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颅脑损伤是什么?小儿颅脑损伤怎么办?小儿颅脑损伤症状有哪些?

覆盖是指上中切牙切缘到下前牙唇面的水平距离, 正常牙合覆盖一般在 3 mm 左右,前牙深覆盖是指,上中切牙切缘到下前牙唇面的水平距离超过 3 mm。上前牙唇倾度大,可伴有下前牙舌倾,或上颌骨前突,下颌骨后缩,或二者同时存在。Ⅰ 度深覆盖指,上中切牙切缘到下前牙唇面的水平距离为 3~5 mm;Ⅱ 度深覆盖指,上中切牙切缘到下前牙唇面的水平距离为 5~8 mm;Ⅲ 度深覆盖指,上中切牙切缘到下前牙唇面的水平距离为 8 mm 以上。深覆盖患者多表现为上前牙唇倾度大,可伴随下前牙舌倾,口唇不能自然闭合,严重者下唇卷曲在上下牙之间,口唇用力闭合时,颏部肌肉紧张,出现颏魇窝。前牙深覆盖造成面部不协调,影响咬合功能、发音和容貌美观。前牙深覆盖分为牙源性和骨源性,牙源性前牙深覆盖不存在上下颌骨在矢状向的不协调,单纯由牙齿倾斜角度造成,一般表现为磨牙中性关系,上前牙唇倾,下前牙直立或舌倾。骨源性深覆盖由上颌骨前突或下颌骨后缩,或者二者兼有造成,磨牙多为远中关系,由于唇肌的压力,上前牙往往并不前突,甚至较正常倾斜角度更为直立。牙源性深覆盖主要是针对牙齿畸形采取矫正器常规治疗。骨源性深覆盖,轻中度患者可通过上颌牙齿减数治疗代偿上下颌骨的矢状向不调,严重者需通过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以正颌手术的方式解决颌骨矢状向不调。该病可影响前牙切割功能,影响发音及容貌美观,严重者容易出现颞颌关节综合征。

别称

婴幼儿颅脑损伤

概述

小儿颅脑损伤是指因坠落、撞击、产伤引起的颅脑损伤,是导致儿童死亡和致残的最常见的原因。

每年大约每 10 万儿童中有 10 人死于头部外伤,在各年龄组中发生率男性均高于女性。

坠落、撞击是儿童颅脑损伤的主要原因,产伤是引起新生儿颅脑损伤的主要原因。坠落、撞击、产伤也是引起小儿颅脑损伤的危险因素。

按发病机制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脑损伤包括脑震荡、脑挫裂伤、原发性脑干损伤、硬脑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多发血肿或混合性血肿、脑室内出血等;继发性脑损伤包括脑移位或脑疝引起的压迫性损伤、弥散性脑肿胀和脑梗死等。

按照伤后神经体征表现(哥拉斯格昏迷评分)可分为轻型(13~15 分)、中型(9~12 分)、重型(3~8 分)。

按照损伤的程度,分为轻型、中型、重型、特重型。

轻型:无颅骨骨折,意识丧失不超过 30 分钟。

中型:颅骨骨折、轻度脑挫裂伤,或伤后意识丧失达 30 分钟至 12 小时。

重型:所有颅内血肿、脑挫裂伤、脑干损伤,意识丧失 12 小时以上或意识障碍逐渐加重者。

特重型:伤后深昏迷伴去大脑强直,出现双瞳散大、生命体征严重紊乱或呼吸已近停止者。

小儿颅脑损伤的主要症状为脑出血、脑水肿的一系列表现,主要表现为频繁呕吐、头痛;癫痫发作(表现为突然的全身抽搐或意识丧失);意识障碍(多表现为昏迷);运动障碍;感觉障碍(患者的触觉、痛觉等感觉不敏感或完全丧失)。症状严重者可引起脑疝,休克,休克可表现为脉搏细数、血压低于 90/60 毫米汞柱、皮肤苍白湿冷等。

治疗重点是控制颅内压增高,同时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和循环功能的稳定,及早纠正失血性休克和肺通气不足,严重者应手术治疗。治疗难点在于一方面要通过输液来纠正患儿水电解质的紊乱,一方面要防止输液过多引起颅内压增高,同时还要注意是否合并有其他脏器和脊髓的复合性损伤。

疾病主要危害是颅内压增高导致患儿出现脑水肿、休克、昏迷、呼吸循环衰竭、肢体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失语等表现。

疾病预后与病情轻重、损伤部位和是否及时救治密切相关,病情严重者多遗留后遗症并且预后差,出现严重并发症者预后凶险。因此要重视围生期工作,防止早产、难产,提高接生技术,可以有效预防新生儿颅脑损伤;应看护好各年龄段小儿,防止各种意外和脑外伤。

症状

小儿颅脑损伤的主要症状为脑出血、脑水肿的一系列表现,主要表现为频繁呕吐、头痛、癫痫发作、意识障碍、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等,症状严重者可引起脑疝、休克等。

小儿颅脑损伤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脑出血引起的症状:多因颅骨变形导致颅内出血,新生儿脑出血表现为产后不哭、面色苍白、四肢活动少、呼吸急促或不规则,家长可能发现患儿有颅骨变形、囟门张力增高搏动差、四肢肌张力和肌力减弱、生理反射包括拥抱反射、吸吮反射等消失。

频发呕吐。

头痛:患儿无法自己说出头痛,多表现为烦躁、哭闹等。

癫痫发作:表现为突然的全身抽搐或意识丧失。

意识障碍:患儿颅脑损伤后可出现短暂昏迷后即清醒,但哭闹不久后又陷入昏睡状态,可持续数小时或嗜睡数天。

运动障碍:患儿可出现四肢肌张力升高或降低,或肌力减弱,甚至出现抽搐或肢体瘫痪。

感觉障碍:多为偏身感觉障碍,即半侧躯体感觉障碍,患儿表现为对触觉、痛觉、温觉、冷觉等感觉不敏感。

失语:可表现为听得懂但说不出来,说话内容混乱,无法发音等。

脑疝:颅内压持续增高,患儿可出现小脑幕切迹疝和枕骨大孔疝,表现为意识障碍的加深,阵发性角弓反张,即患儿躯体强直,且呈现为反向后仰强直,躯体类似于“拉弓”状态,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消失和呼吸循环功能的衰竭。

休克:表现为皮肤苍白湿冷,脉搏细、快,血压低于 90/60 毫米汞柱等。

小儿颅脑损伤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脑膜刺激征

脑水肿

颅内压增高

休克

昏迷

角弓反张

脑疝

呼吸衰竭

癫痫发作

肢体瘫痪

失语

偏身感觉障碍

病因

坠落、撞击是儿童颅脑损伤的主要原因,产伤是引起新生儿颅脑损伤的主要原因。

小儿颅脑损伤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坠落、撞击。

新生儿产伤:分娩时,可因产道狭窄的过度挤压作用导致新生儿颅脑损伤。

哪些人容易患小儿颅脑损伤?

婴幼儿:婴幼儿头皮各层之间连接疏松血管丰富,损伤后可引起广泛头皮下血肿且血肿不易自限,血液容易在头皮下渗透,出现广泛血肿。

儿童:儿童未发育成熟的颅脑结构特征对外伤的即刻效应,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组织通透性高,外伤后脑组织水肿、肿胀明显,往往加重继发性脑损伤。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频繁呕吐;

哭闹不止、烦躁;

昏睡。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新生儿产后不哭、面色苍白、四肢活动少、呼吸急促或不规则;

颅骨变形;

囟门张力增高搏动差:表现为前囟和后囟隆起、紧绷;

四肢肌张力和肌力异常;

生理反射消失:表现为角膜反射、腹壁反射、膝反射等生理反射消失,新生儿的拥抱反射、吸吮反射等生理反射消失;

昏迷;

角弓反张:患儿躯体强直,且呈现为反向后仰强直,躯体类似于“拉弓”状态;

抽搐;

肢体瘫痪;

癫痫发作:表现为突然的全身抽搐或意识丧失;

瞳孔不等大或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

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浅弱或呼吸频率快;

休克表现为皮肤苍白湿冷,脉搏细、快,血压低于 90/60 毫米汞柱。

建议就诊科室

神经外科(脑外科)

小儿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小儿颅脑损伤?

当医生怀疑是小儿颅脑损伤时,常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腰椎穿刺,影像学检查等检查手段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腰椎穿刺:目的是判断是否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可以测量颅内压力,也可通过腰椎穿刺引流血性脑脊液。但该手段应慎用,尤其在可能存在脑水肿或颅内压升高时禁忌进行腰椎穿刺,以免诱发脑疝。

X 线检查:可通过头部的 X 线检查,判断有无颅骨骨折,辅助诊断颅脑损伤。

头部 CT:目的是发现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脑肿胀和颅骨骨折,CT 是诊断颅脑损伤最重要的检查手段。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患儿是剖宫产还是经阴道自然产?

分娩过程是否顺利?是否有早产、难产情况出现?

患儿发生这些症状有多长时间了?

症状有缓解或加重吗?

去过其他医院治疗吗?做过什么检查?

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

这些症状严重吗?

需要做哪些检查?

应该怎么治疗?

需要做手术吗?

能完全治好吗?

儿童长大后会有后遗症吗?

治疗

治疗重点是控制颅内压增高,同时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和循环功能的稳定,及早纠正失血性休克和肺通气不足,严重者应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输液:多为静脉输液,可使用 0.9% 氯化钠溶液并适量补钾,因患者年龄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功能较弱,因此在脱水治疗的同时,可以通过输液防治低血钠、低血钾、过度脱水。也可使用碱性含盐液,可纠正脑水肿时常伴有的代谢性酸中毒。

渗透性利尿药:如甘露醇,作用是脱水、利尿,通过提高血浆渗透压使组织脱水,增加尿量,促进排出,从而实现降低颅内压的目的。

镇静催眠药:如地西泮(安定),起镇静作用,主要用于控制颅脑损伤引起的癫痫发作。

苯巴比妥:与安定相同,主要用于控制颅脑损伤引起的癫痫发作,但不可和安定同时使用,避免引起呼吸抑制。

手术治疗:

钻孔引流术:为微创手术,主要目的是引流清除颅内血肿,降低颅内压,避免血肿压迫引起脑疝。

开颅血肿清除术:开放手术方式,较钻孔引流术创伤较大,主要目的也是清除颅内血肿和损伤的坏死组织,降低颅内压,避免血肿压迫引起脑疝。

去骨瓣减压术:患者颅内高压时,可手术去除颅骨的某一块骨瓣,可在彻底清除颅内血肿和坏死组织后,进一步达到降低颅内压的目的。

其他治疗方法

颅内压持续监测:不是常规治疗方法,病情严重的患者使用,目的对颅内压进行持续监测,以便发现颅内压增高时能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

过度换气:目的是通过过度换气,使患者呼出大量二氧化碳,以此降低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从而降低颅内压。

人工冬眠疗法和亚低温技术:低温可减少脑血流量,减少脑代谢率,从而降低颅内压。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可导致脑膜刺激征,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出现休克,昏迷,角弓反张,脑疝,呼吸循环功能的衰竭,癫痫发作,肢体瘫痪,失语和偏身感觉障碍等一系列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的生命。

经过正规治疗,症状可及时控制或完全治好,但严重的患者仍然可能遗留后遗症,如瘫痪等。

日常注意

术后护理注意事项:术后注意保持敷料干燥,敷料有少量液体渗出是正常情况,若敷料被渗出的液体浸透或渗血不止,应及时告知医生,检查伤口情况,更患敷料。

用药注意事项:用药期间可出现皮肤干燥、嗜睡等不良反应,一般都可忍受,若症状严重应及时告知医生。

饮食:术后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母乳喂养,若母乳不足,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配方奶喂养。

大小便管理:保持大便通畅,选择母乳喂养,大龄儿童应多吃蔬菜,避免使劲排便。

复查:患儿应每 3~6 个月到医院复查 1 次,主要复查头部 X 线或 CT 等。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新生儿:重视围生期工作,母亲应定期按时做产检,平时注意休息、保暖,防止早产、难产,提高接生技术,防止新生儿颅脑损伤。

儿童:看护好各年龄段儿童,防止各种意外和脑外伤,如在外玩耍不要到高处的危险的地方,注意交通安全等。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保健

女性开车有哪些注意事项

2023-9-22 23:23:44

药品

苯妥英钠片的功效与作用-苯妥英钠片说明书

2023-8-3 2:1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