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肝内胆管结石是胆管结石的一种类型,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枝胆管内的结石。
该病在亚洲东部、南部国家多见,在我国是常见疾病。
该病主要与胆道感染、胆道寄生虫、胆道瘀滞以及胆管解剖变异等因素有关。
该病患者有时可无症状,仅有轻度腹痛,伴急性胆管炎则表现为腹痛、寒战高热。位于肝管汇合部结石可出现黄疸。如因感染致肝脓肿,则肝区有压痛和叩击痛。
该病在无症状、无局限性胆管扩张时可不作治疗,反复发作胆管炎的肝内胆管结石,主要采用手术治疗。
本病可引起严重并发症,是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症状
如无合并胆管扩张可无症状,仅有肝区不适或轻度腹痛;如发生急性胆管炎则有腹痛、寒战、高热。
结石位于肝管汇合部可出现黄疸。肝段或一侧肝叶结石常因感染致肝脓肿,可出现肝区明显压痛和叩击痛。胆管炎症及破溃可穿破与之伴行的肝血管,造成胆道出血;晚期病例主要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致胃底食管静脉曲张出血。
肝内胆管结石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肝内胆管结石的常见症状包括:
肝区不适或轻度腹痛;
黄疸(皮肤、巩膜黄染);
如并发急性胆管炎可有腹痛、寒战、高热;
如并发肝脓肿可有全身感染症状、肝区压痛和叩击痛;
急性期可出现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症状(疼痛、寒战发热、黄疸);
炎症破溃至血管可出现胆道出血;
门脉高压可致血便或呕血。
肝内胆管结石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肝内胆管结石常合并肝外胆管结石,并发胆管梗阻,诱发局部感染及继发胆管狭窄,使结石难以自行排出,病情迁延不愈。本病可引起严重并发症,是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常见并发症包括:
胆道梗阻和胆道炎性狭窄所致的胆道感染,包括重症肝胆管炎、胆源性肝脓肿及伴随的感染性并发症;
全身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
慢性胆管炎;
胆源性肝脓肿;
肝段或肝叶纤维化;
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肝功能失代偿;
肝胆管癌。
病因
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病原因与胆道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及胆汁滞留有关。此外,胆汁中的黏蛋白、酸性黏多糖、免疫球蛋白等大分子物质,炎性渗出物,脱落的上皮细胞,细菌,寄生虫及胆汁中的金属离子等,均参与结石的形成。
病理改变主要为结石导致的肝内胆管胆汁滞留、急慢性炎症、炎症狭窄和近段扩张。
肝内胆管结石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胆道感染:结石以炎性渗出物和细菌团块为核心形成。
胆道寄生虫:部分患者曾有过胆道蛔虫的病史,致使胆道内遗留蛔虫残体,结石以蛔虫残体为核心产生。
胆道瘀滞:胆道炎性狭窄和胆道畸形易导致胆汁淤积,在胆汁滞留时,胆汁中的成分会沉积下来并易形成结石。
胆管解剖变异:左肝管结石的发病率较右肝管高。主要由于左肝管汇入肝总管所形成的弯曲度较大,导致胆汁的流出不如右肝管顺畅,从而使胆汁处于相对滞留状态,更易于促进结石形成。
哪些人容易患肝内胆管结石?
胆道感染病史者;
有胆道寄生虫感染病史者;
先天或继发胆管畸形者。
就医
肝内胆管结石有时可无症状,无症状的胆管结石患者可不作治疗。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肝区不适或轻度腹痛;
黄疸(皮肤、巩膜黄染)。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腹痛、寒战高热、黄疸等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表现;
胆道出血、血便、呕血;
肝区压痛、叩击痛及全身感染表现。
建议就诊科室
肝胆外科
普外科
消化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肝内胆管结石?
医生主要通过超声检查、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检查,根据肝内胆管内强回声及其后方声影等诊断肝内胆管结石[1]。
常用辅助检查包括:
血常规、肝功能检查出现炎症反应,肝脏酶学升高,有辅助诊断意义。
肿瘤指标如糖链抗原 19-9(CA19-9)可排除胆管癌可能。
超声、CT 平扫加增强、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可确诊。
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能清晰显示肝内外胆管,但为有创性,仅用于诊断困难及准备手术的患者。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无症状?严重程度如何?何时出现?
以前有无胆道感染、寄生虫感染?
有无发烧、黄疸等表现?有无意识不清、低血压等症状?
有无呕血、血便等现象?
做过哪些影像学检查?
平时在服用哪些药?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是如何患上这个病的?严重吗?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吃什么药?
目前有哪些治疗方案?哪种最适合我的病情?
有哪些并发症?
我的生活和饮食习惯需要调整吗?
治疗
无症状、无局限胆管扩张的患者一般可不治疗。反复发作胆管炎,以及出现明显临床症状者主要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原则主要为:取净结石、去除梗阻、通畅引流、防止复发。具体手术方法因病情特点而异。
内镜治疗
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可在内镜下行肝内胆管取石,可一次性彻底清除肝内胆管结石,可保留正常的肝脏组织。
手术治疗
肝切除术:肝内胆管结石往往呈节段性分布,因此肝部分切除是最有效的手术方法[1]。
胆管切开取石:主要通过腹腔镜经胆道镜在直视下取出结石。一般较难取净,需机械取石联合胆道镜碎石及盐水冲洗等。术后 6 周需经胆道镜反复取石配合中药利胆排石,防止复发[2][3]。
胆肠吻合术:是以往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恢复胆汁通畅的常用手术,但只在取净结石后仍不能纠正胆管狭窄,或病灶已切除但胆管需切开整形恢复胆汁流通时采用。
肝移植术:适用于全肝胆管布满结石,无法取净,肝功能损害严重威胁患者生命时。
疾病发展和转归
肝内胆管结石常合并肝外胆管结石,可导致急性和慢性并发症。未经治疗的肝内胆管结石可引起胆管梗阻、胆道及肝脏炎症感染及继发胆管狭窄,使结石难以自行排出,病情反复。
并发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及胆管癌,是良性胆道疾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治疗后,患者常预后较好,不影响生存。
日常注意
平时要规律饮食,忌暴饮暴食。忌油腻、煎炒、油炸食品。定期复查 B 超,了解肝内外胆道的代偿性扩张变化情况。必要时可用中药预防。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坚持低脂肪饮食;忌浓茶、咖啡、酒、动物内脏、肥鸭等。
多饮水、多运动。
劳逸结合,避免久坐。
一日三餐规律饮食,保证早餐摄入。
预防
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生与饮食规律、生活作息和感染等息息相关,预防肝内胆管结石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意,必要时可服用中药利胆药物以促进胆汁排泄通畅。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三餐规律饮食。
复杂胆管结石患者应定期复诊,防止结石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
术后服用利胆排石中药可预防结石复发。
避免高热量、高糖、高胆固醇饮食,控制体重。
积极防治胆囊炎、糖尿病、肾炎和寄生虫感染等诱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