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儿童脑膜瘤
概述
小儿脑膜瘤是发生于儿童颅内的少见肿瘤,多数呈现良性,但也有变成恶性肿瘤的可能。
占儿童颅内肿瘤的 0.4%~4.6%。
小儿脑膜瘤具体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有关。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儿童接触电离辐射注、有肿瘤家族史(一家人中多人患有不同类型的癌症或者直系亲属中多人患有同一种癌症)、父母职业接触油漆、铅、汞、农药等、父亲过量饮酒等。
该疾病尚无具体的分型分期。
头痛、头晕、呕吐、视力下降、听力下降等症状是该疾病最典型的临床症状。其他还包括嗜睡(白天睡意太多)、癫痫发作(即俗称的“羊癫疯”)、运动障碍如下肢行走困难、眼球不自主运动(意识清楚而不能自行控制运动)、幼儿出现颅骨局部隆起或头围增大等症状。
手术切除肿瘤是治疗小儿脑膜瘤的主要方法。
主要危害是颅内压增高,视力下降甚至失明,严重者可出现脑疝,有生命危险。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改善患儿的预后及生活质量。
症状
头痛、头晕、呕吐注、视乳头水肿、视力下降、听力下降等症状是小儿脑膜瘤最主要的症状。
小儿脑膜瘤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小儿脑膜瘤的常见症状包括:
颅内压增高:头痛、头晕、呕吐、视乳头水肿(视神经乳头充血水肿,需查眼检镜)。
视力下降:视物不清、模糊。
听力下降。
嗜睡:白天黑夜均容易入睡。
头围增大。
肌力减退:下肢肌力下降致行走不稳。
眼球震颤:眼球不自主运动。
癫痫发作:全身肌肉持续性收缩、眼球上翻、口吐白沫。
面瘫:刷牙漏水、不能做出面部表情。
小儿脑膜瘤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脑积水
脑疝
癫痫
病因
小儿脑膜瘤具体的病因尚不清楚。
小儿脑膜瘤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该疾病的病因尚不明确。
哪些人容易患小儿脑膜瘤?
本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尚没有很确切的证据,可能以下人群容易发病。
有如下可改变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小儿脑膜瘤:
母孕期接触射线、农药,滥用药物如吸毒,吸烟、饮酒等。
母孕期受到某些病毒的感染如风疹病毒、疱疹病毒注以及弓形虫的感染。
房间内有不合格的家具、瓷砖(其内可能有放射性物质氡)或甲醛超标时,容易导致发生肿瘤。
有如下不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小儿脑膜瘤。
家族中有患肿瘤的人群。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头痛、头晕。
恶心注、呕吐。
视物不清、模糊、听力减退。
嗜睡、精神不振。
肢体无力、行走困难。
眼球不自主运动。
肢体抽搐、口吐白沫。
面瘫(面部表情困难、刷牙漏水、不能鼓腮)。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昏迷:呼叫、拍打不醒。
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口唇发紫。
癫痫持续发作。
建议就诊科室
急诊科
儿科
神经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小儿脑膜瘤?
当医生怀疑是小儿脑膜瘤时,常通过患儿的症状结合体格检查(体检)、影像学检查(CT、磁共振等)进行诊断。病理组织检查(常作为术后的组织分析)是确诊该疾病的金标准。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观察患儿精神状态;检查患儿四肢肌力(肌肉收缩的力量),评估肌力等级;测量头围,若头围对比相同年龄正常儿童的头围大,提示可能出现颅内压增高;婴幼儿检查前囟,若张力过大或有隆起,提示可能出现脑积水;眼底检查,提示是否出现视乳头充血水肿。
磁共振检查:该检查无放射性损伤,可行冠状(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的切面)、矢状(将人体分成左、右两部分的切面)及横断面 3 个方向的断层扫描,对肿瘤的定位非常准确,对肿瘤有高分辨率。磁共振效果比 CT 更好,即使很小的肿瘤也能被及时查出。
CT 检查:CT 简单、经济,为非创伤性,可作为诊断儿童颅内肿瘤的首选检查项目,并适合重复随访观察。CT 易显示颅内钙化斑、肿瘤内钙化,并可以通过肿瘤密度的改变做出诊断。但具有辐射,检查时需做好防护措施。
腰椎穿刺:为有创性检查,若脑脊液压力增高提示可能存在颅内压增高;还可进行脑脊液细胞学分析,检查是否有脱落肿瘤细胞及是否存在感染。
脑电图:是诊断癫痫最有价值的检查手段,若出现异常波形可能提示存在癫痫。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症状出现多久了?
出现症状前是否有诱因?
还有其他不适吗?
家族中有人出现类似症状吗?
患有其他疾病吗?
之前曾接受哪些治疗?效果如何?
是否有药物过敏?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此疾病严重吗?导致发病的原因为何?
患儿需要接受哪些检查?
此疾病能治好吗?需要做手术吗?
治疗效果如何?如果不治疗会如何?
此疾病会遗传吗?
治疗期间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保险能报销治疗的费用吗?
治疗
手术全切除肿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脑膜瘤通常是一种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应尽可能全切除。
药物治疗
抗癫痫药注物:常用药物如乙琥胺、丙戊酸、苯巴比妥等可以有效控制癫痫。不良反应有头晕、恶心、嗜睡等症状。
降颅压药物:甘露醇等药物可以有效降低颅内压,防止发生脑疝。不良反应少见,大量使用可能有眩晕、畏寒等症状。
手术治疗
多采用显微下肿瘤全切术。医生会根据患儿肿瘤性质、位置、大小等制定不同的手术方案。对于复发的肿瘤,再次进行手术切除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其他治疗方法
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颅内血肿:术后缝合硬脑膜前留置脑室外引流管,采用生理盐水注满脑室,排尽脑室内空气, 脑室外引流液保持 10~15 厘米水柱以上的水平高度,这一方法能防止术后脑脊液过度引流出现术后血肿的发生。
脑脊液漏:及时缝合伤口,同时还可防止感染。
脑积水严重者:可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即将脑室内过多的脑脊液引流至腹腔内。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治疗,疾病继续发展,肿瘤自身继续增大,压迫脑脊液循环通路,出现持续的颅高压症状如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严重者可导致失明、脑疝的发生,或者肿瘤出现在脑干(生命中枢)附近,压迫脑干,可危及生命。
若早期诊断且及早开展正规治疗,大部分患儿能被治愈,手术全切除后,肿瘤复发率低,症状常能得到改善。总而言之,由于预后良好患儿多能恢复正常。
日常注意
该疾病日常注意主要注意防止术后感染、保证营养均衡。
具体的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注意事项:术后观察伤口渗血、渗液的情况,每两天更换 1 次敷料;密切观察引流管中引流液的颜色、液量以及引流管有无受压、堵塞。
饮食:术后在没有吞咽困难注和消化道功能恢复的情况下,即可开始进食,开始从流质饮食(如米汤、鸡蛋汤、果汁等)逐步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如瘦肉粥、鸡蛋羹、馄饨等)。
运动:具体情况需咨询医生,根据医嘱进行活动。
用药注意事项:当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皮疹、畏寒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术后复查:术后 72 小时内复查头颅 CT 和 MRI 来评定肿瘤切除的程度。每年复查 1 次核磁共振或 CT。
预防
该疾病的具体病因尚不清楚,故仅对可能的相关因素采取防护措施。
针对可变的因素:
母孕期减少接触射线、农药、毒品、油漆、铅、烟雾、饮酒的机会。
室内家具应从正规渠道购买,避免有害物质超标。
针对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遗传咨询注和遗传筛查是疾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