤苍白

下肢肌肉萎缩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下肢皮肤出现溃疡

坏疽

小腿肿胀

足背部感觉消失

摸不到脉搏

行动障碍

下肢畸形

建议就诊科室

血管外科

普外科

急诊科

医生如何诊断腘血管陷迫综合征[4-8]?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表现和体格检查,同时结合踝部脉搏容量描记定量检测及影像学等相关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腘血管陷迫综合征;进一步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给予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

膝关节皮温测量:医生用指背放在患者两侧膝关节相同部位,比较两侧皮温的差别,另一种方式是将手指指背放在同一条腿不同部位,例如膝关节处和大腿中段,比较皮温差别,用以判断膝关节周围皮温是否升高,来判断膝关节处血管是否受压,周边是否形成侧支动脉。

足背动脉扪诊:医生用食指和中指放置在双下肢足背动脉处,观察足背动脉搏动的情况,判断是否有减弱或消失,从而可提示上段血管有没有受压。

腘动脉听诊:医生会用听诊器放在腘动脉走行的部位,听腘动脉有没有杂音,如动脉受压严重,听诊时可以听到杂音。

应力试验:当患者有典型临床症状时,而且医生通过上述体格检查后,发现而腘动脉和足背动脉搏动可扪及者,医生会行应力试验,即用手将足被动背屈(即让患者脚趾朝向自己往回勾,可以感受到小腿前肌肉收缩)或主动跖屈(即患者自主将脚背伸直)时,腓肠肌紧张压迫动脉使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此试验可以提示腘动脉病变可能为受压而非阻塞。

多普勒听诊器:

血流测听法:医生将多普勒听诊器放置在下肢腘动脉体表位置,测定动脉血流频谱信号,可以测到触诊不能感受的血流,从而判断腘血管受压情况。

肢体踝/肱指数(ABI)检查:医生通过多普勒听诊器测量踝部胫后动脉或胫前动脉以及肱动脉的收缩压,得到踝部动脉压与肱动脉压之间的比值,用以判断下肢血管缺血的程度。正常情况下,ABI 大于等于 1.0,当 ABI 小于 0.6~0.8 时,患者出现间隙性跛行,ABI 小于 0.4 时,患者可能出现静息痛。如果踝关节收缩压在 30 毫米汞柱以下,患者将很快出现静息痛、溃疡或者坏疽等症状。

踝部脉搏容量描记定量检测(PPG):即医生在做应力试验时,如果脉搏容量描记幅度降低,则表明动脉受压迫。

彩色超声检查:无创伤、无辐射、费用低,可作为本病的首选检测方法,特别是动态测定踝部动脉血流波形,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医生将造影剂注入下肢血管中,通过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化的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清晰显示的技术,该检查方式既减少了造影剂的用量,又使血管显影的分辨率更高,是本病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该检查为有创检查,具有时间短、造影剂用量少、浓度低、少许辐射等特点。

电子计算机 X 线断层扫描(CT):该检查快速、无创伤,费用较低,但有射线;该检查可发现异常的肌肉和纤维束带与血管之间的解剖关系,对指导手术和发现无症状的本征患者有重要意义。

磁共振成像(MRI):MRI 也是无创性检查,费用较高,检查所需时间较长;但在本病中,其作用由于 CT 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多层螺旋 CT 血管造影(CTA):多层螺旋 CTA 可通过三维重建显示肌肉与腘动脉的异常空间位置关系,并且可以排除腘动脉外膜囊性变、腘动脉瘤等其他疾病;具有无创、强大的后处理重建能力等优势。现已逐渐取代 DSA 检查。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无辐射、无创伤、费用较高、检查时间较长,但对软组织分辨率高,能很好的发现异常的肌肉和纤维束带与血管间的解剖关系,对明确诊断,疾病分型、手术指导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年龄多大了?哪里不舒服?症状出现多久了?

以前有没有外伤过?

走路多久了才会痛?

大概走多少米的路脚会痛?停下来休息还会痛吗?

平常脚会感觉到冷吗?

平常休息的时候脚会痛吗?痛多久?改变一下体位会缓解吗?

去别的医院就诊过吗?做过什么检查?接受过什么治疗?效果如何?

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脚背的地方自己能摸到脉搏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这种情况严重吗?为什么我会出现这种情况?

我会不会瘫痪?

我以后是不是不能跑步了?

这个需要手术吗?

这个还需要做什么检查?

如果我治疗的话,大概要多少钱?医保有报销吗?

如果我不手术,吃药能好吗?

如果我手术,我能恢复到以前吗?

手术能彻底治愈吗?以后会复发吗?

那如果手术,我要多久才能好?

治疗期间有没有什么需要注意的?饮食方面有没有什么药忌口的?

手术后会有什么并发症吗?

出院以后我要怎么做恢复?

我手术完要多久来医院复查一次?

治疗

腘血管陷迫综合征的最佳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入路、方式以及疗效常取决于患者的症状和病变的程度。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原则:纠正解剖异常和修复损伤的动脉以恢复血供。

手术方式:

传统的开放式手术

腔内血管治疗

动脉溶栓

以上几种方法相结合

手术入路:根据血管解剖变异分型选择手术入路

Ⅰ 型:选择内侧径路切口(Szilagyi 切口),其缺点是术后易复发。

Ⅱ 型、Ⅲ 型和 Ⅳ 型:选择腘窝后径路切口,最常采用,缺点是大隐静脉暴露不良,取材不便。

Ⅵ 型:经内侧切口腓肠肌内侧头切开术,可完全缓解症状。

其他治疗方法

抗凝治疗 :如果在动脉闭塞后,远端动脉血栓形成,则可用前列地尔(又称前列腺素 E1,即 PGE1)、精制蝮蛇抗栓酶、活血化瘀中药及其他活血抗栓药物治疗,改善肢体的血液循环。

疾病发展和转归

患有腘血管陷迫综合征者,若不接受正规手术治疗,会导致跛行情况越来越严重,继而出现下肢皮肤溃疡、坏疽等症状,最终导致下肢运动障碍、感觉消失,继而出现下肢畸形、下肢残废。

患有腘血管陷迫综合征者,经过正规手术治疗后,一般治疗效果良好,术后可能会出现移植物血栓形成、出血、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对于病变段超过腘动脉的患者,常需要多种手术方法同时进行,联合导管依赖的溶栓治疗、抗凝治疗和手术干预,才能最终干预成功。

日常注意

腘血管陷迫综合征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患者卧床期间要加强股四头肌功能锻炼,并从术后护理、饮食习惯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日常注意管理,能获得较好的预后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注意事项:

术后穿棉质宽松舒适的裤子,用温水洗脚,禁用热水袋热敷,保持足部足部干燥、卫生,穿柔软透气的鞋袜,注意保暖。

保持切口敷料干燥、卫生。

若切口处有留置引流管,随时注意观察引流管情况,避免受压、扭曲、打折、移位和脱出,同时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和量,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如果短时间内流出大量鲜红色的血性液体,应立即通知医生紧急处理。

由于切口的特殊性,术后严格限制肢体的活动,同时保持正确的体位,可在腘窝处垫一软枕,禁止过度屈曲、伸直及受压,避免挤压、扭曲血管。

术后用药:术后常规肝素、低分子肝素短期抗凝,并过渡到华法林长期抗凝。

饮食管理:

适当的高蛋白饮食:每天可以适当选择牛奶、鸡蛋、鱼类等含动物蛋白的食物;也可以选择豆类、核桃、 杏仁等干果类食物补充植物蛋白。

低脂饮食:可以选择更健康的脂类,如菜籽油或橄榄油等;限制添加脂肪的摄入,如沙拉酱、人造黄油,每天 15~30 毫升;使用低脂烹饪方法,如烘烤,蒸汽或炖食物,不要油炸食物;限制高脂肪零食摄入,如薯条,甜甜圈,巧克力棒等。

少食多餐。

低盐清淡饮食、多食青菜水果。

多饮水。

限制含糖食品和含糖饮料。

少吃红肉,如牛肉,猪肉,羊肉等;避免加工肉类,如香肠,培根,火腿和热狗等。

戒烟、戒酒。

运动管理:

术后若无明显禁忌症,患者可在 2 天进行轻微肌肉伸缩、足背伸曲运动,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第 3 天可在床上坐起,7 天后离床活动,可由家属搀扶在病房里走动,促进身体机能的恢复。

若患者术后体力恢复较差,不能下床运动时,在床上应加强股四头肌功能锻炼,即膝关节伸直,主动收缩股四头肌并紧绷,保持 5 秒,然后放松 2 秒钟,如此反复,每天 200~300 次左右,可分多次完成。

若身体恢复良好,可坐在床沿或者椅子上,背伸直,双眼目视前方,慢慢抬高一条小腿至水平位置,保持股四头肌紧绷,停留 15~20 秒,然后归位,换另一条腿重复以上动作,两条腿交替进行多次。

术后复查:术后 1 周返院检查创口;术后 1、3、6、12 个月及之后每年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症状评估、ABI 测值,术后 1 年内每次随访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术后 1 年及之后每年随访行 CT 或 MRI 检查,如怀疑重建血管受损,则进一步行下肢动脉造影检查。

预防

有针对性的预防或阻断腘窝血管陷迫综合征危险因素可使该病的发生率下降,目前认为比较有效的措施有:

对于青年男性、运动员和军队士兵等人群:

做快走、跑、跳等体育锻炼时,应注意腿部拉伸,以防肌肉处于过度紧张状态,出现小腿部肌肉组织肥大导致腘窝处血管受压,继而引起跛行、疼痛等一系列症状;

若出现间歇性跛行、下肢疼痛、皮肤变白等症状时,请及时到医院接受检查和治疗,以防耽误病情。

针对曾患有腘血管陷迫综合征,且已经做过手术的人群:

应注意下肢的保暖措施,避免受凉,平常可用温水泡脚;

术后初期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影响手术创口的愈合;需要坚持做股四头肌的康复训练,以防止该病的复发;

应注意低盐低脂清淡饮食、多饮水,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青菜和水果,使血液更通畅,预防动脉硬化和静脉血栓。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保健

科学家建议选择阳光充足果蔬 尽量生吃

2023-8-14 23:23:44

保健

寨卡消息-台湾现第3例输入性寨卡病例

2023-8-16 23: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