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脊髓血管病主要是由于供应脊髓的血管发生阻塞或者是血管破裂,导致脊髓功能障碍的一组疾病。脊髓血管病的确切发病率仍不清楚,约占急性卒中的 1.0%~1.2%。随着医学影像学的进步,脊髓血管病的检出率不断提高。尽管脊髓血管病的发病率低于脑血管疾病,但是由于脊髓内的结构比较复杂和紧密,哪怕是小小的血管遭受损坏也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后果。
脊髓血管病主要分为缺血性、出血性以及血管畸形这三种类型。临床上认为,引起脊髓缺血的主要因素是心源性栓塞、动脉粥样化类疾病以及减压病。临床上比较少见脊髓出血性疾病,其发病率也比较低,主要包括类型有硬脊膜下出血、硬膜下出血、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脊髓内出血四种类型。脊髓血管畸形是一种脊膜脊髓血管的先天发育异常。
脊髓缺血性疾病患者通常最先出现强烈的疼痛感。出血性脊髓病,具有起病急、症状明显的特点,其中硬脊膜下出血、硬膜下出血主要表现是急性局部背痛,短时间内出现不同程度的脊髓压迫,成人以胸腰段多见,儿童以颈段多见。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表现是突发严重根性痛,脑膜刺激征(+),无意识障碍,其他症状较轻。脊髓内出血主要表现为突发严重根性痛,数分钟至数小时后疼痛消失,出现脊髓休克。脊髓血管畸形的主要临床症状多急性发作或者是隐袭起病,并且伴有缓解复发。
治疗脊髓出血性疾病的关键是及时确认出血的类型,再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治疗脊髓血管畸形的关键是阻断动静脉之间的异常交通,早期及时诊断和治疗才能取得较佳的疗效,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脊髓血管病是危害人健康的严重疾病, 常导致患者脊髓运动、感觉、植物神经功能及性功能障碍。延误诊治会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严重负担。本病虽较少见,但延误诊治屡见不鲜。
症状
脊髓血管病有哪些症状?
缺血性脊髓血管病
脊髓短暂性缺血发作:间歇性跛行和下肢远端发作性无力是本病的典型临床表现。行走一段距离后,患者感觉单侧或双侧下肢沉重、无力甚至瘫痪,休息或使用血管扩张剂后缓解,或仅有自发性下肢远端发作性无力,反复发作,可自行缓解,间歇期症状消失。
脊髓梗死: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以中胸段或下胸段多见,首发症状常为突然出现病变水平的相应部位根性疼痛或迟缓性瘫痪。
脊髓后动脉综合征表现为急性根痛,病变水平以下深感觉消失,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痛觉和肌力保存,无尿便障碍。
中央动脉综合征病变水平相应阶段的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肌张力减低、肌萎缩、多无感觉障碍和锥体束损害。脊髓血管栓塞:临床表现为根痛、下肢单瘫或截瘫、尿便潴留等。转移瘤所致的脊髓血管栓塞,由于伴发脊髓和椎管内的广泛转移,病程进展较迅速。
脊髓出血
突然出现剧烈背痛、截瘫、尿便障碍,病变水平以下感觉缺失等急性横贯性脊髓损伤的表现。
脊髓血管畸形
以突然发病和症状反复出现为特点。多数患者以急性疼痛起病,有不同程度的截瘫、呈根性或传导性分布的感觉障碍及尿便障碍,少数以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
脊髓静脉疾病
脊髓静脉系统疾病较动脉性疾病少见。表现为突发背痛、下肢单瘫或截瘫、尿潴留等。
病因
临床上认为,脊髓缺血性疾病的主要病因为高血压、主动脉弓手术、主动脉造影合并症、梅毒、椎动脉阻塞、脊髓创伤、红细胞增多症以及静脉血栓形成和椎间盘突出等。脊髓缺血性疾病男性多发,女性的发病率较低。
出血性脊髓病病因包括:外伤、腰穿、脊髓血管畸形、血管瘤、脊髓肿瘤、血液病、抗凝治疗。出血性脊髓炎包括:硬脊膜外出血、硬膜下出血、脊髓蛛网膜下出血、脊髓内出血。其中硬脊膜外出血以男性多见,常见儿童和 60~70 岁患者;硬膜下出血以女性多见;脊髓蛛网膜下出血以青年人多见;脊髓内出血以中壮年人多见。
脊髓血管畸形主要多发于 30~70 岁的男性人群。据相关医学文献显示,外伤、运动、怀孕以及月经都是诱发脊髓血管畸形的原因。
脊髓血管病是一组比较少见的疾病,早期诊断的难度较大,导致医师容易误诊,治疗过程也相对复杂,致残率比较高,是导致青壮年严重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脊髓缺血性疾病起病比较急,大部分脊髓缺血性疾病患者从出现首发症状至疾病的高峰时间仅仅为几个小时。当出现疼痛,肢体无力、感觉异常等情况,建议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神经外科。
急诊。
如何诊断脊髓血管病?
缺血性脊髓血管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MRI 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最为准确的检查手段是 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但是由于经济、技术水平的原因,目前还难以推广。由于脊髓前动脉综合征占缺血性脊髓血管病的绝大多数,根据临床上收集病例,总结出以下诊断要点:
卒中样起病;
首发症状多为颈背部或腰部疼痛等神经根刺激症状;
四肢瘫或截瘫, 多有脊髓休克期;
损害平面以下呈分离性感觉障碍;
多有直肠、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
既往可有短暂性脊髓缺血发作史;
脑脊液压力及常规生化多正常;
MRI 表现为相应脊髓节段内异常信号 T1WI 低信号、T2WI 高信号, 脊髓增粗。增强扫描可见条带状或片状增强。
脊髓出血性疾病通过 MRI 结合脊髓血管造影检查来诊断,腰穿、脑脊液作为辅助检查。
临床上常利用 MRI 检查脊髓血管畸形,若 MRI 检查疑诊为硬脊膜动静脉瘘时,需要进行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进行进一步的确诊。
该病好发于 40 岁以上的人群,且多见男性;症状表现为双下肢的感觉、运动和括约肌异常,并且症状持续恶化,体征不断进展;MRI 检查可见剪刀脊髓肿胀,髓内可以发现异常信号,脊髓周围有血管影时要考虑是否是硬脊膜动静脉瘘。
DSA 的特征性表现
瘘口多为一个,偶为多个,多位于胸腰段任何水平, 颈段少见;
供血动脉多为一支, 少数为数支, 来自肋间动脉、腰动脉、骶正中动脉或髂内动脉等;
血流缓慢从一支或数支纤细的硬膜动脉引流至迂曲和扩张的静脉内, 多位于脊髓背侧;
引流静脉血流缓慢, 脊髓静脉完全充盈需时 40~60 秒, 而正常仅需 15~20 秒;髓内或髓周常无畸形血管团或动脉瘤样及静脉瘤样扩张。
医生可能会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症状什么时候出现的?
症状持续加重还是持续稳定?
症状是否突然出现?
患者可能会询问医生哪些问题?
需要哪些检查可以确诊?
通过服用口服药物可否治疗?
手术治疗时风险是否很高?
有并发症和后遗症吗?
治疗
通过甘露醇等药物治疗、支持治疗及手术治疗等,缓解症状。
药物治疗
甘露醇等可减轻脊髓水肿。低血压者应纠正血压,应用血管扩张药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药物。对症处理和支持治疗、加强护理、避免压疮和尿路感染是必要的。脊髓出血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疼痛时给予镇静止痛药。
手术治疗
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应立即手术清除血肿,解除对脊髓的压迫,手术越早,效果越好。畸形血管可以采用显微手术切除。
预后情况
脊髓血管病的预后取决于多种因素,如患者的年龄、体质、病变的程度和范围、有无合并症等,个体差异较大。大多数患者均会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影响生活质量,个别还可危及生命。
日常注意
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环境干净整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
注意保暖,避免着凉,防止感冒。
截瘫患者,应加强皮肤护理,保持床铺干燥、整洁,防止压疮。
加强心理护理,积极配合治疗,尽早开始功能训练。
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预防
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烟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