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年龄相关的白内障,老年性白内障
概述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是指中老年开始发生的晶状体混浊。
白内障是老年人的多发病、常见病,是我国的首要致盲原因。预计到 2020 年,我国的白内障盲的人数将达 506.25 万[1]。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率明显增高。60 岁以上人群中,大约 96% 可以出现晶状体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混浊。
该病病因较为复杂,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包括环境、营养、代谢和遗传等多种因素。过多的紫外线照射、酗酒、吸烟、妇女生育多、心血管疾病、精神病、机体外伤等与本病的形成有关。
根据混浊部位的不同,临床上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分为 3 种类型,即皮质性、核性和后囊下白内障;其中皮质性白内障可分为 4 期:初发期、膨胀期、成熟期和过熟期。
该病早期通常无症状,后期出现视力下降,为无痛性、渐进性的。
该病至今无特异性的治疗药物,手术治疗仍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除了引起视力下降,该病还可能引起晶状体过敏性葡萄膜炎、继发性青光眼,严重者可导致永久性的视力丧失。
目前无有效的预防手段。及早发现、根据日常生活需要择期手术治疗可有效地改善预后。
症状
主要的症状是视力下降。其他的症状包括:对比敏感度下降、近视、单眼视物重影,也可伴有视物的颜色改变、不同程度的视物范围缺损。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常见症状包括:
视力下降:是白内障最明显的症状。视力下降的程度可以不同,与晶状体混浊的部位和类型有关。发生在晶状体中央部的混浊,即便范围较小、程度较轻,仍可严重影响视力,且在强光下,视力变差。白内障严重时,视力可明显下降,患者仅能感受到光亮,无法分辨物体。
对比敏感度下降:表现为视物模糊,无法分辨边界模糊的物体。
屈光状态改变:可出现近视、花眼度数减轻、视物模糊。
单眼视物重影:由于晶状体的不均匀混浊,晶状体各部分的屈光力不均一,类似棱镜的作用,产生单眼注视时出现两个影像或多个像。
色觉改变:视物颜色变暗、无法辨别很相近的颜色。
视物范围缺损:由于晶状体不同部位及不同程度的混浊,患者看东西的范围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缺损。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可导致晶状体性青光眼。
常见并发症包括:
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
晶状体过敏性青光眼;
晶状体膨胀性青光眼;
晶状体核脱入玻璃体腔。
病因
病因较为复杂,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包括环境、营养、代谢和遗传等多种因素。发生白内障的危险因素包括:日光照射、严重腹泻、营养不良、糖尿病、吸烟、饮酒、受教育程度、激素的应用等。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年龄和衰老。
遗传。
环境:长期紫外线照射更容易形成白内障。
营养。
代谢: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可促使白内障形成和发展。
哪些人容易患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长期暴露于紫外线:如高原。
糖尿病人群。
经常性的腹泻。
长期服用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别嘌呤醇等。
吸烟。
长期大量饮酒。
就医
中老年人群,出现单眼或双眼的无痛性渐进性视力下降、视物模糊、视物色觉改变、视物范围异常,自我感觉影响日常工作、生活时,均需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中老年人群,出现单眼或双眼的视力下降、视物色觉改变、视物范围异常,自我感觉影响日常工作、生活时,需就医。这种视力下降是无痛、逐渐的、进行性的。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无任何原因,突然出现单眼的眼痛、视物模糊,症状逐渐加重,可伴头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发生上述情况,需要立即就医。
建议就诊科室
眼科
医生如何诊断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医生通过病史、视力、裂隙灯检查,可明确诊断。当视力下降与白内障的程度不相符合时,医生会通过眼底检查、视觉治疗分析仪等进一步了解有无其他眼病。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为眼科的常规检查。通过此项检查,医生可了解晶状体混浊的程度和部位,并分析视力下降是否完全是由白内障造成的。
眼底检查:为眼科的常规检查。通过此项检查,医生可了解发生的白内障是否合并眼底病变,若合并眼底异常需要联合其他检查来进行鉴别诊断。
视觉质量分析仪:非接触、无创检查。有些晶状体混浊不明显,但患者自觉视物模糊且视觉质量下降明显,通过此项检查,医生可了解是否晶状体的混浊引起入眼光线散射、像差改变而引起患者的不适症状。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您的眼睛有什么不舒服?全身其他部位还有什么不舒服吗?
详细的发病过程可以讲一下吗?
既往的全身病史和眼病史。
既往及目前的疾病用药史。
此次发病前,是否已经在其他地方就诊和接受过治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为什么得了这个病?
病情严重吗?需要治疗吗?
如何治疗?需要手术治疗吗?
治疗效果如何?视力恢复情况如何?
哪些费用是医保范围内的?
治疗
病情轻的,医生通常会建议定期复查,可使用药物保守治疗,但用药效果不确切。手术治疗是治疗白内障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目前主要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
观察,定期复查
对于早期白内障,医生通常会建议您观察病情,定期复查。
药物治疗
辅助营养类药物:此类药物的作用是补充机体缺乏的营养物质。常用的药物包括一些微量元素(如钙、镁、钾、硒等)、维生素 C 和 E 等。
醌型学说相关药物:此类药物的作用是可阻止醌型物质的氧化作用,常用的药物是吡诺克辛滴眼液。
抗氧化损伤药物:此类药物的作用是抗氧化损伤,常用的药物是谷胱甘肽。
醛糖还原酶抑制剂:此类药物的作用是抑制葡萄糖向山梨醇的转化,如苄达赖氨酸滴眼液。
中医中药:可能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但用药效果尚不确切。
手术治疗[2]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此项手术的目的是摘除混浊的晶状体并植入透明的人工晶体,适用于视功能不能满足患者需要,而且白内障手术可能改善视力的患者。同时,该手术也适用于晶体混浊妨碍眼底疾病最佳治疗时,以及晶状体引起炎症(晶状体溶解、晶状体过敏反应)、前房角关闭和药物不能控制的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
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于某些白内障,不适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可以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
白内障和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若合并有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患者,如果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是必要的,可考虑同时行白内障手术。
疾病发展和转归
病情轻且进展缓慢者,经数年可能维持现有视力。病情重者,积极手术后,若不合并其他眼部疾病,通常视力恢复良好。
日常注意
日常注意需注意保护眼睛,严格遵医嘱进行治疗和复查。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保护眼睛: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用眼。
避免紫外线过度照射,过强阳光下注意防护,佩戴合格的太阳眼镜。
白内障的药物治疗作用有限,且效果不确切,勿滥用药物。
全身疾病方面:积极防治慢性病,包括眼部的疾患及全身性疾病。糖尿病患者要及时有效地控制血糖。
饮食:宜多食含维生素 A、维生素 C 和胡萝卜素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水果、鸡蛋、胡萝卜等。
戒烟,戒酒或适量饮酒。
此外,还要关注手术前后相关的注意事项:
白内障术前需要准备事项如下:
前 1 天家属陪伴住院,行术前检查、准备及签手术知情同意书。
术前 1~3 天按医嘱滴抗生素眼药水。
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全身病患者术前需血糖、血压控制稳定,方可手术。
术前需将假牙、金属饰品取下。
白内障术中注意事项列如下,希望患者有所准备:
术中如有咳嗽、打喷嚏或其它情况需要先征得医生同意。
术中不要突然移动身体、抬高手臂。
术后当天,如果术眼有任何不适,及时与医生联系。
白内障术后需要注意的事项如下:
术后需继续用药观察,降低感染风险。
出院后遵医嘱点眼药水。
出院后 1 周门诊复查术眼情况,据眼部病情决定下次复查时间。
术后 3 个月内应避免剧烈运动,避免污水进入眼内。
术后 2~3 个月有屈光变化者可验光配镜加以矫正。
预防
目前此疾病没有特异而有效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