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头皮损伤在颅脑损伤中最为常见,均由直接外力造成。依据损伤情况可分为头皮擦伤、头皮挫伤、头皮血肿、头皮裂伤及头皮撕脱伤。单纯头皮损伤一般不会引起严重的后果。因常伴随颅骨骨折或其他颅内损伤,头皮损伤的情况有助于推测外力的性质和大小以及受伤时颅脑的着力部位,这对于判断颅脑损伤的位置十分重要。此外头皮血供丰富,解剖结构的特殊性使得头皮损伤后容易失血,严重时可引起失血性休克。头皮感染容易通过静脉系统向深部蔓延导致颅内感染及骨髓炎。
头皮损伤在颅脑损伤中较为常见,多见于交通意外、事故等损伤,头皮损伤类型与致伤物种类密切相关。
头皮损伤多由直接外力造成,不同暴力作用机制导致损伤类型不同。
常见的头皮损伤包括头皮擦伤、头皮挫伤、头皮血肿、头皮裂伤及头皮撕脱伤。
头皮血肿临床上多表现为局部包块,不同类型血肿形成包块各有特点。帽状腱膜下血肿及骨膜下血肿出血量大,严重时可导致贫血及休克。
头皮裂伤常见开放性伤口,创口可见活动性出血,严重时可能导致休克。
头皮撕脱伤是最严重的头皮损伤,在外力强烈牵扯作用下,将头皮自帽状腱膜下间隙全层撕脱,伤后失血多,可有疼痛性休克或失血性休克。
头皮损伤多合并其他颅脑损伤,颅脑外伤后患者原则上应该尽快去医院完善检查。尽管头部外伤后没有活动性出血,但若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应尽快前往急诊就医。
医生将依据外伤史、临床症状及体征,结合实验室检验及影像学检查作出诊断。
治疗上,对于头皮血肿,较小的血肿无需特殊处理,较大的血肿可行穿刺后加压包扎。对于头皮裂伤,尽早清创缝合,视受伤的时间和伤口的情况,可能需要1次或以上的手术进行缝合。对于头皮撕脱伤,需要根据创面的条件和头皮撕脱程度选择最佳手术方法,消除创面,重建血运,提高头皮存活率,可能需要 1 次手术或以上完成头皮重建。
颅脑术后,家属应密切关注患者意识状态及病情变化,勤翻身,饮食上给予足够的热量及蛋白,充分休息等。
头皮损伤的现场,可采取适当的处理如压迫止血,用无菌的敷料覆盖伤口以保护伤口防止污染,并尽快送院,对于头皮撕脱伤的患者,可以给予镇静止疼药物,同时在无菌、无水和低温密封下保护撕脱头皮,尽快就医。
症状
头皮擦伤与挫伤[2]
头皮擦伤:损伤仅限于头皮表层,可见表皮剥脱,创面多不规则,可有少量出血或血清渗出。
头皮挫伤:损伤累及头皮全层,除可有擦伤外,皮下渗血、肿胀,局部头皮肿胀后血肿形成,但头皮完整性未被破坏。
头皮血肿[1][2][3]
头皮血供丰富,遭受钝性打击或碰撞后,血管破裂但头皮保持完整,形成血肿。依据头皮血肿的具体部位,分为:皮下血肿、帽状腱膜下血肿及骨膜下血肿。
头皮血肿典型的临床症状包括:
局部包块:不同分型的头皮血肿,形成的局部包块各有特点。
皮下血肿:由于头皮的真皮层结缔组织致密,与帽状腱膜间通过许多纤维组织紧密连接形成小网格状结构,故形成血肿比较局限,呈半球样隆起,张力高,无波动感。有时因血肿周围组织肿胀隆起而中间相对凹陷,容易被误认为凹陷性颅骨骨折,可通过 X 线平片进行鉴别。
帽状腱膜下血肿:帽状腱膜与骨膜之间为疏松结缔组织,该层出血易扩散,形成的血肿较大,严重时可蔓延全颅顶部,不受颅缝限制,形成所谓的“血帽”,前界至眉弓、后界达上项线和两侧可至颧弓或耳上方,外观隆起,触之有波动感。
骨膜下血肿:骨膜仅借由少量结缔组织与颅骨相连,但在骨缝处连接紧密,故骨膜下血肿特点是局限在某一颅骨范围内,以骨缝为界,张力较高,可有波动感。
休克或贫血:帽状腱膜下血肿可蔓延至全头部,出血量大,小儿及体弱者可导致贫血及休克。
头皮裂伤[1][2][3]
钝器或锐器损伤使得头皮完整性破坏,组织断裂称为头皮裂伤。其典型的临床症状为:
开放性伤口:锐器所致的伤口较平直,创缘整齐,伤口多限于头皮,可深达骨膜层,但颅骨常常完整,少数锐器可进入颅内导致开放性颅脑损伤;钝器伤或撞击造成的头皮裂伤形状多不规则,创缘有挫伤痕迹,常伴颅骨骨折或脑损伤。
活动性出血及休克:头皮创口可见动脉性出血。由于帽状腱膜具有纤维小梁结构的解剖特点,是维持头皮张力的重要结构,当头皮裂伤较浅,未伤及帽状腱膜时,裂口不易张开,血管断端难以退缩止血,故出血较多。在创口较大,接诊时间较长的病人可出现出血性休克。
头皮撕脱伤[1][2][3]
头皮撕脱伤是最严重的头皮损伤。由于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紧密相连,在颅骨膜上滑动。在外力强烈牵扯作用下,将头皮自帽状腱膜下间隙全层撕脱,有时连同部分骨膜及前部额肌等一同撕脱,称为头皮撕脱伤。多见于发辫卷入机器,撕脱范围与牵扯的头发面积相关。
头皮受到切线方向高速外力撞击后也可导致局部头皮撕脱,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
头皮撕脱。
活动性出血:伤后失血较多,头皮创缘可见搏动性出血。
休克:出血性休克或疼痛所致神经性休克。
其他颅脑损伤常见并发症:
感染:虽然头皮抗感染和愈合能力较强,但处理不当易导致感染,而头皮静脉经导血管与颅内的静脉系统相互交通,故感染有向深部蔓延形成颅骨骨髓炎及颅内感染的可能。
颅内血肿:包括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可引起颅内压增高症状(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等)甚至意识障碍。
颅骨骨折。
其他颅脑损伤。
病因
头皮的解剖特点?
头皮是覆盖于颅骨表面生长毛发的软组织, 由外向内分为五层,分别是: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层、颅骨外膜。前三层紧密连接,下层是疏松结缔组织组成的腱膜下层,与颅骨外膜一起,组成防御外界暴力的第一道屏障。头皮血供丰富,使得头皮具有较强的抗感染能力及愈合能力。
头皮损伤常见原因?
头皮损伤在颅脑损伤中较为常见,可见于交通意外、打架斗殴等事故、自然灾害、爆炸、坠落、跌倒以及各种锐器、钝器损伤。
损伤类型与致伤物的种类密切相关。比如钝器常造成头皮的挫伤、不规则裂伤或者血肿,而锐器大多造成创口整齐的裂伤,发辫卷入机器等可导致头皮撕脱等。
头皮损伤致伤机制?
头皮损伤均由直接外力造成。
当近于垂直的暴力作用在头皮上,因致伤物的速度与大小不同,可造成不同的损伤。如致伤物体积大,速度慢,常造成头皮挫伤和血肿;体积大,速度快则造成头皮挫裂伤,可伴相邻头皮挫伤及颅骨骨折;体积小,速度快时常致裂伤,可伴穿透性颅脑损伤;
斜向或近于切线的外力,常造成头皮擦伤及挫伤,因头皮滑动常导致头皮的裂伤、撕裂伤,严重时可见局部撕脱伤;
当头皮受到强大的牵拉力作用,多见于发辫卷入转动的机轮中,可出现大片头皮或全头皮的严重撕脱伤。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4]?
头皮损伤多合并其他颅脑损伤,患者需要经过检查除外颅内出血等颅脑损伤。颅脑外伤后患者均应该及早去医院完善检查,接受诊治。
头部外伤后尽管没有活动性出血,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尽快前往急诊就医:
头部外伤后出现意识不清、糊涂、定向力丧失;
持续或进行性加重的头痛;
行走时失去平衡;
喷射性呕吐;
记忆丧失;
情绪改变,如易怒等。
就诊科室
神经外科
急诊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头皮外伤?
直接暴力外伤史。
典型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实验室检测:
血常规:了解机体对创伤的反应情况,有无继发感染;如血红蛋白及血细胞比容持续下降提示出血严重。
影像学检查:
颅脑 X 线平片,包括正位、侧位及切线位平片;
颅脑 CT,以除外颅骨及颅内异常。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何时受伤?
如何受伤?
受伤后出现什么症状?
症状是持续加重还是维持稳定?
受伤后是否出现意识丧失,意识丧失持续时间?
是否出现糊涂、定向力丧失、记忆力丧失、恶心呕吐、失去平衡、偏侧肢体活动不灵等症状。
过敏史、长期用药史、既往病史及月经史等。
治疗
头皮擦伤及挫伤的处理[2]
医生可能会对伤口进行清创,需要剪除伤口局部的头发,外涂刺激性小的皮肤消毒液,目前病房常用碘酒清洁消毒创面。
创面比较小时,可以不需要包扎,暴露创面,保持创面干燥即可;但如果创面较大时,可能需要对伤口进行包扎。
患者可以口服像云南白药等化瘀止血药物。
头皮血肿的处理[1][2][3]
皮下血肿:数日后可自行吸收,所以一般无需处理,随诊观察即可。
帽状腱膜下血肿:
医生会在伤后早期(24 小时内)采取局部冷敷的方式,冷敷后进行加压包扎。
血肿较小可以自行吸收,随诊观察即可。
当患者发现血肿进行性增大或伤后 1 周仍未见吸收,医生可能会在严密消毒下对血肿行穿刺抽吸,然后再加压包扎。
加压包扎可选用宽胶带、弹力绷带及石膏帽等,包扎时并不是越紧越好的,应注意松紧适宜,过松不能起到加压作用,而过紧可能导致包扎以下疏松结缔组织回流障碍,出现眼眶内或耳后积血。
如果经反复穿刺及加压包扎后血肿仍不缩小,医生需要除外凝血障碍等全身出血性疾病,此时医生可能会采取手术方式切开止血或留置皮管持续引流,并完善相关检查,积极治疗原发病。
对于头皮血肿继发感染的患者,医生可能会采取手术切开引流。
骨膜下血肿:
大致同帽状腱膜下血肿处理方法。
对合并颅骨骨折患者不宜强力加压包扎,以防血液沿着骨折缝隙流入颅内,形成硬膜外血肿,此时患者可能表现出意识障碍(可能有中间清醒期),颅内压增高引起头痛、恶心、呕吐等,还可能出现局灶神经系统体征,此时需要采取手术处理。
头皮裂伤的处理[1][2][3]
原则上头皮裂伤尽早施行清创缝合。
因头皮血供丰富,清创缝合的时限可放宽至伤后 24 小时。如果超过 24 小时,可能需要对先清理伤口,等伤口条件合适的时候再行缝合。
伤后 24 小时内,医生将对伤口行缝合,缝合后患者还需要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清创时医生首先会将伤口内的头发、泥沙等异物彻底清除;
明显污染的创沿也是需要切除的,但并不是切除越多越好,创沿不能切除过多可能会导致缝合时产生张力使得创口裂开;
缝合前还会仔细检查伤口,检查深处有无骨折或碎骨片,清理后再缝合。
如发现有脑脊液或脑组织外溢,就需要按开放性脑损伤处理。
术后医生还将针对依据创伤情况预防应用抗生素、若失血严重时,医生可能采取补液输血等对症处理。
头皮撕脱伤的处理[1][2][3]
头皮撕脱伤是头皮损伤中最重的一种,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受伤后医生将对患者进行以下处理:
首先对伤口行压迫止血,可能给予补液输血,以及应用镇静止疼的药物防止失血及疼痛导致休克、清理创口预防感染;
然后再根据创面的条件和头皮撕脱程度,选择最佳手术方法来重建头皮的血运或植皮等。
整体来说,如果伤后撕脱的头皮,我们称为皮瓣,保存较好,没有污染,比较完整,医生视具体情况将皮瓣缝合,但如果皮瓣不能损伤或污染严重,可能需要从患者大腿或者腹部取皮瓣进行移植;如果创面污染较重,那需要对伤口进行清理,等到伤口条件合适的时候,再行手术,这可能需要两次以上手术。
依据创面及伤口情况进行处理:
若皮瓣尚未完全脱离且血供良好:细致清创后可行原位缝合。
若皮瓣完全脱离,但完整、无明显污染、血管断端整齐,伤后未超过 6 小时:清创后可试行血管吻合,再全层缝合撕脱的头皮;若条件不允许,可将撕脱头皮切薄成类似的中厚皮片,置于骨膜上再缝合包扎。
若撕脱的皮瓣挫伤或污染较重不能利用,而骨膜尚未撕脱,不能行转移皮瓣时候,可取腹部或大腿中厚皮片做游离植皮。
若骨膜已遭到破坏,颅骨外露,可先做局部筋膜转移,再行植皮。
若伤后时间很久,创面已出现感染或上述处理失败者,只能行创面清洁和更换敷料,待肉芽组织生长后在行邮票状植皮。
若颅骨裸露,还需要做多出颅骨钻孔至板障层,待肉芽长出后再行植皮。
日常注意
颅脑术后患者应如何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家属应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是否可唤醒,是否糊涂)、生命体征及神经系统病症体征(偏侧肢体活动不灵,进行性加重的头痛,喷射样呕吐等),复合外伤的患者同时应注意观察有无内脏出血等症状。
颅脑术后,如无昏迷或休克,多采取 15°~30° 头高脚低斜坡卧位,昏迷患者建议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防误吸,休克的病人建议采取平卧位或下肢抬高 20°,头部及躯干抬高 5° 的特殊体位。
活动不便的患者定时翻身,防止褥疮的发生。
饮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以增进机体抵抗力。
确保充分休息,以利于病情缓解。
伤口及时换药,头、面、颈部手术术后 4~5 天拆线,青少年患者拆线时间可以适当缩短,年老营养不良患者可适当延迟,有时可先间隔拆线,1~2 天后再将剩余缝线拆除。
预防
头皮裂伤现场急救处理
压迫止血,可用无菌纱布填塞创口后加压包扎;
防止创口污染,可用无菌纱布覆盖保护伤口;
尽快送院,完善检查及进行清创缝合。
头皮撕脱伤现场急救处理
止血,防止失血性休克,可用大块无菌棉垫、纱布压迫创面,加压包扎。
防止疼痛导致休克,可使用强镇痛剂。
撕脱头皮的保存:在无菌、无水和低温密封下保护撕脱头皮。
连同妥善保管的头皮,尽快送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