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虹膜新生血管形成,虹膜新血管化,虹膜新血管形成
概述
什么是虹膜新生血管?虹膜新生血管,是指虹膜(俗称“黑眼球”)表面生长了异常的新生血管,是由于某些眼部或全身疾病的发生而发病,是致盲的常见原因。
患病情况如何?虹膜新生血管并不少见。在美国,每年行眼球摘除的患者中,约有 12%~15% 是由于该病导致的失明和疼痛所致。
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虹膜新生血管并非是虹膜的原发病,通常是继发于其他多种眼部或全身疾病,如:血管性疾病、眼部疾病、手术及放疗、眼外伤、全身性疾病、眼内肿瘤等,常见的是视网膜静脉阻塞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这些疾病导致眼底视网膜发生严重的缺血,诱发了虹膜新生血管。如果得了上述眼病或全身疾病,容易患虹膜新生血管。
这个病有分类吗?按照虹膜新生血管形成的进展,可分为 3 期:第 Ⅰ 期,即早期;第 Ⅱ 期,虹膜红变期;第 san 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期。
这个病有什么症状呢?由于分期不同,患者的症状也不同。早期一般无症状,随着疾病的进展会发生眼胀眼痛、头痛、视力下降、恶心、视物范围缺损或缩窄等症状
如何进行治疗?本病的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和手术治疗。治疗的关键点在于积极治疗原发病。
不及时治疗有什么危害?如果不及时进行正规治疗,当疾病进展到第 III 期,通常会严重损害视功能,可引起不可逆性的视神经损伤,从而导致不可逆性的视力下降和视物范围缩窄,严重者可失明。若在早期积极进行治疗,一般可以控制疾病的进展;发展至虹膜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患者,即使积极治疗,治疗效果也比较差。
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原发病,可延缓虹膜新生血管的发展,甚至使新血管完全消退。
症状
虹膜新生血管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通常第 Ⅰ 期和未发生前房出血的第 Ⅱ 期,患者一般无症状。
第 Ⅱ 期少量前房积血患者也无症状,或出现短时间一过性眼胀、眼痛,视物模糊。
第 Ⅲ 期主要表现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症状:
视功能损害:视物模糊或视力下降。
虹视:患者在看白炽光灯泡时,灯泡的周围出现彩色晕轮,如同雨后的彩虹,呈现内绿外红的排列顺序。
眼胀、眼痛:患者自觉眼球酸胀、疼痛,如同要爆裂的气球。
恶心:当眼压过高,除了引起眼胀和眼痛以外,可引起恶心等胃肠道症状。
视物范围缺损或缩窄:由于高眼压导致视神经发生不可逆的损伤,患者视物的范围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缺损。晚期呈“管状视野”,如同“管中窥豹”,患者会出现行动不便和夜盲(暗环境下视力极差或看不见)等。
虹膜新生血管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前房积血。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病因
虹膜新生血管并非是虹膜的原发病,通常是继发于其他多种眼部或全身疾病。这些疾病导致眼底视网膜发生严重的缺血,诱发了虹膜新生血管。
虹膜新生血管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许多疾病可以引起虹膜新生血管,其中,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糖尿病和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引起虹膜新生血管的常见疾病。具体包括:
血管性疾病:如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巨细胞性动脉炎、视网膜血管瘤、脉络膜血管瘤、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和颈动脉阻塞性疾病等。
眼部疾病:如眼内炎、交感性眼炎、葡萄膜炎、视网膜脱离、继发性青光眼等。
手术及放疗:如视网膜脱离手术、玻璃体切割手术、白内障摘除手术、放疗等。
眼外伤:如眼球穿通伤等。
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镰状细胞病、神经纤维瘤、红斑狼疮等。
眼内肿瘤:如视网膜母细胞瘤、虹膜黑色素瘤、脉络膜黑色素瘤、转移癌和血管瘤等。
哪些人容易患虹膜新生血管?
血管性疾病: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巨细胞性动脉炎
视网膜血管瘤
颈动脉阻塞性疾病
眼部疾病:
眼内炎
葡萄膜炎
视网膜脱离
继发性青光眼
手术及放疗:
视网膜脱离手术
玻璃体切割手术
白内障摘除术
放疗
全身性疾病:
糖尿病
红斑狼疮
眼内肿瘤:
视网膜母细胞瘤
虹膜黑色素瘤
脉络膜转移癌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若出现眼痛伴眶周疼痛、同侧头痛、鼻根部酸胀、虹视(灯光周围有彩圈)时,应及时就医。
发现视力下降明显、视物范围缺损或缩窄时,应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突发的急性视力下降、眼胀、眼痛,可伴同侧头痛、恶心、呕吐,应立即就诊。
建议就诊科室
眼科
医生如何诊断虹膜新生血管?
医生通过病史、视力、眼压、裂隙灯检查,房角镜检查、眼球超声检查、虹膜荧光素血管造影等辅助检查可明确诊断。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眼压的检测:正常人的眼压值通常为 10~21 亳米汞柱,一般两眼相差不超过 5 亳米汞柱,昼夜眼压波动也不超过 5 亳米汞柱。通常采用非接触性眼压计(NCT)来测量眼压,目的是判断眼压是否有升高。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为眼科的常规检查。通过此项检查,医生可了解是否存在虹膜新生血管、虹膜前粘连,并可以大致判断疾病分期。
眼底检查:为眼科的常规检查。通过此项检查,医生可了解患者是否合并眼底病变等。
房角镜检查:为接触性的检查,检查医生利用光线通过镜面光线的反射和折射,直接观察房角的结构,了解房角开放情况、有无房角积血、有无房角新生血管。操作过程会有不适,但能忍受。
眼球超声检查:非接触、无创检查。通过此项检查,医生可了解眼内结构的破坏程度,是否有眼内肿瘤、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等。
虹膜荧光素血管造影(IFA):目的是更详细、更全面地观察虹膜新生血管。此检查是诊断虹膜新生血管的“金标准”。检查时,医生将造影剂快速注入患者的静脉内,然后采用照相机连续拍摄,从而获取图片以观察新生血管的情况。受检者造影前常规做血液及尿液化验、血压及心电图检查,并详细询问有无过敏史。对有严重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此外,造影前常规做过敏试验。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您的眼部和全身都有哪些症状?
详细的发病过程是什么样的?
以往是否有全身性疾病或眼科疾病?
以前吃过什么药?或者现在在吃什么药?
此次发病,是否已到其他医院就诊?是否曾治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为什么得了这个病?
病情严重吗?需要治疗吗?
如何治疗?需要手术治疗吗?
治疗效果如何?视力恢复情况如何?
会复发吗?需要复查吗?
哪些费用是医保范围内的?
治疗
主要采用药物、激光和手术治疗。在治疗的同时,要积极治疗引起虹膜新生血管的原发病。
药物治疗
高眼压患者选用降眼压药物:
α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此类药物的作用是减少房水产生、增加眼内通道房水的流出且还有潜在的神经保护作用。常用药物如酒石酸溴莫尼定等。
β 肾上腺素能阻滞剂:此类药物的作用是抑制房水产生。常用药物如 0.5% 噻吗洛尔滴眼液、2%卡替洛尔滴眼液等。
碳酸酐酶抑制剂:此类药物的作用是减少房水产生。常用药物如 1% 布林佐胺滴眼液、醋甲唑胺片等。
高渗脱水药物:此类药物的作用是通过减少眼内物的容积来迅速降低眼压。常用药物如 20% 甘露醇注射液等。
类固醇类药物:此类药物的作用是抗白细胞浸润、抗炎及抗合成代谢,能抑制未成熟的血管组织生长,可预防眼部新生血管形成,但对已形成的新生血管无作用。常用的药物是曲安奈德注射剂,进行眼内玻璃体腔注射。
眼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抑制新生血管的生长和促进新生血管退缩,还可以抑制炎症。常用药物是雷珠单抗,进行眼内注射。
手术治疗
主要为了控制眼压,解除疼痛。
眼外引流手术:通常称“滤过性手术”,通过新辟一个将房水引流到眼球外的人工“滤过道”,将房水引到眼外吸收,以降低眼压。如小梁切除术、非穿透性小梁手术、Ex-Press 植入术、减压阀植入术等。
睫状体冷冻术:睫状体是眼内调节“焦距”的部分。睫状体冷冻术利用低温冷冻的物理手段,破坏性手术,破坏睫状体组织减少房水生成。
其他治疗方法
激光治疗:
适用于缺血性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尤其是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以及缺血性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患者。
目的:清除视网膜和视盘新生血管,预防虹膜新生血管的发生,并可使已有的虹膜新生血管消失。
疾病发展和转归
如果不及时进行正规治疗,会导致视力完全丧失,甚至需要摘除眼球。
及早就诊,及时控制和治疗原发病,可延缓虹膜新生血管的发展,甚至使新生血管消退。但发展至虹膜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患者,即使积极治疗,视力的治疗效果仍较差。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复查注意事项:
一经确诊,应接受系统正规治疗,遵照医嘱用药,切不可随意停药或更改用药频次。
定期检查视力、眼压、眼底、视野等变化,尽量复诊时将病历资料带全。
用药期间发生的任何变化:都要及时向主治医生报告,或记录下来就诊时告诉医生,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方案。
术后注意事项:
清淡饮食,避免大补:青光眼术后早期应避免高蛋白饮食。
按时用药,避免感染。
保护眼睛,避免外伤:术后注意勿揉术眼,避免受外伤;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剧烈活动,避免提重物。
遵医嘱定期复查。
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
α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易导致口鼻黏膜干燥、打瞌睡、疲倦乏力等不良反应,因此,危险作业岗位(如高空作业,驾驶员)的患者及幼儿慎用。
心率偏慢、房室传导阻滞 Ⅰ 级以上、哮喘患者,均不能使用 β 肾上腺素能阻滞剂类的眼药。
碳酸酐酶抑制剂类的口服药不宜长期应用,对磺胺药物过敏者禁用。
其他:
不宜做过分弯腰、低头、屏气、负重的活动,以免使腹压增加而引起眼压升高。
戒烟:香烟中的尼古丁、一氧化氮等,可以加重青光眼的视神经损害。
预防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可能引起虹膜新生血管的疾病,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