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乳头状囊性瘤
概述
一种囊腔及其内乳头状突起为特征的罕见良性肿瘤。
患者年龄在 30~50 岁,以男性多见,男女之比 2∶1~3∶1。
病因不明确,可能与遗传、饮食、环境等有关。
主要症状:主要发生在腮腺、性腺等器官,腺体出现肿块,肿块较规则且生长缓慢。
手术治疗是乳头状囊腺瘤注主要的治疗手段。
随病情恶化,可损害病变器官附近神经及其他组织,良性瘤转变为恶性肿瘤。
症状
主要发生在唾液腺、性腺等器官病情较轻时,一般无明显症状症状。随着疾病进一步发展,会出现腺体肿块渐进性增长、产生疼痛,甚至可能因压迫面神经产生面神经麻痹症状。
乳头状囊腺瘤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乳头状囊腺瘤病的常见症状包括:
发生在腮腺,肿块表面光滑、质地软、少有结节,有疼痛或者神经麻痹。
发生在性腺器官,如附睾,腺瘤多发生在附睾头部,直径 1~6 厘米。
乳头状囊腺瘤病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乳头状囊腺瘤没有及时手术切除治疗,肿块逐渐长大可能压迫周围神经或组织,甚至有由良性疾病转变为恶性肿瘤的可能,导致病变处出现肿瘤溃烂、面部神经瘫痪等。
常见并发症包括:面神经麻痹。
病因
乳头状囊腺瘤的病因尚不明确。
乳头状囊腺瘤病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遗传史:家族性乳头状囊腺瘤的人群是易感群体,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并有家族集中倾向。
哪些人容易患乳头状囊腺瘤病?
具有遗传因素者:有癌症家族史的人患病率高于普通人群,常伴有家族聚集现象,应当坚持锻炼、定期体检、及时自查。
中老年男性。
长期吸烟者:烟焦油中含苯芘、N-亚硝基呱啶等化学刺激物, 长期作用于涎腺组织, 导致这些组织化生进而瘤变。
长期酗酒者。
缺乏运动、身体免疫力低下者。
长期失眠、精神压力大的人群。
常常吃一些辛辣刺激食物的人群。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腮腺、或附睾等部位开始出现肿块,缓慢生长。
皮肤溃烂、并流出脓液。
肿块部位疼痛剧烈。
建议就诊科室
肿瘤科
头颈外科
五官科
医生如何诊断乳头状囊腺瘤病?
医生根据临床症状、CT、病理组织检验结果、检验报告综合判断。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肉眼观察及触诊:初步判断肿块大小、质地、形态。
血常规、粪便常规、肝功能、凝血四项及肾功能:反映患者全身状态。
CT、超声检查:可确定肿物的大小、数量、形态、边界、囊实性和与周围组织的位置关系,帮助鉴别肿物的良、恶性质及病理分型。
病理组织活检:病理活检可帮助医生确诊。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身体有哪些不适?
症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哪些情况下症状会缓解或加重?
有家族性涎腺细胞癌吗?
是否吸烟、是否喜欢大量饮酒?
是否常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是否有过其他病史?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可以治疗吗?能够治愈吗?
我为什么会有这些症状?怎么患上该病的?
对我身体其他器官有什么危害?
对我的家庭生活有什么影响?
我在家需要注意什么?
我可以自行选择中药调理身体吗?
治疗
手术切除是本病主要治疗手段,治疗效果较好,预后较好。
手术治疗(或分期、分型治疗)
通过手术切除肿瘤,以局部彻底切除为主,包括瘤体以外的软组织及骨组织,需一块切除。主要术式包括以下两种:
局部组织切除术;
淋巴结清除术。
疾病发展和转归
乳头状囊腺瘤是缓慢发展的一种罕见良性肿瘤,及时发现、早治疗可以提高治疗疗效,其 5 年生存率为 78%,20 年生存率为 41%。
若未接受正规治疗,可损害病变器官附近神经及其他组织,良性瘤转变为恶性肿瘤。
日常注意
改善生活方式,是治疗乳头状囊腺瘤的基础。患者应当听从医生建议,积极治疗,患者在生活中应注意下列几个方面。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注意休息,术后注意保持辅料干燥,若敷料渗出较多鲜红色血液(把整块敷料浸湿),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如柠檬、红枣、大蒜等。
谨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到医院复查。
减少吃刺激腌制食物:忌油腻(如肥肉)、霉变、腌制(如腌菜)、酸辣食物。
忌烟酒。
预防
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但可以延缓疾病进展,还有助于预防发病,可以做以下预防措施。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绿色蔬菜,少吃辛辣刺激等食物。
锻炼身体:长期规律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如每周运动不少于 5 天,每次持续 30 分钟,可选择慢跑、太极、羽毛球等运动。
了解家族史,定期筛查。
注意口腔,早晚刷牙。
积极治疗基础性慢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