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是什么?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怎么办?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症状有哪些?

十二指肠息肉是起源于黏膜腺上皮,隆起于十二指肠黏膜面的肿物,约占胃肠道息肉病的第三位,以降部多见,呈单发或多发。病理改变为腺瘤和布氏腺腺瘤,错构瘤性息肉、化生性息肉和炎症性息肉等。该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但缺乏典型的症状、体征。其治疗主要以内镜下或手术切除为主。发生癌变而无转移者,以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最佳。

概述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 pancreatitis,AIP)是由自身免疫介导、以胰腺和胰管结构改变(胰腺弥漫或局灶性肿大和胰管不规则狭窄)为特征,激素治疗有效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胰腺炎[1]。

在全球各地区散在分布,1 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在亚洲地区多见,欧美地区以 2 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相对多见。国外报道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病例数占慢性胰腺炎约 2%~10%,我国报道的比例约 3.6%~9.7%,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男女比例约为 2∶1,多见于老年人[1][2]。

发病机制未明,但证据高度提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发病与及机体免疫相关,基因多态性是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易感因素[1]。

据病理特征本病可分两个亚型:1 型称为淋巴浆细胞硬化性胰腺炎,该型对激素治疗敏感,常合并 IgG4(免疫蛋白 G4)相关系统性疾病。2 型称为特发性导管中心性慢性胰腺炎,该型极少累及胰外器官,不伴 IgG4 相关系统性疾病,并缺乏特异血清学标记物[1][2]。

本病主要表现为梗阻性黄疸、不同程度的腹痛、后背痛、乏力、体重下降等。部分患者有胰腺外器官受累,可引起硬化性胆管炎、硬化性泪腺、炎症性肠病、间质性肺炎、间质性肾炎、慢性甲状腺炎等疾病[1][2][3][4]。

大多数患者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用法尚未统一,维持治疗时间尚无共识,根据疾病活动程度及激素相关不良反应调整[1]。

本病可引起胰腺炎、梗阻性黄疸、硬化性胆管炎、硬化性泪腺等胰腺外器官受累的疾病。

1 型患者容易复发,20%~40% 的患者初次激素治疗停药后可能复发,再次应用激素仍可有效,2 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少有复发。

症状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临床表现多样,且无特异性,主要分为胰腺症状和胰外症状。80% 的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表现为进行性或间歇性梗阻性黄疸,约 35% 的患者伴有轻微的腹部隐痛,部分患者伴有体重下降、乏力、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非特异性症状。少数患者会出现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足的表现,如消化不良、糖尿病等。往往合并胰外器官受累[1][2][3][4]。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常见症状包括:

黄疸。

腹痛。

体重下降。

乏力。

恶心、呕吐。

腹胀、腹泻。

消化不良。

血糖升高。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进展过程,可能出现的危害和结局是:胰腺结石、梗阻性黄疸和胰腺外器官受累,如 IgG4 相关性硬化性胆管炎、IgG4 相关性涎腺炎、溃疡性结肠炎、肾脏病、泪腺炎、血管炎、肝炎和血管炎等疾病[1][2][3][4]。

常见并发症包括:

胰腺结石。

胰腺囊肿。

胰腺萎缩。

梗阻性黄疸。

IgG4 相关性硬化性胆管炎。

IgG4 相关性涎腺炎。

溃疡性结肠炎。

肾脏病。

泪腺炎。

血管炎。

肝炎。

血管炎。

甲状腺炎。

腹膜后纤维化。

病因

目前发病机制未明,但证据高度提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发病与及机体免疫相关,基因多态性是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易感因素[1]。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可能为天然调节性 T 细胞减少引发的 Th1、Th2 的促炎症性反应,使 IgG 和 IgG4 增加并产生自身抗体。

遗传因素:HLA-DRB1*0405、-DQB1*0401 可能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遗传易感性相关,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可能与 KCNA3、PRSS1 基因突变有关。

感染因素:国外学者对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胰腺组织,及胰液中幽门螺旋杆菌的 DNA 保守序列检测发现,幽门螺旋杆菌通过分子模拟参与了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发生、发展。

哪些人容易患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50~70 岁的亚洲男性。

40~50 岁的欧美人群。

就医

当患者出现皮肤黄染、腹痛、消瘦、消化不良、血糖升高等情况时,应该就诊。建议就诊科室为消化内科和肝胆外科。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腹痛。

黄疸。

有糖尿病的表现:多饮、多食、多尿等。

体重减轻。

消化不良。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剧烈腹痛。

不明原因的黄疸。

腹泻。

便血。

建议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肝胆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主要根据影像学、血清学、其他器官受累情况、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及对激素治疗的反应几个方面。影像学表现为胰腺弥漫性或局灶性肿大,主胰管节段性或弥漫性不规则狭窄,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清 IgG4 升高,或自身抗体阳性,组织学检查见淋巴浆细胞浸润和胰腺组织纤维化,胰腺外器官受累,皮质激素治疗有效[1][2]。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血清学:血清 IgG4 升高已成为诊断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最有价值的血清学指标,敏感度 67%~94%,特异度 89%~100%,但血清 IgG4 不能单独用于诊断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其水平正常并不能排除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临床上可用于监测病情。仅发现血清学指标升高而无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证据时,称血清学复发。

影像学: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影像学特点为:胰腺呈弥漫性或局灶性肿大,典型者为腊肠样改变,部分不典型者可出现局部肿块,需与胰腺癌鉴别,通常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无胰腺钙化、结石和假性囊肿等。主胰管弥漫性变细或节段性、局灶性狭窄,病变累及胆总管下段时可造成局部呈陡然向心性狭窄,狭窄区往往较细长,少见胰管扩张。 CT 检查可见胰腺实质延迟强化。由于胰周积液、炎性反应或脂肪组织纤维化而出现胰周低密度包膜样边缘。MRI 检查示胰腺 T1WI 信号减低,T2WI 信号增强[1]。

组织病理学: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大体特征表现胰腺肿胀增大,疾病后期胰腺实质广泛纤维化,根据病变范围可分为弥漫性增大和局灶性肿块两种。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无腹痛?

有无皮肤黏膜黄染?

有无乏力?

有无消瘦?

有无血糖异常?

有无怕冷畏寒?

有无肿瘤家族史?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哪些原因引起的该疾病?

需要做哪些检查?

有没有治疗方法?

会不会复发?

治疗

尽管有约 30% 的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可自发缓解,仍推荐有症状的患者接受激素诱导治疗。大多数患者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用法尚未统一,维持治疗时间尚无共识[1][2]。

药物治疗

2013 日本专家共识,推荐初始治疗剂量为 0.6 mg/(kg·d),维持 2~4 周,随后每 1~ 2 周减量 5 mg;根据临床表现、血清 IgG4 水平、肝酶水平及复查影像学评估疗效,决定下一步诊疗计划。Mayo Clinic 推荐使用泼尼松每天 40 mg,初始剂量维持 4 周,若治疗后有显著的临床和影像学改善,每周减量 5 mg,疗程共 11 周。 而维持治疗方面,日本推荐诱导缓解后使用每天 2.5~5 mg 的低剂量激素维持,疗程须满 3 年。而美国的梅奥标准认为长期使用激素的风险超过了收益,并不推荐小剂量激素维持[3]。

免疫抑制剂和利妥昔单抗:硫唑嘌呤、6-硫基嘌呤或吗替麦考酚酯等免疫调节剂,可用于激素治疗无效的患者。

熊去氧胆酸:有研究显示可改善合并的糖尿病、肝功能损害,胰腺体积减小。

手术治疗

不建议手术治疗,但临床难以排除恶性肿瘤时可考虑手术。

内镜介入治疗:年老体弱者,若对糖皮质激素应用有顾虑,或激素治疗风险较大,则可对梗阻性黄疸行内镜介入治疗。

疾病发展和转归

1 型患者容易复发,20%~40% 的患者初次激素治疗停药后可能复发,再次应用激素仍可有效,2 型患者少有复发。

日常注意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患者日常注意应该出现黄疸、腹痛时及时到医院就诊,早期明确诊断及进一步治疗,接受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应遵医嘱服药。定期消化科门诊复诊。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急性发病期间暂禁食、水。

恢复期清淡饮食,忌油腻。

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应注意伤口及引流管的护理。

预防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病因目前不太清楚,因此针对病因方面没有有效的预防措施,很多该类患者的误诊和漏诊率高,因此应该到正规医院的消化科积极诊治。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有反复慢性胰腺炎的患者应警惕。

避免感染幽门螺杆菌等。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紫蔻丸的功效与作用-紫蔻丸说明书

2023-8-3 0:11:30

药品

清肺抑火片的功效与作用-清肺抑火片说明书

2023-8-3 4:3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