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婴幼儿颅脑损伤
概述
小儿颅脑损伤是指因坠落、撞击、产伤引起的颅脑损伤,是导致儿童死亡和致残的最常见的原因。
每年大约每 10 万儿童中有 10 人死于头部外伤,在各年龄组中发生率男性均高于女性。
坠落、撞击是儿童颅脑损伤的主要原因,产伤是引起新生儿颅脑损伤的主要原因。坠落、撞击、产伤也是引起小儿颅脑损伤的危险因素。
按发病机制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脑损伤包括脑震荡、脑挫裂伤、原发性脑干损伤、硬脑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多发血肿或混合性血肿、脑室内出血等;继发性脑损伤包括脑移位或脑疝引起的压迫性损伤、弥散性脑肿胀和脑梗死等。
按照伤后神经体征表现(哥拉斯格昏迷评分)可分为轻型(13~15 分)、中型(9~12 分)、重型(3~8 分)。
按照损伤的程度,分为轻型、中型、重型、特重型。
轻型:无颅骨骨折,意识丧失不超过 30 分钟。
中型:颅骨骨折、轻度脑挫裂伤,或伤后意识丧失达 30 分钟至 12 小时。
重型:所有颅内血肿、脑挫裂伤、脑干损伤,意识丧失 12 小时以上或意识障碍逐渐加重者。
特重型:伤后深昏迷伴去大脑强直,出现双瞳散大、生命体征严重紊乱或呼吸已近停止者。
小儿颅脑损伤的主要症状为脑出血、脑水肿的一系列表现,主要表现为频繁呕吐、头痛;癫痫发作(表现为突然的全身抽搐或意识丧失);意识障碍(多表现为昏迷);运动障碍;感觉障碍(患者的触觉、痛觉等感觉不敏感或完全丧失)。症状严重者可引起脑疝,休克,休克可表现为脉搏细数、血压低于 90/60 毫米汞柱、皮肤苍白湿冷等。
治疗重点是控制颅内压增高,同时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和循环功能的稳定,及早纠正失血性休克和肺通气不足,严重者应手术治疗。治疗难点在于一方面要通过输液来纠正患儿水电解质的紊乱,一方面要防止输液过多引起颅内压增高,同时还要注意是否合并有其他脏器和脊髓的复合性损伤。
疾病主要危害是颅内压增高导致患儿出现脑水肿、休克、昏迷、呼吸循环衰竭、肢体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失语等表现。
疾病预后与病情轻重、损伤部位和是否及时救治密切相关,病情严重者多遗留后遗症并且预后差,出现严重并发症者预后凶险。因此要重视围生期工作,防止早产、难产,提高接生技术,可以有效预防新生儿颅脑损伤;应看护好各年龄段小儿,防止各种意外和脑外伤。
症状
小儿颅脑损伤的主要症状为脑出血、脑水肿的一系列表现,主要表现为频繁呕吐、头痛、癫痫发作、意识障碍、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等,症状严重者可引起脑疝、休克等。
小儿颅脑损伤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脑出血引起的症状:多因颅骨变形导致颅内出血,新生儿脑出血表现为产后不哭、面色苍白、四肢活动少、呼吸急促或不规则,家长可能发现患儿有颅骨变形、囟门张力增高搏动差、四肢肌张力和肌力减弱、生理反射包括拥抱反射、吸吮反射等消失。
频发呕吐。
头痛:患儿无法自己说出头痛,多表现为烦躁、哭闹等。
癫痫发作:表现为突然的全身抽搐或意识丧失。
意识障碍:患儿颅脑损伤后可出现短暂昏迷后即清醒,但哭闹不久后又陷入昏睡状态,可持续数小时或嗜睡数天。
运动障碍:患儿可出现四肢肌张力升高或降低,或肌力减弱,甚至出现抽搐或肢体瘫痪。
感觉障碍:多为偏身感觉障碍,即半侧躯体感觉障碍,患儿表现为对触觉、痛觉、温觉、冷觉等感觉不敏感。
失语:可表现为听得懂但说不出来,说话内容混乱,无法发音等。
脑疝:颅内压持续增高,患儿可出现小脑幕切迹疝和枕骨大孔疝,表现为意识障碍的加深,阵发性角弓反张,即患儿躯体强直,且呈现为反向后仰强直,躯体类似于“拉弓”状态,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消失和呼吸循环功能的衰竭。
休克:表现为皮肤苍白湿冷,脉搏细、快,血压低于 90/60 毫米汞柱等。
小儿颅脑损伤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脑膜刺激征
脑水肿
颅内压增高
休克
昏迷
角弓反张
脑疝
呼吸衰竭
癫痫发作
肢体瘫痪
失语
偏身感觉障碍
病因
坠落、撞击是儿童颅脑损伤的主要原因,产伤是引起新生儿颅脑损伤的主要原因。
小儿颅脑损伤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坠落、撞击。
新生儿产伤:分娩时,可因产道狭窄的过度挤压作用导致新生儿颅脑损伤。
哪些人容易患小儿颅脑损伤?
婴幼儿:婴幼儿头皮各层之间连接疏松血管丰富,损伤后可引起广泛头皮下血肿且血肿不易自限,血液容易在头皮下渗透,出现广泛血肿。
儿童:儿童未发育成熟的颅脑结构特征对外伤的即刻效应,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组织通透性高,外伤后脑组织水肿、肿胀明显,往往加重继发性脑损伤。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频繁呕吐;
哭闹不止、烦躁;
昏睡。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新生儿产后不哭、面色苍白、四肢活动少、呼吸急促或不规则;
颅骨变形;
囟门张力增高搏动差:表现为前囟和后囟隆起、紧绷;
四肢肌张力和肌力异常;
生理反射消失:表现为角膜反射、腹壁反射、膝反射等生理反射消失,新生儿的拥抱反射、吸吮反射等生理反射消失;
昏迷;
角弓反张:患儿躯体强直,且呈现为反向后仰强直,躯体类似于“拉弓”状态;
抽搐;
肢体瘫痪;
癫痫发作:表现为突然的全身抽搐或意识丧失;
瞳孔不等大或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
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浅弱或呼吸频率快;
休克表现为皮肤苍白湿冷,脉搏细、快,血压低于 90/60 毫米汞柱。
建议就诊科室
神经外科(脑外科)
小儿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小儿颅脑损伤?
当医生怀疑是小儿颅脑损伤时,常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腰椎穿刺,影像学检查等检查手段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腰椎穿刺:目的是判断是否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可以测量颅内压力,也可通过腰椎穿刺引流血性脑脊液。但该手段应慎用,尤其在可能存在脑水肿或颅内压升高时禁忌进行腰椎穿刺,以免诱发脑疝。
X 线检查:可通过头部的 X 线检查,判断有无颅骨骨折,辅助诊断颅脑损伤。
头部 CT:目的是发现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脑肿胀和颅骨骨折,CT 是诊断颅脑损伤最重要的检查手段。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患儿是剖宫产还是经阴道自然产?
分娩过程是否顺利?是否有早产、难产情况出现?
患儿发生这些症状有多长时间了?
症状有缓解或加重吗?
去过其他医院治疗吗?做过什么检查?
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
这些症状严重吗?
需要做哪些检查?
应该怎么治疗?
需要做手术吗?
能完全治好吗?
儿童长大后会有后遗症吗?
治疗
治疗重点是控制颅内压增高,同时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和循环功能的稳定,及早纠正失血性休克和肺通气不足,严重者应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输液:多为静脉输液,可使用 0.9% 氯化钠溶液并适量补钾,因患者年龄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功能较弱,因此在脱水治疗的同时,可以通过输液防治低血钠、低血钾、过度脱水。也可使用碱性含盐液,可纠正脑水肿时常伴有的代谢性酸中毒。
渗透性利尿药:如甘露醇,作用是脱水、利尿,通过提高血浆渗透压使组织脱水,增加尿量,促进排出,从而实现降低颅内压的目的。
镇静催眠药:如地西泮(安定),起镇静作用,主要用于控制颅脑损伤引起的癫痫发作。
苯巴比妥:与安定相同,主要用于控制颅脑损伤引起的癫痫发作,但不可和安定同时使用,避免引起呼吸抑制。
手术治疗:
钻孔引流术:为微创手术,主要目的是引流清除颅内血肿,降低颅内压,避免血肿压迫引起脑疝。
开颅血肿清除术:开放手术方式,较钻孔引流术创伤较大,主要目的也是清除颅内血肿和损伤的坏死组织,降低颅内压,避免血肿压迫引起脑疝。
去骨瓣减压术:患者颅内高压时,可手术去除颅骨的某一块骨瓣,可在彻底清除颅内血肿和坏死组织后,进一步达到降低颅内压的目的。
其他治疗方法
颅内压持续监测:不是常规治疗方法,病情严重的患者使用,目的对颅内压进行持续监测,以便发现颅内压增高时能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
过度换气:目的是通过过度换气,使患者呼出大量二氧化碳,以此降低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从而降低颅内压。
人工冬眠疗法和亚低温技术:低温可减少脑血流量,减少脑代谢率,从而降低颅内压。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可导致脑膜刺激征,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出现休克,昏迷,角弓反张,脑疝,呼吸循环功能的衰竭,癫痫发作,肢体瘫痪,失语和偏身感觉障碍等一系列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的生命。
经过正规治疗,症状可及时控制或完全治好,但严重的患者仍然可能遗留后遗症,如瘫痪等。
日常注意
术后护理注意事项:术后注意保持敷料干燥,敷料有少量液体渗出是正常情况,若敷料被渗出的液体浸透或渗血不止,应及时告知医生,检查伤口情况,更患敷料。
用药注意事项:用药期间可出现皮肤干燥、嗜睡等不良反应,一般都可忍受,若症状严重应及时告知医生。
饮食:术后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母乳喂养,若母乳不足,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配方奶喂养。
大小便管理:保持大便通畅,选择母乳喂养,大龄儿童应多吃蔬菜,避免使劲排便。
复查:患儿应每 3~6 个月到医院复查 1 次,主要复查头部 X 线或 CT 等。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新生儿:重视围生期工作,母亲应定期按时做产检,平时注意休息、保暖,防止早产、难产,提高接生技术,防止新生儿颅脑损伤。
儿童:看护好各年龄段儿童,防止各种意外和脑外伤,如在外玩耍不要到高处的危险的地方,注意交通安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