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电弧烧伤是指大量电流通过空气,产生高温及强大的弧光和火花,引起体表热损伤。
电弧是高压电产生的,两个电极间或电源与人体间建立起的一种光亮桥带,温度可达 2500~5000 ℃。
电弧烧伤可伴发爆炸伤。
患者以青壮年男性为主,多发生在雨后或潮湿环境中。
多见于头面颈、双上肢等暴露部位,少数患者伴有轻度或中度吸入性损伤。
烧伤深度以 Ⅱ 度烧伤为主。多为中小面积,30% 烧伤面积(TBSA)以下的患者占 78.01%。
创面换药、手术为电弧烧伤的主要治疗方式。
症状
电弧烧伤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电弧烧伤的常见症状包括:
电弧烧伤主要表现同其他热力损伤类似,创面疼痛为主诉。根据烧伤的深度主要表现为 Ⅱ 度烧伤及 Ⅲ 度烧伤。
Ⅱ 度烧伤:又可分为浅 Ⅱ 度烧伤及深 Ⅱ 度烧伤。
浅 Ⅱ 度的电弧烧伤患者主观感受为损伤区域疼痛,表现为局部红肿,水疱形成。去除水疱腐皮后,可见创面潮红、脉络状或颗粒状扩张充血的毛细血管网,伤后 1~2 天更明显。创面质地较软,温度较高,疼痛剧烈,痛觉敏感。若无感染等并发症,约 2 周可愈。愈后短期内可有色素沉着,不留瘢痕,皮肤功能良好。
深 Ⅱ 度的电弧烧伤伤及皮肤的真皮层,介于浅 Ⅱ 度和 Ⅲ 度之间,深浅不尽一致,也可有水疱,一般偏小,但去除疱皮后,创面微湿,红白相间,痛觉较迟钝。
Ⅲ 度电弧烧伤:损伤涉及皮肤全层,甚至达到皮下、肌肉或骨骼。创面无水疱,呈蜡白或焦黄色,甚至炭化,痛觉消失,局部温度低,触之如皮革,痂下可见树枝状栓塞的血管。
电弧烧伤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慢性难愈合创面。深度的电弧烧伤处理不及时或治疗不得当可能导致创面进一步加深或感染,从而形成慢性难愈合创面。在年老体弱、营养不良、同时伴发糖尿病的患者更易出现。
瘢痕畸形或挛缩畸形。电弧烧伤多发生在手部,如若创面处理不当或愈合不良,最终结局常常表现为较明显的瘢痕增生,局部瘢痕增生挛缩严重者可影响关节功能及外观。
病因
患者与高压电(380 千伏以上)电流的强大电场接近到一定距离时,人体和电源之间的空气绝缘层及高电阻的皮肤角质层,被电离瞬间产生的电弧光所伤。而且局部温度升高,易导致衣物及环境易燃物燃烧而造成患者的烧伤。
电弧烧伤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不按规定进行电器操作,拉闸时产生电弧,引发烧伤。
人体与高压设备的距离小于安全距离,高压线路与人体间产生的电弧引起烧伤。
设备设计不正确,使用中产生电弧引发烧伤。
使用工具引起短路,产生电弧,引发烧伤。
电压过高,间隙过窄,可产生电弧,引起烧伤。
绝缘表面存在粉尘、杂质时,可形成电流通路,产生电弧,引发烧伤。
水汽在绝缘物表面形成通路,产生电弧,引发烧伤。
设备部件被腐蚀后,可在绝缘表面形成杂质,增加接触电阻,产生电弧,引发烧伤。
哪些人容易患电弧烧伤?
电力生产中的作业人员,更容易受到电弧烧伤的威胁。
应用电器设备时操作不当的人员。
使用存在故障的电器设备,或不安全因素暴露设备的人员。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一旦发现患者发生电弧烧伤,不论烧伤程度如何,均应及时就诊,给予相应处理。
建议就诊科室
烧伤科
烧伤整形科
医生如何诊断电弧烧伤?
临床医生根据患者原始疾病史、电器设备接触史及临床表现、身体检查的结果,确诊电弧烧伤。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没有接触电器设备?
电器设备参数及使用情况?
发生烧伤后多久入院,并做过哪些处理?
用过哪些外用的药物?
既往病史如何?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什么原因导致的烧伤?
需要做哪些检查可以确诊?
怎么样治疗才能愈合?
需要治疗多长时间?
能治愈吗?会复发吗?
有并发症和后遗症吗?
治疗期间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
早期应积极处理创面,预防感染,外用药物治疗创面,最常使用的如湿润烧伤膏、磺胺嘧啶银乳膏等,头面颈部暴露创面每日换药 2 次。
深度创面亦应早期积极处理创面,预防感染,加速局部坏死组织的脱落使创基界限清楚,待新鲜肉芽组织形成后,进行皮片移植或皮瓣移植修复。
需要注意的是,电弧烧伤严重的患者,当烧伤范围可深及肌肉、内脏时,应及时进行心电图、B 超、X 线检查等,明确病情,必要时请相关科室协助诊治。
疾病发展和转归
大部分浅度的烧伤创面,经对症治疗后可以在 2~3 周内愈合。深度烧伤创面在经创面清创、手术植皮或皮瓣治疗后也能顺利愈合。
如深度创面处理不及时或没有选择手术修复,常常愈合时间久,最终结局为瘢痕增生或出现瘢痕挛缩畸形,严重者影响关节功能及外观。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电力人员应安全生产。
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防护措施。
合理应用电弧防护用品,如防护服、防护帽。
居民远离高压电器,尤其在潮湿的环境中。
一旦发生电弧烧伤应及时冷疗,并前往烧伤整形科进一步处理。
合并其他疾病患者,应同时处理其他疾病。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严格执行电力工作流程,安全生产。
正确保养好电器设备,定期检查器械性能。
普及电弧烧伤的相关知识,远离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