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高血压肾硬化症
概述
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引起的良性小动脉肾硬化是由于长期持续性高血压未得到良好控制而引起的肾脏损害,病变主要累及肾入球小动脉、小叶间动脉和弓状动脉,导致肾实质缺血受损,最终造成高血压性肾硬化。
本病的发病率与地区、人种、年龄相关。发达国家较发展中国家较高,老年人较年轻人易发。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约有 1 亿人,其中约 10%~15%将进展至慢性肾衰竭。1999 年度我国透析移植登记报告指出,高血压肾病占老年人慢性肾功能不全发病原因的第一位。
病因是良性高血压长期未得到良好控制。血压越高,持续时间越久,病变越严重。
患者的首发症状常为夜尿增多,随病情进展出现蛋白尿,终末阶段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功能失代偿(即肾衰竭)。
主要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治疗关键点在于要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以及药物(如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干预进行有效的血压控制;治疗难点是要早期积极控制血压及有效保护肾功能,这对于阻断高血压造成肾损害至关重要。
一般而言,高血压持续存在 10~15 年才会造成肾损害,所以积极控制血压可以有效降低此病发生的概率。
症状
本病的发病年龄一般在 40~60 岁(即发现高血压后 10~15 年),由于肾小管缺血性病变导致夜尿增多、轻至中度蛋白尿,随病情进一步进展出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逐渐发展为肾功能衰竭。
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引起的良性小动脉肾硬化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引起的良性小动脉肾硬化的常见症状包括:
夜尿增多:此为良性小动脉肾硬化最早出现的症状。
轻至中度蛋白尿(尿中泡沫增多):程度与高血压程度呈正相关。早期仅为微量蛋白尿,高血压严重时也可出现大量蛋白尿(但实验室检查 24 小时蛋白尿定量不会超过 3.5 克)。
贫血:本病进展至终末阶段会出现肾功能衰竭,伴随肾性贫血,具体表现为皮肤、口腔黏膜、眼底苍白,乏力、心悸等。但相较于其他肾脏疾病,高血压引起的良性小动脉肾硬化引起的贫血出现较晚,程度较轻。
高血压眼底变化:高血压引起的良性小动脉病变可累及全身,当出现良性小动脉肾硬化时,常已伴随高血压眼底改变,具体表现为进行性视力下降或突发视力下降。
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引起的良性小动脉肾硬化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肾功能衰竭。
病因
长期持续性高血压是引起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引起的良性小动脉肾硬化的直接原因,其发生率与高血压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呈正相关。
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引起的良性小动脉肾硬化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长期持续高血压:高血压持续存在达 10~15 年,血管内压力过高通过一系列复杂机制导致肾小动脉受损,肾血供受限,从而引起肾实质缺血性损害。
哪些人容易引起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引起的良性小动脉肾硬化?
有如下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引起的良性小动脉肾硬化:
糖尿病患者:高血糖会促使肾对钠的重吸收增多,导致机体交感神经兴奋,促进血压进一步升高,加速其对肾脏的损害。
高脂血症:高血脂具有一定的肾毒性,脂代谢异常会促进肾脏疾病的进展。
高尿酸血症:高血压引起肾损害的早期即可出现血尿酸代谢异常,引起血尿酸浓度增高,而血尿酸浓度与肾血流量呈负相关,提示其可以加重肾功能的损害。
有如下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引起的良性小动脉肾硬化:
年龄:40~60 岁及持续高血压 5~10 年左右为本病高发期。
性别:相对于女性,男性高血压患者更易引起小动脉肾硬化。
种族:在美国黑人发病率是白人的两倍,黑人患高血压病更易引起肾损害。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高血压病患者出现夜尿增多。
高血压病患者尿中泡沫增多。
高血压病患者出现进行性视力下降,或突发视力下降。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高血压病患者突发心绞痛。
高血压病患者突发呼吸困难。
高血压病患者突发剧烈头痛。
建议就诊科室
肾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引起的良性小动脉肾硬化?
当医生怀疑老年人患有原性高血压引起的良性小动脉肾硬化时,通常通过询问病史、血生化和尿常规检查、眼底血管检查,辅以影像检查来进行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问诊: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肾功能损害。医生会询问患者是否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高血压持续几年(常高于 5 年)、是否有其他肾病史。
尿常规检查:检查患者是否有蛋白尿、蛋白尿的严重程度,及尿中其他有形成分的检查。
血生化检查:检测血肌酐、血尿素氮等是否有升高,从而判断是否存在肾功能损害。
眼底血管检查:辅助判断高血压是否引起血管损害。
影像学检查:判断是否存在肾硬化(B 超显示双肾缩小)。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是否有高血压病史?持续几年?平时血压为多少?
是否有夜尿增多?尿中是否有泡沫?
是否有进行性视力下降或突发视力下降?
是否有心绞痛?呼吸困难?
是否有头痛?
是否有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病史?
是否有其他肾病史?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病情严重吗?
需要做哪些检查?
怎么治疗?
治疗后还会再犯吗?
后续还会有其他症状吗?
出现什么症状需要及时来医院?
平时饮食生活还需要注意什么?
治疗
积极有效地控制血压是避免其对靶器官(肾脏、眼底、心脑血管等)造成损害的基本措施。如欲有效预防良性小动脉神硬化,宜将原发性高血压肾病患者的血压降至 140/100 毫米汞柱以下,其中降低收缩压尤为重要。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通常从小剂量开始,几种药物联合用药。
药物治疗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 Ⅱ 受体阻滞剂:如卡托普利/氯沙坦,通过抑制血管收缩降低血压,此外还有逆转血管壁增厚、减少蛋白尿、恢复受损肾脏功能的作用。是高血压引起肾功能损害的首选药,但伴有肾动脉狭窄的患者禁用。
钙离子拮抗剂:如维拉帕米,可通过降低血管阻力,从而使血压下降。
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可通过降低心排出量、减慢心率、抑制血管收缩来降低血压。
利尿剂:如氢氯噻嗪,通过促进排尿、减少血容量而达到降压的效果。
其他治疗
血液透析:当病情发展到终末阶段,出现肾功能衰竭(少尿,血肌酐高于 737 微摩尔/升)时,需要通过血液透析进行替代治疗。具体方法是通过将体内血液引流至体外,经由透析器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同时清除体内过多的水分,最后将经过净化的血液回输,以替代肾脏实现滤过功能。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患者很快会出现心脑血管并发症,死于心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心衰、脑卒中)或肾脏损害逐渐严重,发展为尿毒症,最终导致死亡。
经过正规治疗后,血压得到有效的控制,会减慢甚至逆转肾功能的损害。
日常注意
日常注意监测血压,限制钠盐摄入,注意增强锻炼,增加免疫力。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用药注意事项:若患者用药期间出现眩晕、出汗、心动过缓、视物模糊等,请立即停药并去医院就诊。
监测血压并定期复查:每天早、中、晚三次监测血压。有蛋白尿的患者,每月去医院复查肾功和尿常规。
饮食:低盐低脂饮食,限制钠盐的摄入,限制高脂肪食品(如油炸食品)的摄入。多食蔬菜水果、燕麦、米糠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此外,酒精摄入量与血压水平成正相关,高血压患者应戒酒。
运动:运动可有效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可降低 6~7 毫米汞柱),还可以减少体脂含量,减轻胰岛素抵抗,对于高血压患者非常有利。老年人可选择经常散步、太极拳等舒缓的运动项目。运动频率可每周 3~5 天,每天 20~60 分钟左右。
预防
积极治疗加重肾脏负担的相关疾病,同时增强锻炼,增加机体免疫力。
对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方式如下:
糖尿病患者:积极控制血糖,合理应用降糖药(如二甲双胍等)和胰岛素。减少高血糖对肾血管造成进一步损害。
高脂血症:应用洛伐他汀等降脂药控制血脂。
高尿酸血症:服用别嘌呤、非布司他等降尿酸药物,避免食用含嘌呤高的食物(如海鲜、豆制品等)。
对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如下方式也有助于疾病的预防或防止疾病复发:
对于 40~60 岁男性、黑种人:应低盐低脂饮食,限制钠盐油脂摄入,多食蔬菜水果、燕麦、米糠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减少酒精的摄入。此外应加强锻炼,可选择竞走、太极拳、游泳等运动项目。运动频率可每周 3~5 天,每天 20~60 分钟左右。要保持健康的心情,减少精神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