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 pancreatitis,AIP)是由自身免疫介导、以胰腺和胰管结构改变(胰腺弥漫或局灶性肿大和胰管不规则狭窄)为特征,激素治疗有效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胰腺炎[1]。
在全球各地区散在分布,1 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在亚洲地区多见,欧美地区以 2 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相对多见。国外报道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病例数占慢性胰腺炎约 2%~10%,我国报道的比例约 3.6%~9.7%,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男女比例约为 2∶1,多见于老年人[1][2]。
发病机制未明,但证据高度提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发病与及机体免疫相关,基因多态性是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易感因素[1]。
据病理特征本病可分两个亚型:1 型称为淋巴浆细胞硬化性胰腺炎,该型对激素治疗敏感,常合并 IgG4(免疫蛋白 G4)相关系统性疾病。2 型称为特发性导管中心性慢性胰腺炎,该型极少累及胰外器官,不伴 IgG4 相关系统性疾病,并缺乏特异血清学标记物[1][2]。
本病主要表现为梗阻性黄疸、不同程度的腹痛、后背痛、乏力、体重下降等。部分患者有胰腺外器官受累,可引起硬化性胆管炎、硬化性泪腺、炎症性肠病、间质性肺炎、间质性肾炎、慢性甲状腺炎等疾病[1][2][3][4]。
大多数患者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用法尚未统一,维持治疗时间尚无共识,根据疾病活动程度及激素相关不良反应调整[1]。
本病可引起胰腺炎、梗阻性黄疸、硬化性胆管炎、硬化性泪腺等胰腺外器官受累的疾病。
1 型患者容易复发,20%~40% 的患者初次激素治疗停药后可能复发,再次应用激素仍可有效,2 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少有复发。
症状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临床表现多样,且无特异性,主要分为胰腺症状和胰外症状。80% 的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表现为进行性或间歇性梗阻性黄疸,约 35% 的患者伴有轻微的腹部隐痛,部分患者伴有体重下降、乏力、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非特异性症状。少数患者会出现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足的表现,如消化不良、糖尿病等。往往合并胰外器官受累[1][2][3][4]。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常见症状包括:
黄疸。
腹痛。
体重下降。
乏力。
恶心、呕吐。
腹胀、腹泻。
消化不良。
血糖升高。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进展过程,可能出现的危害和结局是:胰腺结石、梗阻性黄疸和胰腺外器官受累,如 IgG4 相关性硬化性胆管炎、IgG4 相关性涎腺炎、溃疡性结肠炎、肾脏病、泪腺炎、血管炎、肝炎和血管炎等疾病[1][2][3][4]。
常见并发症包括:
胰腺结石。
胰腺囊肿。
胰腺萎缩。
梗阻性黄疸。
IgG4 相关性硬化性胆管炎。
IgG4 相关性涎腺炎。
溃疡性结肠炎。
肾脏病。
泪腺炎。
血管炎。
肝炎。
血管炎。
甲状腺炎。
腹膜后纤维化。
病因
目前发病机制未明,但证据高度提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发病与及机体免疫相关,基因多态性是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易感因素[1]。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可能为天然调节性 T 细胞减少引发的 Th1、Th2 的促炎症性反应,使 IgG 和 IgG4 增加并产生自身抗体。
遗传因素:HLA-DRB1*0405、-DQB1*0401 可能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遗传易感性相关,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可能与 KCNA3、PRSS1 基因突变有关。
感染因素:国外学者对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胰腺组织,及胰液中幽门螺旋杆菌的 DNA 保守序列检测发现,幽门螺旋杆菌通过分子模拟参与了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发生、发展。
哪些人容易患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50~70 岁的亚洲男性。
40~50 岁的欧美人群。
就医
当患者出现皮肤黄染、腹痛、消瘦、消化不良、血糖升高等情况时,应该就诊。建议就诊科室为消化内科和肝胆外科。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腹痛。
黄疸。
有糖尿病的表现:多饮、多食、多尿等。
体重减轻。
消化不良。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剧烈腹痛。
不明原因的黄疸。
腹泻。
便血。
建议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肝胆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主要根据影像学、血清学、其他器官受累情况、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及对激素治疗的反应几个方面。影像学表现为胰腺弥漫性或局灶性肿大,主胰管节段性或弥漫性不规则狭窄,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清 IgG4 升高,或自身抗体阳性,组织学检查见淋巴浆细胞浸润和胰腺组织纤维化,胰腺外器官受累,皮质激素治疗有效[1][2]。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血清学:血清 IgG4 升高已成为诊断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最有价值的血清学指标,敏感度 67%~94%,特异度 89%~100%,但血清 IgG4 不能单独用于诊断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其水平正常并不能排除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临床上可用于监测病情。仅发现血清学指标升高而无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证据时,称血清学复发。
影像学: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影像学特点为:胰腺呈弥漫性或局灶性肿大,典型者为腊肠样改变,部分不典型者可出现局部肿块,需与胰腺癌鉴别,通常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无胰腺钙化、结石和假性囊肿等。主胰管弥漫性变细或节段性、局灶性狭窄,病变累及胆总管下段时可造成局部呈陡然向心性狭窄,狭窄区往往较细长,少见胰管扩张。 CT 检查可见胰腺实质延迟强化。由于胰周积液、炎性反应或脂肪组织纤维化而出现胰周低密度包膜样边缘。MRI 检查示胰腺 T1WI 信号减低,T2WI 信号增强[1]。
组织病理学: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大体特征表现胰腺肿胀增大,疾病后期胰腺实质广泛纤维化,根据病变范围可分为弥漫性增大和局灶性肿块两种。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无腹痛?
有无皮肤黏膜黄染?
有无乏力?
有无消瘦?
有无血糖异常?
有无怕冷畏寒?
有无肿瘤家族史?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哪些原因引起的该疾病?
需要做哪些检查?
有没有治疗方法?
会不会复发?
治疗
尽管有约 30% 的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可自发缓解,仍推荐有症状的患者接受激素诱导治疗。大多数患者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用法尚未统一,维持治疗时间尚无共识[1][2]。
药物治疗
2013 日本专家共识,推荐初始治疗剂量为 0.6 mg/(kg·d),维持 2~4 周,随后每 1~ 2 周减量 5 mg;根据临床表现、血清 IgG4 水平、肝酶水平及复查影像学评估疗效,决定下一步诊疗计划。Mayo Clinic 推荐使用泼尼松每天 40 mg,初始剂量维持 4 周,若治疗后有显著的临床和影像学改善,每周减量 5 mg,疗程共 11 周。 而维持治疗方面,日本推荐诱导缓解后使用每天 2.5~5 mg 的低剂量激素维持,疗程须满 3 年。而美国的梅奥标准认为长期使用激素的风险超过了收益,并不推荐小剂量激素维持[3]。
免疫抑制剂和利妥昔单抗:硫唑嘌呤、6-硫基嘌呤或吗替麦考酚酯等免疫调节剂,可用于激素治疗无效的患者。
熊去氧胆酸:有研究显示可改善合并的糖尿病、肝功能损害,胰腺体积减小。
手术治疗
不建议手术治疗,但临床难以排除恶性肿瘤时可考虑手术。
内镜介入治疗:年老体弱者,若对糖皮质激素应用有顾虑,或激素治疗风险较大,则可对梗阻性黄疸行内镜介入治疗。
疾病发展和转归
1 型患者容易复发,20%~40% 的患者初次激素治疗停药后可能复发,再次应用激素仍可有效,2 型患者少有复发。
日常注意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患者日常注意应该出现黄疸、腹痛时及时到医院就诊,早期明确诊断及进一步治疗,接受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应遵医嘱服药。定期消化科门诊复诊。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急性发病期间暂禁食、水。
恢复期清淡饮食,忌油腻。
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应注意伤口及引流管的护理。
预防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病因目前不太清楚,因此针对病因方面没有有效的预防措施,很多该类患者的误诊和漏诊率高,因此应该到正规医院的消化科积极诊治。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有反复慢性胰腺炎的患者应警惕。
避免感染幽门螺杆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