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乳房创伤性脂肪坏死,乳房缺血性脂肪坏死,乳房脂肪皂化坏死,乳房脂肪肉芽肿病
概述
外伤性乳房脂肪坏死是指男女乳房在受到外源性创伤后出现的局部脂肪坏死,一般为无菌性坏死,由血液中的脂肪酸酶“催化”脂肪皂化,使脂肪坏死。乳房脂肪坏死有实质性的肿块,会有肿胀感,但一般无疼痛感。有些患者的乳腺肿块会粘连表皮,乳房局部皮肤会发生一定程度病变。
一般病发于女性,40 岁到 60 岁的已婚妇女更常见。
本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乳房脂肪坏死一般由钝物撞击或者在乳房注射药物造成;继发性乳房脂肪坏死一般由其他疾病诱发。曾被钝物撞击过乳房、在乳房用针管注射过药物、肥胖且乳房下垂、乳房做过外科手术等是危险因素。
一般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分期,又可分为皮下型、叶间型、伴发型三种类型。
本病一般会有外伤史或者外科手术史,乳房会出现实质性肿块,触摸肿块会有肿胀感,有些患者会有触痛感或者波动感。早期肿块不明显或无肿块,只是脂肪组织会稍微变硬,并有可能伴有出血;中期形成结节状肿块,切面可见大小不一的油囊,用脂肪液化切开引流术,流出液体可见油样液、坏死物、暗褐色的血样液等;晚期会发生纤维化,形成坚硬肿块,肿块大小不一,直径可达 1~6 厘米。乳房局部皮肤会发生病变,颜色会跟正常颜色不同,如出现潮红、变黄、淤血斑等;乳房局部皮肤有可能会与肿块粘连;乳房局部皮肤可能会凹陷;乳头也有可能会内陷或者朝向改变。同时,伤处同侧腋窝淋巴结会肿大,但其他地方淋巴结一般不会肿大 。
本病要根据实际病症采取治疗方法。如果病灶比较小,病症较轻,一般采用非手术式治疗的方法,如理疗、对症治疗等;如果已经出现实质性肿块且较大或者伤处有明显的疼痛感时,可局部地将肿块切除,也可进行乳房区段切除。如果触摸肿块有波动感可采用脂肪液化切开引流术。
本病可使乳房的局部脂肪组织发生坏死,且易发生误诊。
外伤性乳房脂肪坏死很容易被误诊,发病率低,应主动告诉医生自己乳房、胸部既往病史、可能的发病原因等关键信息,克服谈论“私密”部位的羞耻心,尽可能描述清楚自己的感受。容易发生误诊一方面是因为患者描述病情时遗漏或者遗忘信息,一方面是因为外伤性乳房脂肪坏死症状与乳腺癌症状相似,无典型病症,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外伤性乳房脂肪坏死少见,少有关于这种病的诊断和治疗的经验。
症状
无论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乳房脂肪坏死都会出现肿块,且有时会与皮肤粘连在一块,使乳房皮肤产生凹陷,乳头改变朝向等。伴随着会出现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的情况,这是乳房脂肪组织坏死使脂滴游离,机体做出的应急免疫反应出现的状况。外伤性乳房脂肪坏死突出的特点是肿块不会生长而且不会转移,这个特点不具特异性。
外伤性乳房脂肪坏死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外伤性乳房脂肪坏死的常见症状包括:
乳房出现肿块;
肿块与皮肤相互粘连;
乳房局部皮肤发生病变;
乳头回缩发生凹陷;
同侧腋窝淋巴结发生肿大;
受伤部位会有肿胀感;
少数会在肿块部位感觉到有波动感,就是触摸时手下会有液体流动的感觉,类似于触摸充了水的气球,有时会有疼痛感。
外伤性乳房脂肪坏死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本病不会引起并发症。
病因
乳房含有大量的脂肪和结缔组织,在乳房受到外源性创伤后,表浅的脂肪组织很容易发生坏死。
外伤性乳房脂肪坏死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钝物撞击乳房引起乳房脂肪坏死;
在乳房注射药物;
性生活中,丈夫过分揉捏;
乳房外科手术操作不规范;
冻伤;
放射治疗之后。
哪些人容易患外伤性乳房脂肪坏死?
曾被钝物撞击过乳房
在乳房用针管注射过药物
肥胖且乳房下垂的妇女
乳房有做过外科手术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触摸乳房有实质性肿块;
乳房局部皮肤颜色不正常,如变黄、潮红等;
乳头内陷或者朝向改变;
触摸乳房肿块有波动感;
腋窝处淋巴结肿大。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者拨打 120:
本病无特别治病因,发病周期一般较长且初期不明显,无须拨打 120。
建议就诊科室
普通外科
甲乳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外伤性乳房脂肪坏死?
当医生怀疑为外伤性乳房脂肪坏死时,一般会通过视诊(观察乳房皮肤是否局部病变)、触诊(摸乳房判断是否有实质性肿块、患处同侧腋窝淋巴结是否肿大)、问诊(询问是否有外伤史或者外科手术史)来进行初步诊断,并依靠病理检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视诊、触诊:触摸乳房是否有实质性肿块,观察皮肤是否发生病变,并观察肿块是否会生长。肿块无持续性生长是外伤性乳房脂肪坏死的重要特征,但是不可作为判定的唯一标准,因为不具有特异性。
钼靶 X 线摄片:肿块致密阴影表浅,因乳房部分皮肤增厚,可见乳房局部皮肤或乳头向内凹陷改变,偶尔会看见较粗大而分散的钙化影。
B 超检查:妇科常规检查,帮助医生确认器官是否有病变。
乳房肿块细针抽吸细胞学诊断:由专门的病理细胞学医生操作。患者一般保持卧位,医生在进行常规消毒后,将干燥消毒注射器刺入肿块中央,用力抽吸后保持管内负压,改变方向,一般三次可见管内有液体进入。此时先将管与针头分离,待管内负压消失后,再将管与针头连接拨出。将少许直接喷洒于载玻片干燥固定染色后放于光镜观察。乳房肿块细针抽吸细胞学诊断,在光镜下观察是否有癌细胞,一旦发现癌细胞就可确诊为乳腺癌,无则为其他。它敏感性高可有效且较为准确地与乳腺癌进行鉴别诊断。
活检:活检有很多种如:高频超声引导下巴德枪活检术,它是乳房非触及病变穿刺活检重要而且最常使用的一个诊断手段,准确性与手术切除活检病理结果相似。可较为准确地在术前确诊。进行检查时患者一般保持平卧位,在局部消毒麻醉后,医生在 B 超引导下在乳晕附近刺入针尖并接近病检部位,扣动扳机暴露标本,将标本取出,一般需重复 3 次。结束后按压 10 分钟,加压包扎 24 小时。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乳房曾经遭受过外源性的伤害吗?
乳房以前做过外科手术吗?
乳房受到外缘性伤害是在乳房肿块出现之前还是之后?
日常生活中多长时间会自检?
有用乳房注射过药物吗?
按压乳房肿块会有波动感吗?
乳房肿块出现多久了?有什么变化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乳房有个肿块是得乳腺癌了吗?
这种病严重吗?
可以不动手术吗?
要是不治疗会有什么后果?
需要治疗多久?
治疗后会能保证不复发吗?
要吃很多药吗?
治疗
乳房出现肿块,有时候不痛不痒,却极有可能是致命的威胁,需要及时去医院治疗检查。需要注意的是在没有确诊为外伤性乳房脂肪坏死时,不可轻易采用非手术治疗,也不可冒进的进行根治手术。
药物治疗
● 抗生素:可防止感染。
手术治疗
肿块局部切除:将局部的肿块切除,可根治病症,也可在术中进行快速切片冷冻病理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乳房局段切除术:症状与乳腺癌类似,术前不能确诊,为避免是乳腺癌,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而采取的治疗措施。如果是本病术后治愈,一般不再复发。
脂肪液化切开引流术:一般适用于乳房肿块触摸有波动感患者,将肿块内脂肪坏死后形成的液体以及渗出到囊内的少许血液流出,同时还将肿块内小块不明物取出,可有效治愈外伤性乳房脂肪坏死,术后一般不复发。
疾病发展和转归
如不及时治疗检查,可能会使疾病进一步发展,原本可以通过非手术进行治疗,但基本发展后不得不行手术治疗。
如果采取最优的治疗方案,进行规范的、及时的治疗:可减少病痛的折磨,且愈后一般不会复发。
日常注意
时常自检,避免是乳腺癌或者其他乳房疾病的误诊。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注意事项:手术后应关注体温及切口处敷料情况,如出现体温较高、切口处敷料被血浸湿或污染等情况,应及时告知主管医师。
用药注意事项:注意遵医嘱用药,不可过量用药。
时常对自我进行检查,触摸乳房是否还有实质性肿块,观察病变皮肤是否恢复正常,如状况得不到缓解需及时再次检查就医。
保持心态的平和,不胡思乱想,不把没有的病臆想出来;随着乳腺癌成为女性第一杀手,很多女性朋友对乳腺癌或多或少会有些了解,对乳腺癌症状会有些耳闻,但是当看到或者是摸到自己的乳房有异常时不可过分慌乱、紧张,需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是癌还是只是病,还得看检查结果。
预防
注意减少乳房的碰撞,不在乳房注射药物。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注意避免乳房发生外源性创伤;
不在乳房注射药物,如果有人向你推荐乳房注射,请拒绝;
爱护自己的身体,特别是乳房这块柔软的地方,“小磕小碰”也要记住。有宝宝的妈妈要小心抱孩子时被小孩踹伤或者打伤乳房,不过婴儿吮吸不会使乳房发生外伤性乳房脂肪坏死,所以哺乳期的宝妈不必过于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