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状窦旁脑膜瘤是什么?矢状窦旁脑膜瘤怎么办?矢状窦旁脑膜瘤症状有哪些?

慢性唇炎(Chronic Cheilitis)是嘴唇的唇红部位和(或)唇周皮肤,持续或反复发作的炎症反应。嘴唇是面部一个非常显眼的器官,由上下两唇构成,向外凸出而柔软,可以由内部肌肉牵引而自由移动。除了饮食和语言之外,嘴唇还具有极其重要的美观作用。覆盖在两唇上的上皮非常薄,使得唇的外观偏粉红色,即所谓的“唇红”。唇红的慢性炎症对患者的生活和心理可造成很大的影响。如何寻找病因,优化治疗也一直困扰着国内、外医生,并处于不断研讨摸索之中。慢性唇炎的具体致病机制未知,可能受到气候、烟酒、口腔卫生、心理因素、免疫功能低下、遗传基因的影响。临床主要表现为干燥、脱屑、渗出结痂、充血水肿、发胀发痒、灼热疼痛等,此类症状往往持续或反复发作,时重时轻,迁延不愈。如果发生慢性唇炎的相关症状,患者应该前往医院就诊,及早接受治疗。慢性唇炎的诊断相对容易,通过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观察嘴唇的症状,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一般即可确诊。慢性唇炎往往难以治愈,临床对其治疗多有探索,采用局部保湿措施是主要方案。临床报告涉及的治疗手段包括局部湿敷和外用药物、中西医结合、物理治疗等各个方面。避免刺激因素是慢性唇炎疾病管理的关键。由于具体发病机制未知,致病因素复杂多样,目前缺乏有效的方法彻底预防慢性唇炎。

别称

傍矢状面脑膜瘤

概述

矢状窦旁脑膜瘤是一种常见的脑膜瘤,瘤体不侵犯脑组织,肿瘤增大后可引起颅内压增高,癫痫(俗称“羊角风”、“羊癫疯”)为本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

矢状窦旁脑膜瘤占颅内脑膜瘤 17%~20%,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脑膜瘤类型之一。矢状窦旁脑膜瘤在上矢状窦不同部位上发生率不同,国内位于上矢状窦前 1/3 的肿瘤占 46.6%,中 1/3 的肿瘤占 35.4%,后 1/3 的肿瘤占 18.0%。好发年龄为 31~50 岁,发病率男性患者略高于女性。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

分 7 型:Ⅰ 型,瘤体附着窦的单壁侧;Ⅱ 型,肿瘤累及窦顶或单侧窦壁外侧,未及内侧;Ⅲ 型,肿瘤突入窦腔;Ⅳ 型,窦顶或单侧窦壁全层受累;Ⅴ 型,窦顶及单侧窦壁同时受累,窦腔部分阻塞;Ⅵ 型,肿瘤累及 3 个窦壁,完全阻塞窦腔;Ⅶ 型,矢状窦双侧脑膜瘤。

主要症状为颅内压增高(出现头痛、呕吐注、视乳头水肿三联征)、癫痫、运动和感觉神经障碍、精神症状。部分患者查体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治疗。治疗的关键点是术前充分了解肿瘤的供血情况及上矢状窦、回流静脉的通畅与否,术中注意保护重要的脑皮质功能区及附近的皮质静脉,同时进行止血和补充血容量来降低手术死亡率和致残率。治疗难点是矢状窦旁脑膜瘤生长情况复杂,手术操作过程中容易损伤血管引起大出血。

主要危害是肿瘤逐渐增大后压迫邻近脑组织和上矢状窦,出现颅内压增高、癫痫以及精神障碍,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本病手术治疗效果很好,手术死亡率在 4.4%~14.5% 之间,近年来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有效降低了手术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症状

癫痫是本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肿瘤部位不同,癫痫的发作方式略有不同。精神障碍以矢状窦前 1/3 脑膜瘤常见,患者表现为痴呆、表情淡漠,严重者可出现性格改变。部分患者可出现局部症状,有一定的定位意义。

矢状窦旁脑膜瘤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矢状窦旁脑膜瘤的常见症状包括:

癫痫: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的癫痫(瘤性癫痫)发病率高达 60%,是本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瘤性癫痫的发生及发作类型与肿瘤部位有关,例如矢状窦前 1/3 的肿瘤患者常表现为癫痫大发作,表现为意识丧失和全身抽搐。

颅内压增高:肿瘤的占位效应、瘤周脑水肿和脑脊液注循环受阻常导致患者的颅内压增高,患者出现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医生检查发现)等症状。

精神障碍:患者出现痴呆、表情淡漠、欣快(患者经常面部呈现单调并且刻板的笑容,连他自己都说不清高兴的原因)或性格改变。

局部症状:位于矢状窦前 1/3 的患者常表现为精神症状,位于矢状窦中 1/3 的患者常表现为对侧肢体无力和感觉障碍,位于矢状窦后 1/3 的患者常出现视野缺损或对侧同向偏盲(比如病变部位是右侧视束以后出现左眼颞侧视野、右眼鼻侧视野发生缺损)。局部症状在临床上有定位的意义。

矢状窦旁脑膜瘤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矢状窦旁脑膜瘤如进行手术治疗,术中可能会损伤重要的回流静脉以及重要功能区,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常见并发症包括:

术后严重脑水肿

术后肢体运动障碍

大小便功能障碍

空气栓塞

病因

本病目前并没有明确的病因。

矢状窦旁脑膜瘤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该病目前尚无明确病因,可能与常见的导致脑膜瘤发生的危险因素如电磁辐射、神经系统致癌物、病毒感染等有关。

哪些人容易患矢状窦旁脑膜瘤?

本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已经有很确切的证据,以下人群容易发病:

青中年人:本病好发年龄为 31~50 岁。

男性:虽然男性和女性都可能发病,但该病更多见于男性患者。

电磁辐射:长期接受电磁辐射,发病率会增高。

神经系统致癌物(如甲基注胆蒽、二苯蒽、苯并芘等化学物质):脑膜瘤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之一。

病毒感染(如腺病毒、猴空泡病毒、肉瘤病毒):脑膜瘤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之一。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请及时就医:

头痛、呕吐注、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的现象。

精神障碍:如表情淡漠、痴呆或者性格改变。

运动障碍:如对侧肢体无力等。

出视野缺损。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癫痫发作:包括癫痫大发作和癫痫局灶性发作。

建议就诊科室

神经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矢状窦旁脑膜瘤?

医生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怀疑是矢状窦旁脑膜瘤时,可以通过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 X 线检查、脑血管造影、CT 和 MRI 扫描)做出诊断。实验室检查一般无特殊表现。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头颅 X 线检查:常规摄取后前位和侧位片,可检查是否有骨破坏、骨增生和血管的变化。有助于医生做出诊断,了解颅内病变的情况。

脑血管造影:包括颈动脉造影和椎动脉造影。通过脑血管造影可以了解肿瘤供血动脉和肿瘤内血运情况,受侵矢状窦的完整性以及静脉窦阻塞后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可以对疾病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同时对疾病的治疗有指导作用。

CT:有助于医生了解肿瘤的大小、位置、性质及和周围组织结构关系,做出诊断。

MRI:能更好地判断肿块的性质及其与周围器官的关系,观察到疾病的特征性表现,协助诊断该病。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那些问题?

出现头痛、呕吐的情况有多久了?

是什么样的头痛,一般持续多长时间?

以往有出现过癫痫的情况吗?

身体其他部位有没有不舒服的?

有没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疾病有多严重?

需要进行哪些检查和治疗?

治疗的费用如何?医保是否报销?

疾病的预后如何?

治疗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治疗

本病主要采取外科手术治疗,同时针对临床表现进行对症治疗。

药物治疗:

抗癫痫药注物:包括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等,术前有癫痫病史患者一般常规应用抗癫痫药物 3 个月,若无癫痫发作,且复查脑电图为阴性可逐渐减量停药。此类药物可缓解癫痫症状。

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矢状窦旁脑膜瘤生长复杂,在手术过程中容易损伤血管和重要功能区,造成严重的术后并发症,在术前可行供血动脉栓塞,在术中要及时止血和补充血容量。

其他治疗:

放射治疗:对肿瘤结节残余和硬脑膜窦内残余的脑膜瘤,术后应尽早放射治疗。对于直径小于 3 厘米,上矢状窦未闭的患者可采取放射治疗。对于体积较大的肿瘤可以采取部分切除加放射治疗,避免术后并发症对患者的危害。放疗的目的是控制肿瘤的生长。

电灼:对于矢状窦侧壁上残存的肿瘤组织可以采取电灼的方法,电灼可以有效破坏残存的肿瘤细胞,降低复发概率,同时电灼的方法简单易行,方便操作。

疾病的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随着瘤体增大可产生占位效应,患者出现颅内压增高、癫痫等症状,严重危害患者生命。

经过正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预后较佳。手术死亡率在 4.4%~14.5% 之间,若手术未能将瘤体切除干净患者仍可复发。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患者在术后如果出现脑水肿,可导致颅内压增高引起头痛、呕吐注等症状,要及时告知医生,及时进行脱水降颅压的治疗。

术后保持辅料干燥,遵医嘱更换辅料,引流管应保持通畅,避免挤压。

术后需要卧床休息,3 周左右可以在床周活动,活动度要小,可适当散步、按摩肌肉等。患者在治疗期间饮食要以低脂、易吸收的高蛋白食物(如蛋清)、高纤维素食物(如芹菜)为主,不要进食过于油腻(如肥肉)的食物。

定期复查:手术后要定期复查(出院后每 3 个月复查 1 次,2 年后半年 1 次,5 年后 1 年 1 次),预防肿瘤复发。

其他: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熬夜,戒烟戒酒,保持良好的心情。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避免长期放射线暴露(如 X 射线环境),无法避免可以做好防护。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潮安片的功效与作用-潮安片说明书

2023-8-3 0:11:30

药品

阿奇霉素片(汇仁)的功效与作用-阿奇霉素片(汇仁)说明书

2023-8-2 23: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