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随着 B 超技术的进步和设备更新,越来越多的胆囊良性肿瘤被及时发现,目前对胆囊良性肿瘤的命名尚无统一标准,胆囊良性肿瘤也在文献中被称为乳头状瘤、息肉或胆囊息肉样病变。
胆囊良性肿瘤患者的常见症状为右上腹疼痛或不适,一般症状不重,可耐受。
B 超为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首选方法,具有无创,简便,经济和病变检出率高和易普及等优点。
对于直径小于 10 mm 的病变,又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无论单发或者多发,可暂不手术,定期做 B 超观察随访。当发现病变明显增大时,应考虑手术治疗。胆囊良性肿瘤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外科手术切除胆囊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对于 40 岁以上的人,特别是妇女,应定期进行 B 超检查,发现有胆囊炎注、胆结石或息肉等,更应追踪检查,发现病情有变化应及早进行治疗。
症状
胆囊良性肿瘤发病初期一般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加重患者可出现右上腹疼痛或不适。如果病变位置特殊,影响胆囊排空,可在高脂饮食后出现右上腹的疼痛或绞痛,还可能出现消化不良、恶心注、呕吐等症状。
病因
胆囊良性肿瘤的具体病因目前尚不清楚,胆囊息肉可分为胆固醇注息肉和炎性息肉两种类型。
胆固醇息肉
由于胆囊压力过高或胆固醇代谢异常,导致胆固醇颗粒沉淀于黏膜上皮细胞的基底层,组织细胞过度膨胀诱发;
或是由于黏膜上的巨噬细胞吞食胆固醇结晶后,聚积诱发胆固醇息肉。
炎性息肉
由于炎症刺激造成组织间质的腺性上皮增生,并由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诱发炎性息肉。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患者行 B 超检查见胆囊腔内隆起的回声光团,与胆囊壁相连,不伴有声影,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时应当就医。
就诊科室
肝胆胰外科。
普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动脉粥样硬化?
患者多无明显体征,部分患者可以有右上腹深压痛,如果存在胆囊管梗阻时,可扪及肿大的胆囊。
由于胆囊良性肿瘤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和体征,根据临床表现很难作出正确的诊断,影像学是主要的诊断方法。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什么症状吗?严重程度如何?每次持续多长时间?已经出现了多久?
哪些情况下症状会缓解或加重?
有没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病史?
是否吸烟、是否喜欢大量饮酒?
平时工作压力大吗?作息是否规律?
平时是否有规律的体育运动?饮食方面有什么偏好?
有没有恶性肿瘤家族史?
在服用哪些药?
患者可能询问医生哪些问题?
胆囊疾病危险因素有哪些?能治好吗?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要吃哪些药?医保能报销吗?
目前都有哪些治疗方法?哪种方法最适合我的病情?
我是否需要调整某些生活习惯?
这个病有传染或遗传的可能吗?我的家人需要接受筛查吗?
治疗
对于直径小于 10 mm 的病变,又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无论单发或者多发,可暂不手术,定期做 B 超观察随访。当发现病变有明显增大时,应考虑手术治疗。胆囊良性肿瘤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外科手术切除胆囊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手术治疗
对于直径小于 10 mm 无明显临床症状的病变,可暂不手术,定期随访复查。当发现病变出现明显变化时再行手术治疗,目前针对胆囊良性肿瘤以外科手术切除胆囊为主要手段。
手术指征:
病变直径大于 10 mm。
怀疑为恶性肿瘤,病变侵及肌层。
良性与恶性难以确定。
经短期观察病变增大较快。
病变位于胆囊颈管部影响胆囊排空。
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及合并胆囊结石或急慢性胆囊炎等。
凡具有上述指征之一者,均应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的选择:单纯胆囊切除术适用于各种胆囊良性肿瘤。如果胆囊良性病变发生癌变且已侵及肌层甚至浆膜层,应按胆囊癌处理。在胆囊切除术中,应解剖检查胆囊标本,对可疑病变常规做冷冻切片病理检查,以发现早期病变。
中医治疗
治法:疏肝利胆,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方药:柴胡、茵陈、法夏、山栀子、大黄、半枝莲、墨旱莲、丹皮、葛根、白芍、黄芪、黄芩、郁金、云苓、神曲、茜草、滑石等,应遵医嘱服用。
日常注意
病变早期进行治疗,对出现症状的胆囊良性肿瘤应尽早手术治疗。
预防
维持身心将康,规律饮食,少食辛辣、油腻、生冷食品。
年龄超过 40 岁应定期行 B 超检查,发现病情有变化应及早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