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颈椎间盘突出
概述
颈椎间盘疝是椎间盘退变的一种病理过程,退变一开始就预示该节段稳定程度的减弱。退变不一定导致椎间盘突出,而颈椎间盘疝也并不代表临床发病,仅预示为临床上出现脊髓或神经根受压的病理基础。
颈椎间盘疝在中老年人及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群中多见,近年来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
颈椎间盘疝的发病是在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的基础上,受到一定的外力作用后,使纤维环和后纵韧带破裂,髓核突出而引起颈髓或神经根受压。
该病分为三种类型:侧方型、中央型、旁中央型。
其临床表现主要有赖于压迫的组织而定,可能会出现手部剧烈疼痛、麻木或无力,跨步无力、步态不稳,经常软腿,颈部不适、疼痛等症状。
颈椎间盘疝的治疗方法主要依靠临床表现选择,而不是影像学征象。仅有局部症状,或轻度神经根性症状,通常选择非手术治疗。对确定有脊髓或脊髓神经根压迫症状,原则上采用手术治疗。
某些条件下,椎间盘变性并出现相邻节段骨赘形成,但不导致临床发病,一旦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变性的髓核脱出引起脊髓或脊髓神经根受压就会引起发病。作为致压物是单纯的椎间盘组织,导致颈椎间盘突出症。
中老年人椎间盘退变加速,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群长期负重,颈部肌及韧带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外伤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及恢复,都使颈椎间盘疝的几率大大增加。
症状
该病初期可能因轻微劳损,甚至睡醒时伸懒腰而发病。以后的复发,可以是急性的,也可以是慢性的。
颈椎间盘疝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单侧上肢及手部剧烈疼痛或麻木,或无力麻木。
跨步无力、步态不稳,腿部经常发软。
颈部不适、疼痛伴肩部酸痛疲劳。
双手麻木无力和步态不稳,容易跌倒。
病因
颈椎间盘疝的发病是在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的基础上,受到一定的外力作用后使纤维环和后纵韧带破裂,髓核突出而引起颈髓或神经根受压。
颈椎间盘疝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急性颈椎间盘疝是由颈部创伤所致。致伤原因主要是加速暴力使头部快速运动导致颈部扭伤,多见于交通事故或体育运动,颈部过伸-加速损伤所致的椎间盘损伤最为严重。一般认为急性颈椎间盘疝是在椎间盘发生一定程度退行性变的基础上,受到一定外力作用发生的,但亦可见于原无明显退变的椎间盘。
椎间盘退变:椎间盘是人体各组织中,最早和最易随年龄发生退行性改变的组织,髓核丧失一部分水分及其原有弹性。退变的颈椎间盘受轻微外伤即可引起椎间盘疝。颈椎过伸性损伤可使近侧椎体向后移位,屈曲性损伤可使双侧小关节半脱位,结果椎间盘后方张力增加,导致纤维环和后纵韧带破裂,髓核突出。
哪些人容易患颈椎间盘疝?
发生交通事故。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
老年人退行性变。
大多数从事伏案工作的白领人群。
有车一族:脊柱被反复拉伸,都会加速腰椎间盘的退化、变形,增加 20~45 岁这个年龄段腰椎间盘病变的发病率。
就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及交通产业迅猛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等因素共同作用,颈椎疾病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并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因此颈椎间盘病变不容小觑,一旦发现相关症状如上肢、手部麻木、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颈椎间盘退变进一步发展,影响生活和工作。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单侧上肢及手部剧烈疼痛或麻木,或无力麻木。
跨步无力、步态不稳,腿部经常发软。
颈部不适、疼痛伴肩部酸痛疲劳。
双手麻木无力和步态不稳,容易跌倒。
建议就诊科室
脊柱科
运动医学科
骨伤科
医生如何诊断颈椎间盘疝?
医生诊断颈椎间盘疝,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征象,颈椎 X 线片可见颈椎生理曲度减小或梯形变,病变椎间隙变窄,呈退行性改变。年轻患者,其椎间隙可无明显改变。颈椎 CT 及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颈椎间盘疝的诊断与定位是很有价值的,其中 MRI 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 CT。
具体介绍相关辅助检查:
颈椎 X 线片:可见颈椎生理曲度减小或梯形变,病变椎间隙变窄,呈退行性改变。
CT 检查:可准确地显示椎间盘疝的位置、大小及形态,并能准确地判定硬膜囊,神经根受压情况及椎管有效矢状径,为手术和临床非手术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另外,对 X 线片显示有椎间盘疝间接征象或两个以上常见征象,以及对临床症状、体征典型而平片无异常表现者均应行 CT 检查,以便确诊。但 CT 检查不能反映脊髓信号的改变。
MRI 检查:在矢状位或轴位 MRI 像上椎间盘疝可得到显示。颈脊髓受压程度按 Nagata 方法分为 4 个等级:
0 级:脊髓未受压;
1 级:脊髓轻度受压;
2 级:脊髓受压程度小于 1/3;
3 级:脊髓受压程度大于 1/3。
慢性颈椎间盘疝除了上述 MRI 表现外,相邻椎体边缘常有骨质退行性变的表现,常合并一个或多个椎间盘膨出。
颈椎间盘膨出:变性的椎间盘向后膨出,T2W 像椎间盘信号减低呈现凸面向后的弧形改变,硬膜囊前缘有轻度压迹。此外,还可以出现以下 3 种改变:
硬膜外脂肪影变形、移位或消失;
椎间隙狭窄,软骨板呈混杂信号;
脊髓受压严重者出现异常信号,T2W 像呈高信号。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没有症状?严重程度如何?每次持续多长时间?已经出现了多久?
哪些情况下症状会缓解或加重?
有没有外伤史?
平时工作压力大吗?工作性质?
平时是否有规律的体育运动?
在服用哪些药?
做过哪些治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什么原因导致颈椎间盘疝?
需要做哪些检查可以确诊?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治疗?
需要治疗多长时间?
能治愈吗?会复发吗?
有并发症和后遗症吗?
治疗期间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
颈椎间盘疝症的治疗方法选择,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而不是影像学征象。仅有局部症状,或轻度神经根性症状,通常选择非手术治疗。对确定有脊髓或脊髓神经根压迫症状,原则上采用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可适当应用活血化瘀中药和镇静止痛药物,对缓解病情有一定作用。
手术治疗
颈前路减压术:适用于中央型和旁中央型椎间盘疝症患者。
颈后路髓核摘除术:由于两者解剖结构不同,其具体技术也有许多差别。
颈椎间盘显微切除术:有后侧和前侧两种入路,在治疗颈椎间盘疝中,其入路选择仍有较大争议。后外侧入路治疗单根神经根受损的外侧型髓核脱出,取得良好疗效,术中小关节突切除的范围依神经根和突出椎间盘的关系而定。
其他治疗方法
颈椎牵引:可采取坐位或卧位,牵引时使颈椎呈微屈曲位;牵引重量坐位宜 6~7.5 千克,卧位宜 1.5~2.5 千克;持续牵引比间断牵引效果好;牵引一般以 2 周为一疗程。牵引适用于侧方型颈椎间盘疝症。对中央型颈椎间盘疝症,牵引有可能加重病情,应慎重。
围领制动:限制颈部过度活动,牵引后症状缓解者,应用围领保护利于病情恢复。
理疗:蜡疗和氢离子透入法疗效较好,对轻型患者可选择应用。
疾病发展和转归
手术目的是解除压迫,稳定病变节段。对于临床明显不稳颈椎间盘疝症,椎间盘切除后宜同时施行颈椎椎间融合术,最终效果是满意的。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消除致病因素,纠正不正确的工作习惯及体位等。
卧床休息,避免弯腰劳作。
颈背肌锻炼,增加肌肉强度。
给予颈部热敷、理疗,按摩等康复治疗。
颈脱护具等外固定,保护颈部稳定性。
最后介绍颈部康复治疗方法:
滚法按摩:患者卧位,暴露颈项及背部,四肢手伸,整体放松,用啤酒瓶、滚动按摩器、擀面杖等器械在项背部、腰背部的痛点处,进行反复滚动,可持续3~4分钟。
分筋弹法:仔细寻找触摸压痛点、筋结和筋束,用拇指在患处与肌纤维垂直的方向上,来回分筋弹拨,反复3~5次;或用大拇指和食、中两指的指端部分,对称地拿住疼痛处的筋肉进行拿程,或提起后迅速放手,可反复弹筋3~4次。
推理舒筋:从头部开始,沿斜方肌、背肌、骶肌的纤维方向,分别向外侧沟及背部推理舒筋,手法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反复10余次。
拍打即击法:用双手掌或双手拳,在项脊及两肩脚部进行拍打,反复十余次,动作要轻柔,使患者感到轻松舒适。
热敷理疗:条件允许,每周可进行1~2次桑拿或汗蒸;也可自行在家中热浴、热毛巾热敷患处,烤灯、红外线照射患处等。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增加颈背肌肉锻炼,增加肌肉强度。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颈部外伤及时就诊,避免病情发展。
最后介绍颈肩肌肉锻炼方法如下:
身体仰卧位,平躺在床上,头颈部伸出床边,背部不离床面。颈部放松尽量下垂。全身放松,然后用颈部力量使头部抬起向上,至下颏紧贴前胸,保持3秒钟,速度放慢,再慢慢后倒至颈部肌肉完全放松,注意调整气息。重复10次,5~10组。每日逐渐增加停顿时间及动作次数。
头部对抗法:双手交叉放在头枕部,双手向前使劲,头枕部向后使劲,相互对抗,头颈不动。锻炼时,颈项部的肌肉持续紧张3~5秒,放松休息3~5秒为1个周期。然后依旧是双手交叉放置前额部,头部向前用力,双手对抗向后,保持颈部及头部不动,颈项部的肌肉持续紧张3~5秒,放松休息3~5秒为1个周期。每天锻炼100~200次,分5~10组完成。
仰卧抬肩法:平卧床上,去枕,头枕部用力向后顶床,抬起肩背部,持续3~5秒,然后肌肉放松,放下肩背部休息3~5秒为1个周期,以达到锻炼项背部肌肉的目的。每天锻炼100~200次,分5~10组完成。
俯卧挺胸跟仰卧抬肩反过来,也可与其交叉做。俯卧床上,去枕,用力挺胸抬头,使头颈胸离开床面(俗称“燕飞”或“小燕飞”,持续3~5秒,然后肌肉放松,放下头颈胸部休息3~5秒为1个周期,每天锻炼50~100次,分3~5组完成。这种方法最费力,所以一次少做一点。
摆头动作:头部交替缓慢左右摆动,不要耸肩,左右算一次,做10次,以颈部为中心,慢速旋转头部。顺时针10圈,逆时针10圈。
颈部肌群静力动作:距离墙面一定距离站立,并且面向或者背向墙面,双手自然放于体侧,头部依靠在墙上,同时保持颈、腰、髋、膝、踝伸直状态,使身体形成一条直线。这个练习动作可以通过改变依靠墙面的高度,来调节难易程度:站离墙面越近、倚靠墙的高度越高,动作相对越容易完成;而站离墙面越远、倚靠墙的高度越低,动作难度越大。
颈肩肌锻炼的注意事项:
锻炼的方法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不要勉强。刚开始练习的时候,最好先从方法1或2开始锻炼,熟练以后再自行增加练习方法;
锻炼的次数和强度应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每天可练习十余次至百余次,分3~5组完成,间断练习。如锻炼后次日感到颈部酸痛、不适,应适当减轻锻炼量,或暂停锻炼;
锻炼时不要猛然用力,以防扭伤;
如果是疾病急性发作期,则不适合进行此项锻炼。
感谢中日友好医院骨科博士研究生 龚龙医生 参与本文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