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
概述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而并非真正的肿瘤。它是一种由缺少肌层和弹性纤维层、未发育成熟的血管内皮细胞组成的血管畸形。其边界清楚,畸形血管间不含脑组织,可发生在颅内的任何部位。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多见于 30 岁以下男性和 30~60 岁女性。女性发病明显多于男性,男女比为 1∶5。人群发病率为 0.16%~0.50%。
本病病因目前尚不清楚,部分患者可能与遗传有关。相关危险因素有病毒感染、颅脑外伤、颅脑手术、颅脑出血、颅脑肿瘤放疗后等。
根据海绵状血管瘤在颅内的部位,本病可分为脑内型和脑外型两种。脑内型发生在脑实质内,易引发癫痫;脑外型发生在硬脑膜外(硬脑膜是一厚而坚韧的双层膜,外层是颅骨,内层是骨膜),相对少见,以压迫周围神经为主。
头痛、头晕、癫痫发作等是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的症状。其他还包括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症状,如眼球运动功能障碍、面瘫、肢体运动障碍、吞咽困难、偏瘫、视力下降等。
手术切除是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主要的治疗方法,其他治疗手段包括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等。
本病最主要的危害是容易引起癫痫发作,且药物难以控制及治疗。癫痫持续发作会损伤周围脑细胞,加重神经功能损害。此外,由于血管瘤的血管壁薄弱,还可出现颅内出血,大量出血可导致颅内高压,进而引起脑疝,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指疾病发展情况)及生活质量。
症状
头痛、头晕、癫痫发作等是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最主要的症状。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常见症状包括:
头痛、头晕:该疾病常见的表现。
癫痫发作:全身肌肉持续性收缩、眼球上翻、凝视(眼球一动不动)、口吐白沫等。
意识障碍:出现意识丧失、神志不清、叫不醒等。
眼球运动障碍:眼球向左或向右等方向转动困难或无法完成。
眼球震颤:眼球不自主运动或向左向右来回摆动。
肢体运动障碍:上下肢运动困难。
面瘫:不能做出面部表情、嘴歪、闭眼困难、不能皱额、刷牙漏水。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癫痫:颅内出血或因缺血致使脑组织坏死后,可导致大脑异常放电,癫痫发作反复出现。
颅内出血: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血管壁薄,容易发生出血。
脑疝:多由颅内高压引起。颅内高压使得某一脑组织向邻近相对低压的部位突出,使脑组织受损,可致死亡。
病因
该疾病的具体病因尚不明确。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该疾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予以证实。
哪些人容易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本病发病具体的危险因素尚未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有家族史:家族中有患该种疾病的人,其他家族成员患该病的概率较普通人高。
女性:该疾病好发于女性。
有病毒感染、颅脑外伤、颅脑手术、颅脑出血、颅脑肿瘤放疗治疗等因素的人群,发病风险也较普通人偏高。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头痛、头晕;
嗜睡、精神不振;
眼球运动困难、视力下降等;
站立、行走不稳。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昏迷(呼叫、拍打不醒);
脉搏微弱、心跳缓慢,正常为 60~100 次/分;
呼吸急促、口唇发紫;
全身肌肉持续性收缩、眼球上翻、凝视(眼球一动不动)、口吐白沫等。
建议就诊科室
急诊科
神经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当医生怀疑是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时,常通过患者的症状结合体格检查(即体检)、影像学检查(如 CT、磁共振等)、腰椎穿刺、脑电图等进行诊断。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观察患者精神状态;检查患者四肢肌力(肌肉收缩的力量),评估肌力等级;检查躯体感觉是否减弱或异常。可作出初步诊断。
CT 检查:检查本病的首选检查项目。可以显示扩张的血管、颅内钙化斑、是否侵犯其他脑组织、颅内出血等改变。简单、经济,为非创伤性检查。但具有辐射,检查时需听从医生嘱咐做好防护措施。
磁共振检查:该检查无放射性、无创伤。能有效地观察到血管瘤的位置、大小、周围情况。总体上来说,磁共振的诊断率高于 CT,但二者通常结合进行检查诊断。
腰椎穿刺:为有创性检查。有助于判断患者是否出现颅内压增高、颅内蛛网膜下腔出血、细菌感染等。
脑电图:是诊断癫痫最有价值的检查手段。通过脑电图波形的特点,医生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出现癫痫。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症状出现多久了?
出现症状前是否有诱因?
还有其他不适吗?
家族中有人出现类似症状吗?
是否患有其他疾病呢?
之前曾接受哪些治疗?效果如何?
是否有药物过敏?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此疾病严重吗?导致发病的原因是什么?
我需要接受哪些检查?
能治好吗?需要做手术吗?
治疗效果如何?如果不治疗会如何?
会遗传吗?
治疗期间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保险能报销治疗的费用吗?
治疗
手术是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主要方法。对于无症状或药物治疗有效的患者,可暂不手术。此外,还可选择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伽马刀治疗)。
药物治疗
抗癫痫药物:常用药物如乙琥胺、丙戊酸、苯巴比妥等。可以有效控制癫痫。不良反应有头晕、恶心、嗜睡等。
降颅压药物:常用药物如甘露醇等。可以有效降低颅内压,防止发生脑疝。不良反应少见,大量使用可能会引起眩晕、畏寒等。
营养神经药物:常用药物如胞磷胆碱、神经节苷脂、吡拉西坦等。可以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稳定神经元细胞、减少炎症物质的产生。不良反应有皮疹、恶心、精神兴奋、头晕等。
手术治疗
根据瘤体部位、大小、周围结构等因素的不同,医生会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以最小的损伤来保证肿瘤被完整切除。
显微手术切除:常用于切除发生在脑实质内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手术直接切除病灶:可以切除肿瘤、预防瘤体出血、避免瘤体对周围组织产生压迫,还可以缓解患者癫痫发作。
其他治疗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伽马刀治疗):对于发生在颅内重要功能区的海绵状血管瘤、病灶位置深在或位于脑干等手术难以到达的位置、因患者体质或年龄因素等不愿或无法手术者,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往往成为重要、甚至唯一的治疗手段。其作用是减小肿瘤,减轻症状。但放射治疗可能会导致脑水肿等并发症。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治疗,疾病继续发展,癫痫可反复发作,药物难以控制,可能会损伤神经元。另外还可能发生颅内出血,严重者可导致脑疝,危及生命。
若早期诊断且及早接受正规治疗,大部分患者能被治愈。手术切除后,症状常能得到改善,较少复发。
日常注意
具体的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注意事项:术后观察伤口渗血、渗液的情况,每 2 天更换 1 次敷料。密切观察引流管中引流液的颜色、量,以及引流管有无受压、堵塞。观察脑脊液(为清亮、透明的液体)是否从鼻腔里或耳朵里漏出,若有异常或发现脑脊液漏出,需要立即告知医生。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注意事项:治疗后可能会有头痛、恶心、呕吐、皮疹等不良反应,若出现应及时就医。
饮食:术后若出现吞咽困难,医生可能会给与鼻胃管,帮助患者补充营养物质。对于消化道功能正常,或者未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饮食应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米粥、肉羹、鸡蛋羹、蔬菜、水果等,注意少吃多餐。
运动:对于卧床的老年人,家属应帮助其按摩腿部肌肉、定时翻身和拍背等,每天 8 次,以防止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褥疮等。其他患者需根据具体情况咨询医生进行活动。
用药注意事项:若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皮疹、畏寒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术后复查:术后 72 小时内需要复查头颅 CT 和 MRI 来评定血管瘤切除的程度。之后每年复查 1 次核磁共振或 CT。
预防
该疾病的具体病因尚不清楚,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预防方法,故仅对可能的危险因素建议采取相关防护措施,也许有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具体预防措施如下:
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在准备妊娠之前,可先去医院进行遗传筛查和产前咨询。
经常锻炼,每周 3~4 次,每次半小时。
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