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腰椎弓峡部裂
概述
腰椎弓峡部不连是指腰椎一侧或两侧椎弓上下关节突之间的峡部骨质缺损,失去连续性。又称腰椎弓峡部裂。
流行病学统计,在成人发病率为 6%~11.5%。男女之比为 2∶1。腰疼痛患者中,峡部不连的发生率为 8%,患者多为青少年,女性患者发病率较男性多。其中约 10% 左右的患者伴持续性较为严重的疼痛症状,需进行手术治疗。
腰椎弓峡部不连是由多种因素引起。其发病机制可能为腰椎峡部应力性损伤、骨折或先天性骨质发育细长。
腰椎弓峡部裂分型:
峡部疲劳骨折,6 岁前此类型少见。发病率与种族有关。
峡部狭长薄弱,但完整。主要因反复外力发生细微骨折,在愈合时使峡部延长所致。
小关节之间峡部的急性骨折,多由严重创伤引起,可伴随椎体滑脱。
腰椎弓峡部不连的患者 80% 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有症状者主要为下腰痛,劳累后及腰部过伸运动时疼痛,休息后疼痛缓解。疼痛可向臀部和大腿后侧放射。很少放射至小腿。
一般情况下,大多数患者可通过非手术治疗得以缓解。少数患者需手术治疗。
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严重时主要表现为疼痛、腰椎不稳,伴随腰椎神经根症状。
日常生活中,减少持续性弯腰搬抬重物,避免外力损伤。大多数腰椎弓峡部不连可保守治疗。如出现腰椎滑脱、腰椎不稳、神经根症状等需及时就医。
症状
腰椎弓峡部不连患者开始时常无症状,多数在无意中经 X 线检查时被发现。一般患者在 20~30 岁时症状缓慢出现。开始时有下腰疼痛或同时有腰腿痛,多为间歇性钝痛,有时为持续性,在正中或偏一侧,疼痛较深。
腰椎弓峡部不连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常见症状包括:
下腰部呈间歇性或持续性钝痛。
活动剧烈、弯腰、劳作时疼痛可加重。
伴随腰椎滑脱时可出现腰椎不稳,弯腰、转身活动受限。
出现神经根症状时疼痛可向臀部及大腿放射。
腰椎弓峡部不连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腰椎滑脱。
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椎管狭窄。
病因
腰椎弓峡部不连是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先天性因素、家庭性或遗传性、疲劳性骨折等因素。
腰椎弓峡部不连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先天性:新生儿未发现有腰椎弓峡部不连存在,而儿童会跑之后常有发生。身体直立及 2 足姿势是发生腰椎弓峡部不连的因素。
家庭性或遗传性:先天性腰椎弓峡部化骨中心未能愈合,有明显的家庭性,可能系儿童时期细弱峡部折断而成峡部缺陷。同家族发病多,父母、子女均有此病者,常伴有下腰畸形,如骶裂、L5 椎体菱形畸形,神经根硬膜囊异常等。
疲劳性:儿童及青少年爱体育活动者易疲劳。特别是腰椎反复过伸者易发生。如举重、游泳等。在青年运动员发生率为 11%。跳舞者有背痛者发生率 15%~20%,摔跤运动员达 30%,游泳运动员高达 43%,这些运动中腰椎反复前延、后伸,增加腰椎弓峡部应力而发生疲劳骨折。
卧床患者:常年卧床患者骨质呈现废用性骨折疏松,长期平卧椎体高度增加 8.4%,腰椎弓峡部应力增加,在护理患者时(如翻身,搬抬等护理时),出现腰椎弓峡部骨折不连的概率增高。
哪些人容易患腰椎弓峡部不连?
会跑后的儿童。
弯腰重体力劳动者。
体操、舞蹈、游泳、举重、武术等运动员。
就医
有相当一部分峡部裂 Ⅰ 度脊椎滑脱患者并无症状,不需要治疗。一旦出现腰部疼痛,腰部活动受限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患者有下腰痛。在正中或偏一侧。
劳动后疼痛,休息缓解好转。
疼痛向臀部及大腿后方放散,单侧或双侧。
如压迫神经根或伴随腰间盘突出,下肢放射痛沿坐骨神经走行时。
建议就诊科室
脊柱科
疼痛科
运动医学科
中医康复理疗科
医生如何诊断腰椎弓峡部不连?
腰椎弓峡部不连的确诊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包括腰椎正侧位、双斜位 X 线片,腰椎 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及腰椎 MRI(磁共振成像)等,腰椎 MRI 主要用于评估病变节段腰椎间盘情况。
具体相关检查如下:
X 线检查:摄腰骶段正侧及两斜位片。正侧及两斜位片上可清楚显示腰椎弓峡部缺陷。如有腰椎滑脱,X 线片能够对患者滑脱位置情况、滑脱情况予以清晰呈现。相较于 CT 检查方式,X 线在腰椎检查方面优势更加突出,能够对患者腰椎位置实施全面性观察,临床诊断检出率相对较高。
早期腰椎弓峡部裂患者腰椎 CT 表现为极细的骨折线,中期腰椎弓峡部裂患者腰椎 CT 表现为明显的骨折缝隙,晚期腰椎弓峡部裂患者在腰椎 CT 的骨折线较宽且符合假关节的 CT 征象。
MRI 检查可明确神经根压迫症状。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现在有什么症状?
什么时候出现的症状?
有没有什么诱因?
有加重的趋势吗?
哪些情况下会缓解或加重?
就诊过没有?做过什么治疗吗?治疗后是否缓解或加重?
什么职业?
是否有家族史?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这是什么病?
这病严重吗?影响身体吗?
为什么会得这种病?容易治疗吗?
会复发吗?
有并发症或后遗症吗?
需要做什么检查?要吃哪些药?医保能报销吗?
如何治疗?不同治疗方法的利弊?哪种方法最适合我的病情?
如何预防复发?是否需要调整某些生活习惯?
需要治疗多长时间?
治疗期间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
并不是每一个腰椎弓峡部裂和脊椎滑脱患者都需要治疗。有相当一部分峡部裂 Ⅰ 度脊椎滑脱患者并无症状,不需要治疗。虽然征象可于 X 线片出现。但很多人并无症状。有腰痛者多为运动员,可行非手术治疗。包括限制活动,局部治疗等,有的可用腰围或支具、背心治疗。
成人峡部不连的治疗。对峡部裂引起的下腰痛,其压痛点在棘间韧带峡部或椎旁肌者,可行痛点普鲁卡因封闭或腰部物理治疗。对新发峡部骨折及儿童患者,可用石膏背心和支具固定治疗,固定 12 周。
腰痛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非手术治疗无效的青年及中年患者,均可行手术治疗。但有椎间盘突出者需同时摘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
药物治疗
成人峡部不连的治疗。对于峡部裂引起的下腰痛,其压痛点在棘间韧带峡部或椎旁肌者,可行痛点普鲁卡因封闭或腰部物理治疗。
非甾体类止疼药或外用膏药。
手术治疗
腰椎峡部裂患者手术适应证主要包括:
患者腰痛症状经 6 个月正规保守治疗后无缓解甚至加重。
腰椎 X 线片提示病变节段不伴有腰椎滑脱或伴有 Ⅰ 度以内的腰椎滑脱,以及不伴有明显的腰椎不稳性疾病(椎间隙高度不低于正常椎间隙高度的 2/3)。
腰椎 MRI 提示病变节段不伴有椎间盘退变、椎间盘突出等。
病变节段峡部封闭试验阳性。
手术方式:
Scott 横突棘突间钢丝环扎固定法。
Buck 峡部螺丝钉固定并植骨术。
椎弓根钉-椎板钩固定法。
椎弓根钉- U 棒固定法 。
在腰椎弓峡部裂患者中,腰椎融合手术多应用于腰椎峡部裂合并 Ⅱ 度及 Ⅱ 度以上腰椎滑脱,或伴有腰椎间盘退变及严重腰椎不稳等疾病,腰椎融合手术的要点在于根据患者继发性椎管狭窄、神经卡压等情况行彻底的减压,松解神经,缓解神经症状。
其他治疗方法
腰椎弓峡部裂的保守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休息与限制剧烈活动,佩戴 3~6 个月的腰骶椎支具,加强腰背部肌肉力量锻炼,以及热敷、经皮电神经刺激等物理治疗等。
腰椎的过伸及旋转运动在腰椎弓峡部裂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在腰椎峡部裂的保守治疗中,使用腰骶椎支具的首要目的在于限制腰椎的过伸及旋转运动。曾经,在使用软支具还是硬支具的选择上存在争议,据 Alvarez Díaz 研究显示,使用硬支具的患者比使用软支具的患者具有更高的骨性愈合率,因此,在腰椎峡部裂的保守治疗中多建议使用硬支具。
疾病发展和转归
Sakai 等的研究显示大部分的腰椎弓峡部缺损发生于 6 岁以前,6 岁之前学龄前儿童的腰椎弓峡部裂发病率为 4.4% ,占整个人群发病率的 2/3;其余 1/3 的腰椎弓峡部裂发生于成年之前。腰椎弓峡部裂发病率占总人群的 6% 。峡部裂患者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偶尔向臀部及大腿后侧放射,但很少过膝涉及小腿。
目前,公认的一种说法为腰椎弓峡部裂是腰椎反复的屈伸及旋转运动,作用于存在先天发育缺陷、薄弱的腰椎峡部而引起的一种疲劳性骨折。并不是所有腰椎弓峡部裂患者都有临床症状,恰恰相反,大部分的腰椎峡部裂患者都是没有临床症状的,多在拍摄腰椎 X 线片时被偶然发现。
腰椎弓峡部裂的保守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休息与限制剧烈活动,佩戴 3~6 个月的腰骶椎支具,加强腰背部肌肉力量锻炼,以及热敷、经皮电神经刺激等物理治疗。尽管大部分的腰椎弓峡部裂患者是可以通过正规的内科保守治疗治愈的,不过对于经过 6 个月以上严格的内科保守治疗后,腰痛症状仍然存在或加重,保守治疗效果差,腰椎 CT 上显示为晚期腰椎弓峡部裂的患者,以及伴有中重度腰椎滑脱及下肢神经症状的患者,则建议行手术治疗。
日常注意
患者要认识到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了解有关的手术知识,以消除恐惧心理和不必要的顾虑,术后积极主动的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患者术后功能锻炼可能会引起疼痛,家属和其本人要有思想准备。在患者进行活动时,家人要鼓励而不要简单生硬地指责患者怕痛不坚强。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急性加重期常用的基本保健方法
绝对卧床休息:选择硬板床或硬床垫,绝对卧床是治疗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方法。
佩戴合适的腰围:腰围可以保护腰部的肌肉和腰椎的正常位置,有利于减少小关节损伤和促进无菌性炎症的吸收。
消炎止痛药:可使用常用的芬必得、扶他林等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短时间内应用此类药物,对身体没有损害,患者可以在医师的指导下放心使用。
物理治疗:理疗、牵引、封闭、按摩推拿、针灸、中药。中医推拿是中医治疗腰痛的主要方法,也是腰痛较为有效的治疗措施之一。
慢性缓解期常用的基本保健方法
保持正确的坐、立、卧姿势与体位,避免过度弯腰久坐,减轻腰部受力;劳逸结合,注意休息。一个姿势工作学习一段时间后,应适当使腰部紧张的肌肉得以放松片刻。
防止腰部受到潮湿及寒冷等不良因素的刺激,尤其是在寒冷潮湿的季节或环境工作或运动。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尤其加强腰部肌肉锻炼,可采用“小燕飞”等锻炼方式。运动锻炼是防止腰痛复发的重要措施。
手术治疗后的注意事项
术后家属在医生指导下移动患者的身体并及时擦洗,每日翻身三到四次,翻身时注意慢而缓,保持小幅移动。
术后患者首先进行小幅度的腿部活动,随着患者的身体日渐康复逐步加大活动幅度,避免出现萎缩。腰部活动时要注意慢而缓,不可急躁,不可大幅活动,以免造成二次损伤。
严格控制饮食,少食或不食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
预防
防止腰部外伤,携带重物应避免使物体远离躯干,以减少重物对腰椎的应力,避免弯腰取物,以屈膝下蹲动作代之,对于那些很少进行体力劳动的人尤其应当注意。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增加腰背肌肉锻炼,增加肌肉强度。
学习走路、跑动作的幼儿注意纠正走路姿势。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腰部外伤及时就诊,避免病情发展。
感谢中日友好医院骨科 龚龙医生 参与本文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