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脊髓后动脉缺血
概述
脊髓后动脉缺血症候群,是指脊髓后动脉供血减少,导致其滋养的脊髓部分血供不足,而引起的一类感觉异常的疾病。
本病无相关流行病学数据。
外伤、肿瘤、家族遗传是本病的主要原因。遗传、脊髓感染史、重体力劳动为本病的危险因素。
根据致病原因可以将其分为 3 型:
第一型是外伤型脊髓后动脉缺血,患者脊柱在遭受外力打击后,可能导致脊髓后动脉血供减少;
第二型是原发性肿瘤所致,可以是脊髓自身长了肿瘤,也可以是感染了寄生虫,导致脊髓后动脉的血供减少;
第三型是脊髓后动脉本身的原因,有些动脉本身有解剖异常,也可以导致脊髓后动脉缺血,引起该病。
本病的症状主要有肢体的触觉、痛觉减弱甚至消失,摸不出来东西,也感觉不到疼痛,走路摇摇晃晃,患者对自己身体的感觉减弱甚至丧失,对肢体的感知全靠眼睛,闭眼后感觉不到自己的身体,不知道自己该怎么运动是其最典型、最主要的症状。
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关键是要去除压迫脊髓后动脉的骨折片、肿瘤或者血肿。该手术难度较小,最重要的是要避免损伤正常的神经组织。
该病早期便有症状,如能及时治疗,效果好,不及时治疗可出现患者仅能依靠眼睛来知晓手脚的位置,走路摇摇晃晃,闭眼后对肢体的感觉完全丧失。
该病早期症状轻微,治疗难度低,后期症状重,手术难度及风险加大,应早发现早治疗,提高生活质量。
症状
肢体的触觉、痛觉减弱,摸不出来东西,也感觉不到疼痛,走路摇摇晃晃,患者对自己身体的感觉减弱,对肢体的感知依赖眼睛,闭眼后对运动的掌握程度降低是该病前期最典型、最主要的症状,开始时症状轻微,后期完全依靠眼睛控制身体的运动,这种症状不会自己消失,随着疾病的进展,只会愈加严重。
脊髓后动脉缺血症候群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脊髓后动脉缺血症候群的常见症状包括:
触觉异常:这是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患者触摸物品时触觉减弱,摸不出来这是什么东西,甚至没有触摸的感觉,别人触摸自己时也感受不到。
痛觉异常:痛觉减弱或者消失,表现为疼痛的阈值提高甚至感受不到疼痛。
浅感觉分离:有时患者会出现有触觉,没痛觉的表现,别人击打自己感觉不到疼痛,但能感觉到有人在触碰自己。
位置觉异常:疾病后期会出现患者闭眼后感受不到自己肢体所处的位置,分不清自己哪只脚在前,哪只脚在后。
关节运动觉异常:病程后期不及时治疗,会出现该症状,表现为闭眼后,别人活动患者的关节(如脚趾)向上或向下,患者无法辨别活动方向。
脊髓后动脉缺血症候群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深感觉异常
浅感觉异常
共济失调
病因
脊髓后动脉缺血症候群最主要的病因包括:脊柱后方的暴力打击、外伤、脊髓后方的肿瘤。其次病因还包括:脊髓后动脉血管自身的病变。
脊髓后动脉缺血症候群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外伤:这是脊髓后动脉缺血症候群缺血的最主要的原因,外伤后骨折或者在脊柱后方形成血肿,骨折片与血肿压迫脊髓后动脉,使得脊髓后动脉缺血,此种情况有明确的病因,症状也较明显,易于诊断。
肿瘤:脊髓后方的肿瘤可压迫脊髓后动脉,肿瘤多种多样,可以是脊髓自身长的肿瘤,也可以是寄生虫在此处生长形成的肿瘤。值得注意的是,此种情况导致的脊髓后动脉缺血不易发现,早期症状轻微。
血管本身的原因:有些人血管长的与别人不一样,可有此种症状,大多数情况症状轻微,且无加重趋势,无需治疗。
哪些人容易患脊髓后动脉缺血症候群?
有如下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患脊髓后动脉缺血症候群:
已感染寄生虫者:该类人群有在脊髓后方形成肿瘤的可能,应积极治疗寄生虫病。
遗传病史:父母一方有过脊髓肿瘤疾病的。
有如下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患脊髓后动脉缺血症候群:
从事体力劳动者:工地上干活的建筑工人、拳击运动员等易遭受到外力打击,容易出现该病。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触觉异常:触觉减弱,别人触碰自己,但自己却感觉不到,只有被人用力按压才能感觉到别人的触碰。
痛觉减弱:以往会感到疼痛的事情现在不那么疼了,比如针扎都可以忍受,甚至不觉得很疼。
深感觉障碍:对自己身体的感觉出现异常,闭眼后对自己身体的形态没有感觉,比如让病人闭眼后,把病人的右脚放在左脚前,问病人哪只脚在前,病人并不能区分。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触觉、痛觉、深感觉完全消失。
建议就诊科室
骨科
神经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脊髓后动脉缺血症候群?
当医生怀疑是脊髓后动脉缺血症候群病时,将通常会为患者做神经系统查体,脊柱 CT、核磁、X 光、动脉造影等检查,确认是否患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或者找到诊断脊髓后动脉缺血症候群的依据。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神经系统查体:排除脊髓自身病变的一种方式。医生凭借自身的经验检查患者,查看患者是否有可能存在脊髓本身的病变,从而排除此病。
脊柱 CT、MRI、X 线检查:确定患者是否有脊髓后动脉缺血症候群,通过影像学可判断患者是否在脊髓部位有骨折片、血肿或者肿瘤压迫到了脊髓后动脉来判断。
动脉造影检查:作用是确定患病的严重程度。通过检验脊髓后动脉的大小、粗细来判断。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家族中是否有人患神经系统的疾病?
父母出生时是否患过脊髓部位的肿瘤?
出现过触觉、痛觉异常的情况吗?
出现过闭眼后就无法行走,感觉不到自己某些部位身体存在的情况吗?
这种感觉异常的情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这种情况有持续加重吗?
是否感染过寄生虫或者到过疫区?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为什么会得这种病?
我这病治好后感觉异常的症状能否完全消失?
病治好后还会复发吗?
需要手术治疗吗?
需要多长治疗时间呢?
做完手术后我需要住院多长时间?
会产生并发症吗?
日常生活中我要注意些什么?
这个病会遗传吗?
治疗
脊髓后动脉缺血症候群是可以治愈的,但是有复发的可能,其中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就是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
椎板切除减压术:手术是为了把压迫你脊髓动脉的东西移除,比如血肿、骨折片、肿瘤等,当这些东西被移除后,脊髓后动脉就可以恢复血供,感觉异常的症状也能得到改善。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患者感觉异常的症状会逐渐加重甚至完全丧失感觉,患者闭眼后将无法行动,即使睁着眼睛,走路也摇摇晃晃,与正常人不同。
经过正规治疗后,患者能够恢复良好,达到正常人水平,但是有复发的可能性,还是需要注意保养。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注意休息:手术之后,需要卧床休息,待恢复后才能进行日常注意活动,之后应避免手术部位受到击打,手术部位本身就脆弱,受到打击后更容易受伤。
定期复查:术后需要在医院住院观察一段时间,恢复良好后回到家里休养,需要按照医生交代时间及时复查,病人恢复日常注意生活后,也应该每年都进行一次复查。
饮食:饮食上需要多吃吃新鲜蔬菜、肉蛋等有营养的东西,少吃辣椒等辛辣的食物,加快恢复速度。
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投入到工作与生活中去。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对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如下方式也有助于疾病的预防或防止疾病复发:
已感染寄生虫者:凡是感染寄生虫者,理论上寄生虫可在椎管内形成寄生虫包裹,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得这个病,只要出现症状及时就诊就好了。
遗传:注意自己家人是否患过此类疾病,如果有也不必太过紧张,平时多注意,保持乐观的心态即可。
对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方式如下:
从事体力劳动者:平常在工作中小心谨慎,避免脊柱受伤,穿戴好保护装备,不要疲劳工作,如每天工作不超过 8 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