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儿童急性胆囊炎与胆管炎,儿童胆道系统感染,小儿胆道系统感染
概述
小儿急性胆囊炎与胆管炎是各种原因引起胆汁滞留与细菌感染,进而导致胆囊与胆管的炎症。
全球 5%~15%的人存在胆道系统结石,其中有 1%~3%的患者因胆道系统结石而引起急性胆囊炎或急性胆管炎等胆道系统感染。与成人患者相比,儿童胆囊炎与胆管炎的发病率相对要低得多。
本病的病因为胆道梗阻和细菌感染。危险因素包括胆结石、胆道寄生虫、先天性胆道畸形、胆肠吻合术后等。
根据胆囊壁的病变程度和范围,急性胆囊炎分为 3 种类型:急性单纯性胆囊炎,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根据病变程度和严重性,急性胆管炎分为 3 种类型:急性单纯性胆管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重型胆管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按发生部位,可分为肝内胆管炎和肝外胆管炎。
本病最常见的症状为腹痛、发热寒战、恶心、呕吐、厌食,偶有黄疸(皮肤巩膜黄染)。
急性期应禁食,给予抗感染、缓解胆道平滑肌痉挛、止痛、利胆等治疗;对于病情危重,经治疗后病情无明显改善或病情恶化者,应及早手术治疗。治疗的关键是解除胆道梗阻,保持胆汁引流通畅;治疗的难点是容易延误诊断,使病情复杂。
若不及时解除胆道梗阻,病情会进行性加重,可导致胆囊坏疽穿孔、胆汁性腹膜炎、肝内脓肿,严重者出现意识障碍、昏迷、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
及时解除胆道梗阻、保持胆汁引流通畅,对缓解症状、改善预后至关重要。任何抗菌治疗都不能替代解除胆道梗阻的手术治疗措施。
症状
急性胆囊炎主要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多数患儿伴有恶心、呕吐、厌食,部分患儿出现黄疸(皮肤巩膜黄染)。急性胆管炎最常见的表现为腹痛、高热、寒战和黄疸(皮肤巩膜黄染),其他表现还包括腹痛、恶心、呕吐、尿色加深及灰白色大便;婴儿及年幼儿,可仅表现为发热与瘙痒。
小儿急性胆囊炎与胆管炎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腹痛:最常见的症状,一般为右上腹疼痛,可以是一阵一阵的疼痛,也可以是持续性疼痛。
发热、寒战:体温可持续在 38.5℃ 以上,最高可达 41℃。
恶心、呕吐、厌食:患儿常有恶心、反酸、食欲减退、厌油,严重者可出现呕吐,呕吐物常为摄入的食物。
黄疸(皮肤巩膜黄染):黄疸颜色的深浅取决于胆道梗阻的程度和部位;婴儿及年幼儿一般无黄疸。
小儿急性胆囊炎与胆管炎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胆囊坏疽穿孔
胆汁性腹膜炎
肝内脓肿
意识障碍
休克
多器官功能衰竭
病因
小儿急性胆囊炎和与胆管炎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胆道梗阻:先天性胆道系统发育不良、胆道寄生虫、胆结石、胆肠吻合术后、胆道外伤等。
细菌感染:在胆道系统感染的常见致病菌中,革兰阴性菌约占 2/3,前 3 位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革兰阳性菌前 3 位依次为粪肠球菌、屎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部分患儿合并厌氧菌感染。
哪些人容易患小儿急性胆囊炎与胆管炎?
有如下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此病:
经济发展落后的偏远地区:因卫生条件和饮食习惯,易发生肠道蛔虫。
先天性胆道狭窄:先天性胆道系统发育不良、胆总管囊肿及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等。
胆道肿瘤。
有如下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此病:
胆道外伤:交通事故、坠落或利器伤等创伤性胆道损伤;腹部手术、穿刺等造成医源性胆道损伤。
胆结石: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
血源性感染:其他部位化脓性感染(如泌尿系统或呼吸系统感染),细菌入血,侵袭胆道系统。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腹痛;
发热、寒战;
黄疸(皮肤巩膜黄染);
恶心、呕吐、厌食;
浓茶样尿液及灰白色大便。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高热不退
惊厥
腹痛进行性加重且范围扩大
意识障碍
建议就诊科室
儿科
肝胆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小儿急性胆囊炎与胆管炎?
当医生怀疑是小儿急性胆囊炎与胆管炎时,将通常结合病史、主要症状、实验室及影像学等检查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血常规:有助于鉴别细菌感染。
血沉:是检测患者患儿红细胞沉降速度的实验;反映有无细菌感染。
C 反应蛋白:有助于鉴别细菌感染。
肝功能:评估肝功能损伤情况,初步预判病情。
血淀粉酶和脂肪酶:判断是否合并胰腺炎。
血培养:在发热高峰抽血培养,寻找血液中是否存在细菌,并有助于指导抗生素使用。
B 超:可观察胆道系统(胆管、胆囊)是否存在结石、有无胆管扩张及胆囊大小等。
CT 或磁共振:可较为准确地提供胆道梗阻的程度及胆道内有无结石等,还可以发现肝内外的囊样结构。
腹腔穿刺液检查:存在腹腔积液者,可考虑行腹腔穿刺抽取少量腹水检查,明确其性质。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以前是否经常右上腹疼痛?有无皮肤巩膜黄染、小便浓茶色、大便灰白色等情况?
以前胆道是否做过手术?做的什么手术?
是否到外院就诊过?是否治疗过?怎么治疗的?效果如何?
做过哪些检查?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能否治愈?哪种治疗方法最好?
会不会复发?还会有更严重的症状出现吗?
还需要做哪些检查?
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有什么不能做的?
治疗
急性期应禁食,给予抗感染、解痉、止痛、利胆药物等治疗;对于病情危重,经治疗后病情无明显改善或病情恶化者,应及早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抗生素:杀灭或抑制病原体增殖,预防菌血症和脓毒血症;首先经验性使用抗生素,后根据药敏实验选择敏感抗生素,必要时联合使用多种抗生素。代表药物有头孢替安、头孢哌酮、万古霉素等。
解痉药:缓解胆道平滑肌痉挛引起的疼痛。代表药物如阿托品、山莨菪碱。
保肝药:改善肝功能。代表药物有腺苷蛋氨酸和水飞蓟素。
手术治疗
胆囊切除术:切除病变胆囊,避免再次复发。
胆道引流术:解除梗阻,引流通畅,降低胆道压力,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其他治疗方法
禁食。
胃肠减压:医生将胃管自口腔或鼻腔插入,通过胃管将积聚于胃肠道内的气体及液体吸出,一方面可减低腹胀,另一方面可减少胆囊收缩和胰液分泌,避免加重症状。
疾病发展和转归
小儿急性胆囊炎与胆管炎若及时治疗并解除胆道梗阻,大部分患儿可痊愈,预后良好。
若不及时治疗,病情进行性发展,可能导致胆囊坏疽穿孔、胆汁性腹膜炎、肝内脓肿,严重者出现意识障碍、昏迷、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危及患儿生命。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护理注意事项:术后应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挤压或打折弯曲,记录引流液的性状及量;若引流液为血液且每小时超过 50~100 毫升,及时告知医生。
用药注意事项:患儿家长需注意山莨菪碱的不良反应,若出现心率增快、视近物模糊或排尿困难症状,应告知医生。
定期复查:每 1~2 个月到医院复查,复查血常规、肝功能、胆道系统彩超等项目。
饮食:
手术患者:若主诊医生无特殊要求,术后 6 小时开始少量进食稀饭或米汤,若无恶心呕吐等不适,可增加饮食量,并逐步转为正常饮食。
普通患者:少食多餐,不暴饮暴食,少食用蛋黄、鱼籽、动物脑等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可适当多吃富含纤维素的水果如柚子、葡萄、梨等,细嚼慢咽。
运动:
手术患者:术后第 1 天若全身情况及精神状态良好,可考虑活动,首先床旁坐一会,若无头晕心慌等不适,可下床活动,建议在看护的情况下短距离行走,15~20 分钟即可,根据个人情况适当增加活动量。
非手术患者:根据个人身体状况,每周可锻炼 4 次左右,每次 30 分钟左右,可进行如散步、慢跑、游泳等运动。
其他:
注意休息,避免熬夜。
保持大便畅通。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对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方式如下:
遵守交通规则,避免在无保护设施的高处逗留玩耍。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按时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劳累、熬夜等。
胆结石患者,尽早就诊。
存在其他部位的感染性疾病,积极治疗。
对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如下方式也有助于疾病的预防或防止疾病复发:
避免不洁饮食,出现腹痛、大便中蛔虫,尽早就医行驱虫治疗。
定期体检,每年 1 次,早期发现胆道疾病并积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