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小儿艾滋病肾病
概述
小儿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肾病,是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也就是艾滋病毒引起的慢性肾脏损害,最终导致肾小球硬化。
12.2% 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儿童患有高血压和肾病。
最主要的病因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累及到肾脏。小儿的感染途径常为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主要症状有水肿、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易疲劳、乏力;常伴有其他系统感染症状。
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治疗基础上,重点预防和治疗各种机会性感染,例如呼吸道、泌尿道、皮肤感染等,同时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及对症支持治疗。
若不及时治疗,病情进展较快,可发展为终末期肾病,常伴有各种机会性感染,如呼吸道、泌尿道、皮肤等感染,控制不当,易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而致死。
症状
小儿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肾病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时发现蛋白尿,病情发展后,可逐渐出现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水肿、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伴有疲倦乏力、厌食、恶心呕吐。另外还可出现呼吸道、泌尿道等其他系统感染的表现。
小儿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肾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水肿:最常见,开始见于眼睑,以后逐渐遍及全身,按压可凹陷。
蛋白尿:尿液表面有泡沫且不易消失。
低蛋白血症:主要症状为营养不良,日渐消瘦。
腰痛、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感染症状。
厌食、恶心呕吐:与肠道水肿有关,呕吐物常为摄入的食物。
发热、咳嗽咳痰、呼吸急促等呼吸道感染症状。
痴呆、抽搐等颅内感染症状。
小儿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肾病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小儿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肾病的进展过程,可能出现肾功能衰竭、机会性感染,严重时可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
常见并发症包括:
肾功能衰竭
机会性感染
多器官功能障碍
病因
最主要的病因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累及到肾脏,小儿感染途径常为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小儿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肾病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小儿可能因输如含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血液,或母亲怀孕时已携带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在自然分娩过程中婴儿皮肤黏膜损伤或母乳喂养感染此病毒,累及到肾脏所致。
哪些人容易患小儿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肾病?
母亲携带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母亲怀孕时已携带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在自然分娩过程中婴儿皮肤黏膜损伤或者产后母乳喂养。
输注含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血制品。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全身水肿
厌食、恶心呕吐
发热、咳嗽、呼吸急促
腰痛、尿频、尿急、尿痛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持续高热不退
昏迷
抽搐
建议就诊科室
儿科
肾脏内科
传染科
急诊科
医生如何诊断小儿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肾病?
当医生怀疑是小儿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肾病时,将通过询问疾病史、尿常规、肾功能、病毒学检查及肾活检等检查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尿常规:初步了解有无尿路感染、血尿和蛋白尿。
肾功能:了解肾功能损伤情况,有助于评估预后。
病毒学检查:目的是寻找病毒感染的证据。
免疫性指标:通过免疫性指标的检测可以判断患儿的免疫水平,用于判断预后。
肾组织病理学检查:了解肾脏病变,有助于指导治疗。
胸部 X 片或 CT:评估肺部病变情况,用于评估预后。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母亲有无艾滋病?既往有无吸毒的情况?患者以前是否输过血?
出现全身水肿、乏力、厌食等症状多久了?平时是否容易感冒?从小就有类似的症状吗?
是否到外院就诊过?是否治疗过?怎么治疗的?效果如何?
做过哪些检查?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为什么会有这些症状?
还需要做哪些检查?
能否治愈?哪种治疗方法最好?
如果不治疗,会有什么后果?
会不会复发?还会有更严重的症状出现吗?
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有什么不能做的?
治疗
本病主要是在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治疗的基础上,防治各种机会性感染,同时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和对症支持疗法。
药物治疗
抗病毒药:能抑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复制,这是治疗该病最关键最根本的药物,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齐多夫定、拉米夫定、替诺福韦等。
抗生素:可治疗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感染,常用药物有磺胺甲恶唑。
人血丙种球蛋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避免发生严重感染。
免疫抑制剂:减轻蛋白尿,改善水肿症状;代表药有环孢素。
利尿剂:通过促进排尿降低血容量而减轻水肿;代表药物有氢氯噻嗪、呋塞米等。
手术治疗
肾移植:主要目的是改善水肿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避免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其他治疗方法
透析疗法:清除机体产生的毒素、纠正血液电解质紊乱,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疾病发展和转归
小儿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肾病若及时治疗,只能延缓肾脏病变,减轻患者水肿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若不及时治疗,病情进展较快,可发展为终末期肾病,需要透析治疗,生活质量较差,常伴有呼吸道、泌尿道、皮肤等各种机会性感染,严重时可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而危及生命。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护理注意事项:术后应保持伤口清洁干燥,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挤压或打折弯曲,记录引流液的性状及量,若引流量为血液且每小时大于 50 毫升,应及时告知医生。
用药注意事项:患者需注意不良反应,出现严重的四肢肌肉无力、厌食、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定期复查:每月需要到医院复查 1 次,主要复查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等项目。
饮食:
手术患者,若主诊医师无特殊要求,一般术后 6 小时开始少量进食稀饭或米汤,若无恶心呕吐等不适,可增加饮食量,并逐步转为正常饮食。
若为普通患者,可进食高能量、富含优质蛋白、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如牛奶、蛋类、豆类等,以软食或流质饮食。
运动:
对于手术患者,术后第 1 天若全身情况及精神状态良好可考虑活动,首先床旁坐一会,若无头晕心慌等不适,可下床活动,建议在看护的情况下短距离行走,15~20 分钟即可,根据个人情况适当增加活动量。
若为非手术患者,根据个人身体状况,每周可锻炼 3~4 次,每次 30 分钟左右,可进行如散步、跑步等运动。
其他:戒烟、戒酒;注意多休息,保证充足睡眠,每日保持 6~8 小时睡眠时间。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若母亲携带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妊娠期应服用抗病毒药物,产前监测孕妇体内病毒量,咨询产科医生,评估顺产可能性,若顺产时婴儿感染可能性较大,必要时选择剖宫产。
不建议携带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产妇母乳喂养,可行人工喂养。
到有资质的医院住院输血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