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胆囊息肉样病变
概述
胆囊是身体里帮助消化的一个囊性“口袋”,它将肝脏分泌的胆汁浓缩、储存起来,当进食后,食物刺激胆囊收缩,将胆汁排放到肠道。如果“口袋”的内壁长出赘生物,就是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分为非肿瘤性和肿瘤性两大类,以良性病变居多。其中大部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常见的如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局灶性腺肌增生等;肿瘤性息肉常见的是胆囊腺瘤,仅有少数胆囊息肉可发生癌变。目前已知病因包括代谢异常、慢性炎症、胆囊腺肌增生。
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大多是在体检做超声检查时发现。少数患者可表现出不典型症状,如腹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
患者如无明显症状,可定期随访观察,无需治疗。胆囊息肉患者如存在明显症状、继发急性并发症,或伴有癌变危险因素可手术切除胆囊。
症状
胆囊息肉有哪些症状?
多数胆囊息肉患者无明显症状,其中大部分患者是在常规体检时发现,少部分则可能在手术中意外发现。
另有少数患者可表现出非特异性的临床症状:
右上腹疼痛;
恶心、呕吐;
食欲减退。
胆囊息肉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部分非胆固醇性良性胆囊息肉,如胆囊腺瘤和腺肌增生等有癌变可能。评估胆囊息肉癌变风险的重要指标包括:
息肉直径 >1厘米;
单发病变;
患者年龄 >50岁;
合并胆囊结石;
息肉快速增大。
病因
胆囊息肉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代谢异常:胆囊息肉中最常见的是胆固醇性息肉,其主要病因是胆汁中脂质代谢异常。当胆汁中各组分的平衡被打破后,胆固醇就会附着于胆囊黏膜,引发炎症反应和黏膜组织增生,最终形成胆固醇性息肉。
慢性炎症刺激:炎性息肉在胆囊良性息肉中居第 2 位,在某些病理状态下,各种炎症因子长期刺激胆囊,在慢性炎症损伤和组织修复的过程中形成了胆囊炎性息肉。
胆囊腺肌增生:胆囊壁的上皮和平滑肌出现增生。
胆囊息肉的高危因素有哪些?
年龄:>50岁;
性别:男性;
胆结石;
有烟酒嗜好;
代谢综合征:高脂血症或糖尿病;
不良饮食习惯:不吃早餐、摄入过多糖分、饮食缺乏维生素C、纤维素或全谷物;
慢性肝炎。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若患者出现以下情况,应尽快前往医院就诊:
出现明显的胆囊息肉相关症状,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发生胆囊相关急性并发症,例如急性胆囊炎。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肝胆外科
普通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患者缺少典型的临床表现,因此各项检查是诊断胆囊息肉的重要辅助手段。
实验室检查:评估炎症反应程度、血脂和胆固醇水平、肝胆功能状态等指标。
超声检查:超声对胆囊息肉的检出率可达95%以上,是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首选诊断方法。可明确息肉大小、部位、数量、胆囊状况等。
内镜超声:图像更清晰,有助于判定息肉的良恶性。
增强CT扫描。对息肉和早期胆囊癌进行鉴别诊断。
细针穿刺活检:在超声引导下,采用细针穿刺,获取病变组织做病理检查。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症状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症状是持续性还是偶发性?
症状程度有多严重?
以前是否发生过类似情况?
有什么情况会导致症状加重?
在什么情况下症状会好转?
患者可能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是什么原因造成胆囊息肉?
需要做哪些检查可以确诊?
会不会发展为恶性肿瘤?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进行治疗?
治疗后还会不会复发?
日常生活还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
医生需要依据超声检查结果,结合患者年龄、病变大小、部位和有无伴发胆囊结石等情况,制订治疗方案。
如何治疗胆囊息肉?
胆固醇性息肉的治疗:
80% 以上的胆固醇性息肉(详见“病因”版块)患者无临床症状,且胆囊功能良好,只需定期复诊即可。
仅在出现明显消化道症状或继发急性胆囊炎时,医生可能会选择外科手术治疗。
非胆固醇性良性息肉的治疗:
非胆固醇性良性息肉占胆囊息肉的 1/3,主要包括腺瘤、腺肌瘤、炎性息肉,其中腺瘤和腺肌瘤等均有癌变可能。医生需要根据临床检测结果,评估病变的癌变可能,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
如存在明显影响患者日常工作、生活的症状或单发病变直径 >1 厘米,医生可能会建议手术切除胆囊。
如果非胆固醇性良性息肉短期快速增大,患者应尽快接受胆囊切除术。
息肉型胆囊癌的治疗:
息肉型胆囊癌约占胆囊息肉的 1%~10%,以腺癌多见。
此类情况属于胆囊恶性肿瘤,患者需要尽快接受胆囊癌根治性切除术。
日常注意
平常应注意改善生活方式:
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如肥肉、动物内脏等。
尽量不饮酒。
生活作息规律,不宜过度劳累。
积极锻炼,控制体重。
预防
按时吃早餐:经常不吃早餐,胆汁容易在胆囊内浓缩,从而导致胆囊息肉的发生。
饮食中应当减少脂肪及胆固醇的摄入,不吃或少吃肥肉、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
宜选用植物油、少吃动物油,宜多吃豆制品。
避免过量饮酒及含酒精类的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