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低灌注视网膜病变
概述
动脉阻塞或狭窄视网膜病变是从颈总动脉到视网膜内微动脉之间任何部位的阻塞和狭窄导致视网膜缺血,从而影响患者视力的一类疾病,为眼科常见病、多发病。
这是一种眼科常见病。多见于患心血管病、糖尿病的老年人,较少见于青年人,男性多于女性。患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和男性吸烟者视网膜动脉阻塞的发病率与对照人群相比有非常显著的升高。通常为单眼或双眼发病,由于阻塞和狭窄程度、部位不同而临床表现各异。
最主要的病因和(或)危险因素是颈动脉、视网膜相关动脉阻塞或狭窄。
主要症状是早期一过性黑矇,出现频率逐渐增加,后期视力逐步下降。
治疗药物以抗凝、溶栓治疗为主,但不能阻止病情进展,主要的手术方式是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等。治疗的难点在于病变程度和范围不同,需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改良的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本病可造成视网膜不可逆的损伤,严重危害视力,甚至会引起视神经萎缩、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眼球萎缩等并发症。
目前无有效的控制手段。早期发现、监测和干预治疗是预防该病的有效途径。
症状
一过性黑矇是动脉阻塞或狭窄视网膜病变的最常见的眼部缺血症状, 表现为单侧或双侧无痛性急剧视力下降,只能看见手指,甚至无光感,发作频率逐渐增加。
动脉阻塞或狭窄视网膜病变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动脉阻塞或狭窄视网膜病变的常见症状包括:
一过性黑矇:颈动脉阻塞或狭窄的最常见的眼部缺血症状,已经成为判断颈动脉狭窄存在的一项重要症状指标,并常提示患者罹患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系统疾病,预后不良。常表现为无痛性单眼受累、短暂性视力丧失,通常由视野外周向中心逐渐发展,视野缺损往往呈现为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的缺失,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变盲发生在数秒钟之内,往往持续 1~5 分钟,在随后的 10~20 分钟内视力逐渐恢复正常,一般按发作时相反顺序恢复,发作频率可由早期每个月 1~2 次增加至后期每天 10~20 次。
视力下降: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时,表现为突发单眼无痛性视力下降至只能看见手指,甚至无光感,发病前可以有阵发性黑矇史。
眼缺血综合征:患者初期多有一过性黑矇,随后出现间歇性眼痛,严重者出现视力下降。
急性的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表现为单眼或双眼突发的视功能障碍,几天或几周内逐步加重,偶伴有眼球肿胀或眼球运动时疼痛等症状。
患者可有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动脉阻塞或狭窄视网膜病变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动脉阻塞或狭窄视网膜病变最终可导致眼球萎缩。
常见并发症包括:
视神经萎缩
角膜大泡和糜烂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眼球萎缩。
病因
从颈总动脉到视网膜内微动脉之间任何部位的阻塞和狭窄都会引起相应区的视网膜缺血。按照阻塞部位不同可分为视网膜动脉急性阻塞(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视网膜毛细血管前微动脉阻塞)和视网膜中央动脉慢性供血不足(眼缺血综合征)。
动脉阻塞和狭窄视网膜病变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血栓移动:栓子的来源最常见于颈动脉硬化斑块,其次为心脏瓣膜。当栓子移动至视网膜动脉末梢时视力和视野即可恢复。
视网膜动脉内血栓形成:视网膜动脉发生硬化或炎症,使动脉内皮受损,血管内壁粗糙、狭窄,导致血栓易于形成。
视网膜动脉血管痉挛:部分眼科手术,如视网膜玻璃体手术、眼眶手术中及术后高眼压,使视网膜动脉受压,以及手术直接损伤或刺激产生的应激反应持续较长时间,也可使视网膜动脉痉挛从而阻塞。
血流速度缓慢:当颈内动脉阻塞和狭窄、全身血压改变、血栓远端动脉痉挛或大动脉炎时可出现血流动力不足,视网膜动脉压力降低,若低于眼内压力而导致血管塌陷,则血流中断,造成视网膜缺血。
视网膜中央动脉外部压迫:如青光眼、视盘埋藏行玻璃疣、眼眶创伤、球后肿瘤或出血压迫等。
糖尿病患者视网膜微动脉的阻塞可导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血性梗死。
哪些人容易患动脉阻塞和狭窄视网膜病变
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老年人。
患有心脏瓣膜病变的青年人。
有眼科手术史。
糖尿病、高血压患者。
吸烟者。
就医
当老年人群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或患者为患有心脏瓣膜病的青年人,如果出现一过性视力丧失并能自行恢复,无痛性急剧视力下降,需及时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老年人群,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暂时性脑缺血和脑卒中者,出现一过性视力丧失并能自行恢复,且发生频率逐渐增加,出现此种情况,应尽早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突然出现单眼或者双眼无痛性视力下降至数指甚至无光感,需立即就医。
建议就诊科室
眼科
医生如何诊断动脉阻塞和狭窄视网膜病变?
医生通过主要患者有一过性黑矇史,有低压性视网膜病变、对侧偏瘫、颈动脉搏动减弱、听诊杂音等体征,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同时联合角膜地形图等检查可进一步明确病情。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通过此项检查,医生可明确诊断,并根据阻塞或者狭窄的部位、程度、血管拟定出初步的治疗方案。
视网膜电图检查(ERG):检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活动。
周边视野检查:检测同侧偏盲。
多普勒超声及 CDI:检测双侧颈动脉直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既往的全身病史和眼病史
出现症状有多久了?
曾到别的医院就诊了吗?治疗了吗?疗效如何?
自己买药治疗了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病情严重吗?
需要治疗吗?
如何治疗?
治疗效果如何?
会复发吗?
治疗
药物治疗不能阻止病情的进展,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抗凝剂和阿司匹林:抗凝治疗,防止栓子的形成。适合于颈内动脉阻塞早期的患者。
视网膜动脉阻塞需要急诊处理,立即球后注射阿托品或山莨菪碱,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吸入亚硝酸异戊酯,静脉滴注扩张血管剂,保持血流通畅,防止视网膜缺血缺氧。
糖皮质激素:减轻血管炎症,减少动脉血管损伤。
手术治疗
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或颈动脉支架:切除有病的一段动脉并行动脉吻合术,解除梗阻,使血管血流量得以恢复适于病情较重且仅有颈内动脉狭窄,或血栓初形成尚无粘连、位于颅外段的患者。
视网膜全光凝、睫状体或周边视网膜冷冻:并发产生新生血管青光眼患者。
前房穿刺术:发病数小时以内就诊者,可行前房穿刺术,迅速降低眼压,有可能将栓子冲向血管远端,恢复视力。
反复压迫眼球和突然放松压迫,改善眼部血流灌注。
动脉溶栓疗法:经眶上动脉注入纤维蛋白溶解剂,逆行进入眼动脉和视网膜中央动脉,药物在局部达到高浓度,约半数患者视力提高。
疾病发展和转归
因视网膜耐受缺血的时间短,较短时间内光感受器细胞即可死亡且不能逆转,及早确诊并通过及时的外科手术恢复眼部正常的血流动力学循环,可有效保护视功能和预防心脑血管意外发生。
如不及时治疗,或出现严重并发症如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视力则很难恢复,生活质量会大大下降。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用眼;
注意检测和控制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血糖等;
如医生建议药物治疗,需严格遵医嘱用药和复查;
手术后,严格遵医嘱用药,一周后复查,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视力检查等;
戒烟、限酒:吸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应戒烟。每日饮酒不应超过 1~2 份标准量(1 份标准量为啤酒 285 毫升,红酒 100 毫升,白酒 30 毫升)。
预防
动脉阻塞或狭窄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病与全身血管疾病有关,特别是老年人应该控制血糖、高血压、颈动脉硬化,戒烟。眼科手术中和术后应提高警惕,随时监测,防止发生高眼压。患有心脏瓣膜病变的青年人应减少剧烈运动,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