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胆管肿瘤有肝内外、良恶性肿瘤之分,包括胆囊和胆管的肿瘤。其中最常见的是胆囊癌,约占 2/3 左右。由于胆管肿瘤发病机制不明,起病隐匿,早期症状无特异性,不利于早期诊断,预后注较差。
有 70~90% 的胆囊癌病人合并有胆囊炎、胆石症,这可能是因为患者患有胆囊炎、胆石症,长期反复的慢性刺激及胆汁排出受阻,发生胆汁淤积及细菌感染所致。
在胆道肿瘤中,胆囊腺瘤作为癌前病变,癌变风险最高。
喜食油腻可增加患胆囊炎、胆石症的风险。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为胆管癌的重要致病因素。人体内在因素:如家族遗传、免疫力降低、内分泌功能失调和精神抑郁等可为该病的诱因。
症状
胆道肿瘤有哪些症状?
早期常无特异性、典型症状,如以往合并有胆囊炎或结石的患者,常于胆囊切除术后意外发现为胆囊癌。
胆管癌常见症状:迅速进行性加重的阻塞性黄疸(90%~98% 患者出现)、发热、腹痛,表现为上腹部饱胀不适、隐痛、胀痛或绞痛,可向腰背部放射,常伴皮肤瘙痒、恶心、厌食、乏力等。
胆囊癌常见症状:晚期胆囊癌的主要症状是右上腹痛、黄疸、右上腹部有硬块、体重下降,肿瘤穿透浆膜可导致胆囊急性穿孔、急性腹膜炎和胆道出血等。
肝外胆管腺瘤:早期阶段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和食欲不振,后期瘤体增大会出现黄疸。
病因
胆道肿瘤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病因未明,主要和以下因素有关。
胆囊结石与胆囊炎:胆囊结石与胆囊炎往往互为因果,联系紧密,同时存在。与原发性胆囊癌的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胆囊腺瘤:早期的癌前病变。
胆胰管汇合异常:先天的消化系统畸形,汇合于十二指肠壁之外,造成共同通道过长,Oddis 括约肌(胆总管和胰管末端及壶腹部周围各有环形括约肌)调节作用减弱,造成胰液反流。
雌激素:女性胆囊癌发病率高于男性,雌激素有可能是引起该病的原因之一。
其他:伤寒、吸烟、肥胖、工业致癌物、非生殖系统妊娠。
哪些人容易患胆道肿瘤?
胆囊炎、胆结石、胆囊息肉、胆囊腺瘤患者;
不吃早饭,不定时吃饭的人群;
“4F 人群”:“4F”指“fat(肥胖)、female(女性)、forty(40 岁以上)及 family(家族史)”这些因素都是临床医学已知的,和胆道结石密切相关的“风险因子”,有这些因素的人群也就增加了患胆道恶性肿瘤的机会。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有结石性胆囊炎、胆管结石的患者,如果出现腹痛频率增加、腰背部疼痛、黄疸等症状,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就诊科室
肝胆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胆道肿瘤?
医生根据患者的既往病史、症状及体征,进一步明确诊断需完善 B 超、上腹 CT 检查。
B 超:首选检查手段,但容易受气体和脂肪的影响。
腹部 CT:其对胆囊癌的诊断敏感性不如 B 超,但可观察胆囊壁情况,效果优于 B 超。
实验室检查:黄疸发生时,患者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显著升高,肝功能受损害时可出现酶谱异常升高。
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了解肝内、外胆管梗阻部位、程度、范围,必要时置管引流(PTCD)。
磁共振胆道成像(MRCP):其诊断价值优于 PTC 和 ERCP,但对无胆道梗阻的早期胆囊癌检查效果不如超声。
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查:肿瘤标记物 CEA、CA-199、CA-125 可升高或正常,无特异性,但在鉴别诊断及判断预后上有一定价值。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疼痛的具体部位在哪?有无具体诱因?持续多长时间?腰背部有无疼痛?
疼痛是什么性质(绞痛、隐痛、刺痛等)?
有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表现?
有无其他医院诊治?做过什么检查?结论如何?
有无暴饮暴食?
既往有无胆囊结石或者胆管结石病史?有无胰腺炎病史?
家族中有无恶性肿瘤病史?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是怎么患上胆管肿瘤?病情严重吗?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我需要手术吗?
如果手术,术后有哪些并发症?
治疗期间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
治疗原则:对于胆道恶性肿瘤,根治手术是核心。而在临床上,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是晚期,且超过一半的胆道恶性肿瘤在早期就发生了转移,侵袭周围脏器,胆道系统又毗邻周围重要血管,手术难度和风险大,可能需要多脏器联合切除。因此,更强调规范、彻底和精准。通过规范化手术和个体化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患者仍有希望获得长期生存。
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是胆道肿瘤最重要的治疗方法。
根据其病理和分期,胆囊癌可分为单纯胆囊切除术、胆囊癌根治性切除术、胆囊癌扩大根治术、姑息性手术。
胆管癌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其切除手术方法不尽相同。主要有胆管癌切除手术、扩大根治术、减黄手术、胃空肠吻合术及非手术胆道引流。
非手术治疗
放射治疗:放疗主要适用于不能手术、手术切缘阳性、减黄术后或有转移灶患者,行减轻症状姑息放疗。
化疗:胆道肿瘤对化疗敏感性较差。化疗分为姑息化疗、辅助化疗和新辅助化疗。
中医治疗:与西医治疗互为助益,可改善肿瘤患者的不适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及免疫力。
疾病发展和转归
早诊断、及时治疗影响预后。
日常注意
防治胆道系统慢性疾病:积极防治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等慢性炎性疾病,规律进食,重视早餐。
控制体重:少食或忌食油腻肥厚饮食,避免生鱼肉类含寄生虫卵饮食摄入,保持规律进食,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控制吸烟与饮酒:尤其避免烈性酒类摄入。
预防
本病系由胆道疾病引起,因此,积极治疗胆道疾病,可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