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性肾病是什么?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性肾病怎么办?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性肾病症状有哪些?

肝内胆管结石是胆管结石的一种类型,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枝胆管内的结石。该病在亚洲东部、南部国家多见,在我国是常见疾病。该病主要与胆道感染、胆道寄生虫、胆道瘀滞以及胆管解剖变异等因素有关。该病患者有时可无症状,仅有轻度腹痛,伴急性胆管炎则表现为腹痛、寒战高热。位于肝管汇合部结石可出现黄疸。如因感染致肝脓肿,则肝区有压痛和叩击痛。该病在无症状、无局限性胆管扩张时可不作治疗,反复发作胆管炎的肝内胆管结石,主要采用手术治疗。本病可引起严重并发症,是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别称

止疼剂性肾病,镇痛剂性肾病

概述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性肾病,主要指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后所引起的各类肾脏病变。

本病暂无准确的流行病学数据。大部分患者为 30~70 岁的妇女。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性肾病的最主要的病因为长期大量滥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年老体弱、血容量低下(如急性腹泻、大量呕吐)等为本病的危险因素。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性肾病可分为急性间质性肾炎、慢性间质性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性肾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皮肤瘙痒、颜面部及双下肢水肿、尿液发红、尿中泡沫增多、夜尿增多、高血压、食欲减退、贫血、血肌酐升高等。

早期诊断、及时停药、积极保护肾功能为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性肾病治疗的关键。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性肾病的主要危害为如果不及时治疗,患者可能会出现肾功能异常,从而并发心衰、恶心高血压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几乎所有传统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早期诊断较为困难。因此应尽量减少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应用。

症状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性肾病早期可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泡沫尿,随着病情进展,可逐渐出现血肌酐升高、全身水肿、高血压等表现,有时可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性肾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性肾病的常见症状包括:

尿频、尿急、尿痛。

发热、皮疹、全身水肿。

恶心、呕吐、腹部不适。

头痛、全身乏力。

夜尿增多、泡沫尿、尿中带血。

突发腰部疼痛。

血压升高。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性肾病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肾乳头坏死

恶性高血压

高钾血症

急性肾衰竭

病因

非甾体类抗炎药性肾病是由于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总量超过 3.0 千克,或每日服用 1.0 克,连续 3 年以上所致的肾损害。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性肾病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非甾体类抗炎药性肾病的病情与用药剂量及用药时间的长短密切相关。

主要药物包括:

水杨酸类:如阿司匹林;

苯胺类:如扑热息痛;

吡唑酮类:如氨基比林、安乃近;

其他有机酸类:如吲哚美辛等。

非甾体类抗炎药对肾脏的损害主要与其抑制环氧化酶、阻断肾内前列腺素合成有关。

前列腺素的生成减少,可导致肾髓质血管收缩、缺血, 使肾浓缩功能受到损害, 引起尿钠丢失,甚至肾缺血性梗死。

哪些人容易患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性肾病?

有如下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非甾体类抗炎药性肾病:

长期饮酒、肥胖:该类人群肾脏负担较重,如合并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可引起肾脏损害。

免疫力低下者:免疫力低、体质弱者,易患此病。

有如下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非甾体类抗炎药性肾病:

长期接受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长期大剂量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可导致慢性间质性肾损害。

既往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心功能不全: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后,会加重肾脏负担,增加肾功能损害。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恶心、呕吐、食欲不振。

夜尿增多、泡沫尿、尿中带血。

全身乏力。

血压升高,伴头痛、心慌等。

尿频、尿急、尿痛等。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突然出现头痛或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等。

呼吸困难,夜间可被迫憋醒等。

突然出现的少尿、颜面部及双下肢水肿。

昏迷。

建议就诊科室

肾内科

急诊科

医生如何诊断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性肾病?

长期过量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史, 是本病的重要诊断依据之一,此外可结合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做出诊断。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主要用于监测有无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改变。

尿常规:可以观察尿液是否正常或存在无菌性脓尿和(或)轻度的蛋白尿(<1.5 克每天)等。

肾功能检查:主要应用于观察血清中肌酐、尿素数值,确定肾功能情况。

尿渗透压测定:一般嘱患者留取晨尿。有肾乳头坏死者,尿渗透压会下降。主要用于监测有无肾乳头坏死。

24 小时尿液电解质:可见尿钠、尿钾丢失增多,为判断肾间质损害的方法之一。

影像学检查:

泌尿系超声检查:晚期患者可表现为肾脏体积变小、轮廓不规则、肾实质回声增强。为最经济、常见的方法。主要用于监测肾脏的形态学改变,也可用于排除其他肾脏疾病。

泌尿系 CT:可表现为肾体积变小,外形不规则和/或肾乳头钙化,为目前诊断本病较常用的影像学检查。主要用于在泌尿系超声监测不清时,更加准确的监测肾脏形态,排除其他肾脏损害。

静脉肾盂造影:可显示为肾脏缩小、皮质萎缩,部分病例可见肾乳头坏死。该检查能更加清楚的了解肾脏结构和排泄功能情况,明确有无肾间质损害。

肾穿刺活检术:肾活检为诊断的金指标。可以明确肾脏病理变化,明确肾脏损害原因,判断肾损害程度,评估肾脏预后。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接受非甾体抗炎药物治疗多久了?

口服药物的剂量、类型是什么?

什么时候发现有这些症状的?

近期有没有觉得全身无力、食欲不振?

既往有无高血压、冠心病的病史?

目前尿量如何?有无夜间尿量增加?

还有身体那些部位不舒服?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还会有更严重的症状出现吗?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什么治疗方法最有效?

这些症状会一直影响我的生活吗?

有什么不能做的?

饮食上应注意什么?

如果需要血液透析会对生活造成什么的影响?

治疗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性肾病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是停用一切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大部分病人在停药后病情可停止发展甚至好转。当发生严重肾功能衰竭时,可行血液或腹膜透析治疗,必要时可考虑行肾脏移植术。

药物治疗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 Ⅱ 受体拮抗剂:如缬沙坦、依那普利等,可起到降压、降低蛋白尿,延缓肾功能的进展。

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强的松),主要用于急性期肾间质损害的治疗。

降压药物:如硝苯地平等,可以减少肾脏高灌注状态,延缓肾功能进展。

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尤其是保证液体量,可根据肾功能情况补充葡萄糖或氯化钠注射液,肾功能正常时应使尿量每日维持在 2000 毫升以上,降低非甾体类抗炎药在肾髓质的浓度。如有酸中毒表现,可酌情应用碳酸氢钠静滴,纠正酸中毒等。

手术治疗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性肾病后期造成慢性肾损害的患者,一般表现为双肾损害,需要进行血液透析,必要时需行肾移植手术。

肾移植术:又称换肾,就是将健康者的肾脏移植给有肾脏病变并丧失肾脏功能的患者,以维持正常的肾脏功能。

其他治疗方法

对症治疗:一旦诊断本病应立即停止非甾体抗炎药物,避免进一步损害肾功能。

血液透析:主要用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重度水肿及慢性肾衰竭患者,可改善肾功能、促进脱水、排毒。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性肾病后期出现严重并发症时,生活质量会大大下降,必要时需行血液透析,患者的寿命可缩短。

经过正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尿蛋白可减少,生活质量也会有所提高。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用药注意事项:用药期间可出现恶心、呕吐、乏力等不良反应,一般都可忍受,若症状严重应及时告知医生。

对于已经血液透析的患者,应注意加强营养,注意预防透析中的并发症。

对于肾移植患者,应注意预防感染,遵医嘱定时服用抗排异药物,定期复查血液中的药物浓度。

复查:患者应每 1~2 个月到医院复查一次,主要复查血常规、肝肾功电解质及尿常规等。

饮食:对于单纯蛋白尿患者,日常注意要注意多吃优质蛋白食物,如鸡蛋、豆类、瘦肉等。对于肾功能异常的患者,应注意低盐(小于 6 克每天)、低蛋白饮食(<0.6 克/每千克体重•天),控制肉蛋奶及水分的摄入。

运动:本病应注意休息,避免加重肾功能损害。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对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方式如下:

对高危患者尤其年龄在 60 岁以上者、合并高血压或动脉硬化等疾病者应慎用或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必须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人群,应注意药物服用剂量,并定期门诊行尿常规及肝肾功能等检查。

定期给予宣传教育,充分了解长期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对肾脏的危害。

对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方式如下:

对确诊本病的患者应设法停用药物,如果需要继续使用,必须待肾功能恢复到基础值后,选择肾损害小的药物服用。

已有蛋白尿或血肌酐升高的危险患者,应定期进行血常规、尿常规及肾功能监测。

避免联合使用多种镇痛剂。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祛风归地丸(华顺)的功效与作用-祛风归地丸(华顺)说明书

2023-8-3 7:57:52

保健

初秋怎么养胃 几种廉价菜很养胃

2023-9-16 23: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