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下肢交通静脉瓣膜闭锁不全
概述
下肢交通静脉瓣膜关闭不全,是指由于下肢静脉压力增高、或瓣膜本身结构异常引起的交通静脉瓣膜不能完全闭合,导致血液从深静脉向浅静脉反流,使回流血量减少。早期出现浅静脉回流障碍相关性症状,随之疾病的进展,当深、浅静脉系统都受累时,可出现下肢营养障碍性病变,从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
目前尚缺乏权威统计数据。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多发生于长期从事站立工 我们,如交通警察、老师、外科医生、保安等。
本病主要由于下肢静脉压力增高或瓣膜本身结构异常引起,故各种可引起下肢血液回流障碍,从而使静脉压力增高的因素,如妊娠、腹水、肿瘤压迫静脉、心脏病、肝硬化门脉高压等均可能引起该病;其次还有先天性瓣膜损伤或功能不全;长期站立、重体力劳动是其诱发因素。
本病早期症状较浅,可表现为患侧下肢肿胀、无力、皮肤痒,小腿处可见血管隆起、增粗、扭曲;随着疾病进展,当整个下肢静脉系统都受损时,可出现下肢皮肤营养障碍性疾病,如皮肤萎缩、色素沉着、湿疹,甚至出现经久不愈的溃疡。
本病早期可行保守治疗,当出现下肢营养性皮肤改变时应积极手术治疗。
随着疾病的长期进展,增粗的静脉内可出现血栓,表现为局部的红肿、疼痛,硬结形成,疼痛影响行走;而且血栓脱落,可进入肺,造成肺栓塞,危及生命。
重视下肢交通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的早期表现,尽早治疗,去除诱发因素,可阻断疾病的进展,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症状
早期症状较轻,可表现为患侧下肢肿胀、乏力、皮肤痒,小腿处可见血管隆起、增粗、扭曲;随着疾病进展,当整个下肢静脉系统都受损时,可出现下肢皮肤营养障碍性疾病,如皮肤萎缩、色素沉着、湿疹,甚至出现糜烂及溃疡。
下肢交通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下肢交通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的常见症状包括:
下肢肿胀、乏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障碍,血液淤积于下肢,患者可出现下肢增粗、上抬无力,久站或久坐后明显,抬高患肢后可减轻。
皮肤瘙痒:患者可出现局部皮肤瘙痒,不能忍受,患者常用手反复抓挠。
血管隆起、增粗、扭曲:是本病最典型的体征,患侧下肢腿部可见隆起、变粗、形状不规则的血管,像一条条蚯蚓一样。
皮肤萎缩:病变血管所经过的区域由于营养不足,可出现皮肤萎缩。
色素沉着:静脉曲张血管内血液淤积过多,静脉压力明显增高,使一部分血液成分渗透到血管外的皮肤及皮下组织,造成局部皮肤发红、发紫,甚至发黑。
湿疹:长期局部营养不足可导致局部湿疹样变。
糜烂、溃疡 :皮肤瘙痒,病人会情不自禁地抓挠,加重湿疹,甚至出现糜烂以及溃疡。
下肢交通静脉瓣膜关闭不全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下肢交通静脉瓣膜关闭不全若不断进展,可出现血管破裂出血、顽固性溃疡或静脉血栓形成,甚至会因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危及生命。
常见并发症包括:
血管破裂出血
顽固性溃疡(老烂腿)
血栓形成
肺栓塞
病因
本病主要由于下肢静脉压力增高或瓣膜本身结构异常引起,故各种可引起下肢血液回流障碍,从而使静脉压力增高的因素,如妊娠、腹水、肿瘤压迫静脉、肝硬化门脉高压、心脏病等均可能引起该病;其次还有先天性瓣膜损伤或功能不全;长期站立、重体力劳动常是其诱发因素。
下肢交通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妊娠:即怀孕,怀孕时由于胎儿逐渐长大,腹腔压力随之升高,下肢血液回流压力增高,从而使瓣膜相对关闭不全。
腹水:各种疾病导致患者腹腔内液体增多时也会使腹腔压力增大,下肢血液回流压力增高,从而使瓣膜相对关闭不全。
肿瘤压迫静脉:各种腹腔内的肿瘤压迫到静脉时,使回流通路受阻,可影响下肢的血液回流。
肝硬化门脉高压:肝硬化导致门静脉系统压力增高,同样可引起本病。
心脏病:多种心脏疾病,尤其是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也可出现该病。
先天性瓣膜损伤或功能不全:下肢交通静脉瓣膜先天发育异常。
哪些人容易患下肢交通静脉瓣膜关闭不全?
有如下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长期站立工 我们;
便秘;
肥胖;
有腹水者;
伴有慢性疾病,如心脏病、肝硬化、肿瘤等。
有如下不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妊娠,尤其是多次妊娠;
年龄:老年人血管弹性减退,容易患该病;
先天性瓣膜损伤或功能不全。
就医
当患者出现下肢肿胀、无力、皮肤瘙痒,伴下肢血管隆起、增粗、扭曲,皮肤萎缩、色素沉着、湿疹时,请及时就医;当患者出现糜烂及溃疡,血管破裂、血栓形成(可表现为血管局部硬结或下肢突然肿胀伴疼痛)、肺栓塞(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请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下肢肿胀、无力;
皮肤瘙痒;
下肢血管隆起、增粗、扭曲;
皮肤萎缩;
色素沉着;
湿疹。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反复出现皮肤糜烂、溃疡,经久不愈;
血管破裂;
血栓形成:可表现为血管局部硬结或下肢突然肿胀伴疼痛;
肺栓塞: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
建议就诊科室
血管外科
急诊科
医生如何诊断下肢交通静脉瓣膜关闭不全?
当医生怀疑是下肢静脉瓣膜关闭不全时,将通过询问病史、相关症状、体格检查、交通静脉瓣膜功能试验、多普勒血流成像检查、静脉造影等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可见一侧或双侧小腿上有清晰可见粗大、像蚯蚓的扭曲血管。
交通静脉瓣膜功能试验:此方法可初步判定是否存在交通瓣膜功能不全。具体方法为:病人仰卧,抬高患肢,在大腿根部扎止血带,然后从足趾向上至腘窝缠绕第一根弹力绷带,再自止血带处向下,扎上第二根弹力绷带。让病人,一边向下解开第一根弹力绷带,一边向下继续缠绕第二根弹力绷带,如果在两根绷带之间的间隙内出现曲张静脉,则提示该处有功能不全的交通静脉。
多普勒血流成像检查:是目前对交通静脉瓣膜关闭不全进行定位的最准确的检查手段。
静脉造影检查:可发现交通静脉瓣膜关闭不全。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下肢肿胀、无力、皮肤瘙痒等症状?
上述症状在哪些情况下会加重?休息或抬高患肢症状会有所缓解吗?
什么时候发现的下肢血管异常?
皮肤的颜色有加深吗?
出现过皮肤溃疡吗?
是做什么工作的呢?会经常长时间站立或一直坐着吗?
有什么基础疾病吗?如心脏病、肝硬化、肿瘤等?
平时大便怎么样?长期排便费力、大便不易解吗?
怀孕了吗?或者是刚生完孩子不久吗(女性患者)?
去其他医院看过吗?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治疗过吗?治疗效果怎么样?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这是什么病?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
确诊困难吗?需要做哪些检查?
可以不用治疗吗?
能完全治好吗?费用高吗?需要治疗多久?
是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
如果治不好的话会有什么严重后果吗?会截肢吗?
治疗后会留下什么后遗症吗?
这个病会遗传吗?
平时我应该注意些什么才能不得这个病呢?
治疗
下肢交通静脉瓣膜关闭不全预防是关键;早期症状较轻,但越早治疗效果越好,有效规范的治疗,能够消除早期症状,延缓疾病的进展。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有加压治疗、手术治疗和硬化剂治疗。
药物治疗
抗生素类药物:此类药物用于有溃疡的患者,局部用药,常用的药物有莫匹罗星软膏、庆大霉素软膏等。
硬化剂:此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注射硬化剂使局部产生血栓,让已经病变的静脉管腔完全闭塞,达到治疗目的,可作为手术治疗的辅助治疗方式。
阿司匹林:此类药物可减少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可用于手术后的患者。
手术治疗
对于有下肢皮肤营养性改变的交通静脉瓣膜关闭不全应行手术治疗,若已经形成溃疡,要等溃疡好了以后再行手术。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
筋膜下交通静脉结扎术:目前常见的是沿着病变静脉,作数个平行于皮纹的短切口,于筋膜下结扎交通静脉。
内镜辅助筋膜下交通静脉阻断术:经皮下隧道置入内镜,直接电凝或钳夹交通静脉。
其他治疗方法
加压治疗:如穿弹力袜或弹力绷带,加强支持和压迫,可用于早期出现血管隆起、增粗的患者,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症状。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患者可出现患肢肿胀、无力,皮肤瘙痒,血管隆起、增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美观;随着疾病的不断进展,患者还可出现湿疹、溃疡、血管破裂、血栓形成,甚至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经过正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的小腿局部症状可改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注意事项:手术患者,可出现手术部位疼痛,属于正常现象,但若疼痛无法忍受,请及时告知医生;可抬高床尾或用枕头支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
使用药物治疗注意事项:口服药物要按时按量服用,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要按疗程用药,注意有无出血现象,如身体各部位在无外伤的情况下出现瘀斑,或解黑色大便等。
定期复查:第一年每 3 个月随访一次,之后每 6 个月检查一次,主要观察有无复发。
饮食:
若为手术患者,术后可正常饮食,但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多饮水;
若为非手术患者,多吃素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运动:
若为手术患者,术后 24 小时需卧床休息,卧床期间可进行旋转和伸屈足部的运动,24 小时以后可适当下床活动;术后 1 周内应坚持伸屈足趾并进行踝关节的跖屈和背伸展活动,每天 2 次,每次 5~10 分钟左右。
若为非手术患者,可加强锻炼,在长期站立过程中可适当活动下肢。
其他:肥胖症应减重等。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对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方式如下:
避免长时间站立,卧位休息时可适当抬高下肢;
若必须长时间站立工作,如教师、服务员等,可穿弹力袜;
多吃富含维生素及粗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管理好体重,避免肥胖;
有腹水时应积极对症处理;
积极治疗慢性病:如心脏疾病、肝硬化、肿瘤等。
针对不可变的因素:
怀孕期间应适当抬高下肢,避免久站、久坐;
老年人避免久站、久坐;
对于先天性瓣膜功能不全者需定期随访,并注意自己下肢血管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