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临床活性垂体腺瘤,内分泌活性腺瘤,机能垂体腺瘤,非分泌性垂体腺瘤
概述
由垂体细胞分裂增生而来,此肿瘤细胞具有低分泌性或无分泌因此不会造成血激素增高,发现时常伴垂体功能减退,称为无功能垂体腺瘤。
垂体腺瘤(pituitary adenoma,PA)是发生在腺垂体(垂体前叶)的良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 15%~20%。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尸检发现率平均 14.4%,随机人群 MRI 检查发现率平均 22.5%,但绝大部分垂体腺瘤均为无功能垂体微腺瘤,患者终身无症状体征,无需治疗。
在众多腺瘤中,存在大约 25% 的无功能垂体腺瘤,主要由无功能的垂体细胞组成或者分泌功能很低的细胞组成,不会导致激素产生过量等症状,但是因为这样,常常不容易发现肿瘤的发生,导致肿瘤多大压迫垂体和脑组织,造成一系列症状。
头晕、头痛、垂体功能减退是无功能性垂体瘤常见的症状。
外科治疗为主,可辅助放疗,也可内科治疗,大部分无功能垂体腺瘤都会引起压迫症状,以手术治疗为主,没有压迫症状的可以采用内科保守治疗。
主要危害是对垂体及其周围组织的压迫,引起一系列症状(视野缺损、脑水肿、神经行为异常)。
症状
头晕、头痛、垂体功能减退是无功能性垂体瘤常见的症状。
无功能垂体腺瘤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无功能垂体腺瘤的常见症状包括:
头痛、头晕、恶心。
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眼睛看的范围变小)。
内分泌功能紊乱。
月经紊乱或闭经(其中伴有泌乳、性欲减退)。
垂体功能低下(畏寒、乏力、食欲差、精神不振、体毛脱落等)。
脑神经麻痹(主要是动眼神经)、视力下降、眼睛活动受限。
无功能垂体腺瘤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压迫症状:肿瘤被发现时已经过大,压迫垂体,产生激素减少的一系列症状,如尿崩症。
视野缺损:压迫视神经导致视力受损。
激素分泌减退:引起的症状如泌乳紊乱、月经失调。
病因
无功能垂体细胞引起的肿瘤,是本病常见的原因。
无功能垂体腺瘤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在众多腺瘤中,存在大约 25% 的无功能垂体腺瘤,主要由无功能的垂体细胞或者分泌功能很低的细胞组成,不会导致激素产生过量等症状。
哪些人容易患无功能性垂体腺瘤?
年龄:40~50 岁的成年人。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头痛欲裂
尿崩症(小便的量、次数增多)
视野缺损(眼睛看的范围变小)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晕厥
垂体性脑卒中(浑身无力、恶心、眼前发黑)
建议就诊科室
神经外科
肿瘤科
医生如何诊断无功能垂体腺瘤?
当医生怀疑患者患有无功能垂体腺瘤时,通常会通过 MRI、CT 等检查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MRI:对肿瘤的发现及破坏范围都有清晰的显示,有利于明确诊断。
CT:在患者体内有金属,而不能做核磁共振检查的时候选用,也可明确诊断。
对特定异常激素的相关检查:如 ACTH 试验等,可判断造成激素异常的部位。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出现症状多久了?
以前有过什么疾病?
家族中有人得过这种疾病吗?
是否在其他医院就诊过?有哪些检查结果?有无其他疾病?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如何治疗?
能不能吃药治疗?
能不能治愈?
治疗
外科治疗为主,可辅助放疗,也可内科治疗,大部分无功能垂体腺瘤都会引起压迫症状,以手术治疗为主,经蝶窦肿瘤切除手术最为常用,没有压迫症状的可以采用内科保守治疗。
药物治疗
甘露醇:降低颅内压。
对症治疗:黄体酮、抗利尿激素。
手术治疗
经蝶窦切除:解除肿瘤对脑组织的压迫。
假包膜外切除技术:解除肿瘤对脑组织的压迫。
其他治疗方法
放疗:消除手术残留肿瘤细胞。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及时接受正规治疗,早期发现的患者可以痊愈,不会造成并发症。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早期可能造成常见症状,晚期造成患者颅压增高,严重者会导致死亡。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护理注意事项:注意手术部位是否有渗血,出血,敷料是否被污染,伤口有没有疼痛等,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防止伤口感染的发生。
术后复查:术后半个月或 1 个月需要到医院复查 1 次,主要复查 MRI、CT 等项目。
饮食:手术之后 6 个小时之内不可以吃东西。过了 6 个小时之后鼓励进食,在手术麻醉刚开始的 1 天之内,尽量吃清淡比较容易消化的食物。第 2 天之后就可以正常进食,进食的主要营养物质要符合高钙、高蛋白等物质(肉、蛋、奶)。
运动:术后需要卧床休息 6 小时、早期可适当活动,但是不要以手术部位为受力点活动。
其他:术后配合早期活动,比如勤翻身、气垫床、保持床铺干燥等,目的是为了增加肺活动,减少肺部并发症;促进血液循环,防止静脉血栓形成;避免肢体发生废用性萎缩;促进肠蠕动,减轻腹胀,增进食欲;预防压疮。
预防
本病暂无权威证据支持的特异而有效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