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小儿夜盲
概述
小儿维生素 A 缺乏病,是因为小儿体内缺乏维生素 A 引起的一种以皮肤和眼病变为主的一种全身性疾病。
中国儿童亚临床维生素 A 缺乏的发病率约为 40%,维生素 A 缺乏约为 12%,严重维生素 A 缺乏约为 0.5%。患者以婴幼儿为主,常和营养不良伴存。
维生素 A 摄入不足、利用障碍、消耗增加为本病的主要病因。饮食结构不合理、患有严重胃肠道疾病为本病的危险因素。
本病无分期分型。
本病的特定症状局限于眼部,以干燥、溃疡、干燥症为主要特征,年幼儿童通常以眼干燥症和毕脱斑为预兆,最后导致视力障碍,甚至失明。另可见毛发干枯,稀疏、缺少光泽,易脱落,指(趾)甲脆薄,易折断等症状。
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去除病因、补充维生素 A。治疗的关键点在于去除病因。治疗的难点在于需要尽早发现。
维生素 A 缺乏病,能够增加儿童严重感染性疾病发病率和死亡风险,严重者可出现暗适应能力降低,眼结膜及角膜干燥和夜盲症等。
本病患者及时补充维生素 A,疗效迅速而有效,预后良好,夜盲症可于治疗后数小时内明显好转,干眼及角膜混浊于 2~3 天后明显改善。但角膜坏死、虹膜脱出,已至失明者,效果不佳。
症状
眼干燥症为小儿维生素 A 缺乏病最典型的症状表现。在边缘型维生素 A 缺乏时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的症状,如感染和贫血等,在中毒缺乏阶段才表现为维生素 A 缺乏的经典表现,眼干燥症。
小儿维生素 A 缺乏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小儿维生素 A 缺乏病的常见症状包括:
眼部表现:眼部的症状和体征是维生素 A 缺乏病的经典或最早被认识到的表现。夜盲或暗光中视物不清最早出现,持续数周后,开始出现眼干燥症的表现,眼结膜、角膜干燥,失去光泽,自觉痒感,泪减少,眼部检查可见结膜近角膜边缘处干燥起皱褶,形成泡沫状白斑。
皮肤表现:开始时仅仅感觉皮肤干燥,易脱屑,有痒感,汗液减少,有毛囊丘疹。检查触摸皮肤时有粗砂样感觉,以四肢伸面、肩部为多,可发展至颈背部甚至面部。毛囊角化引起毛发干燥,失去光泽,易脱落,指(趾)甲变脆易折等。
消化系统:导致儿童免疫能力低下,肠道抗感染能力下降进而引起腹泻。
生长发育障碍:严重缺乏时表现为身高发育明显低于同龄人,牙齿表面失去光泽,易发生龋齿。
贫血表现:出现面色,眼睑、指甲苍白,全身无力、眩晕等。
小儿维生素 A 缺乏病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维生素 A 缺乏可使小儿的免疫力低下,容易反复出现感染,常伴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道感染;且容易迁延不愈,增加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尤其是 6 个月以上和 2 岁以下儿童。
脑积水。
听力下降。
尿路结石。
生殖异常:包括精子生成障碍,睾丸变性。
白血病:可能导致正常细胞的分化异常,甚至引发肿瘤。
病因
小儿维生素 A 缺乏病的病因,主要包括维生素 A 摄入不足、吸收减少、消耗增加和利用障碍。
小儿维生素 A 缺乏病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本身需求增加:维生素 A 缺乏在 5 岁以下儿童中的发生率远高于成人,在出生后不能得到充分的维生素 A 补充则容易出现维生素 A 缺乏病。
消化吸收减少:一些消化道疾病,如急性肠炎、粥样腹泻等造成胃肠道功能紊乱都可以影响维生素 A 和胡萝卜素的消化和吸收。
储存利用紊乱:一些消耗性传染病,尤其是儿童中的麻疹、猩红热、肺炎和结核病都会使体内的维生素 A 储存消耗殆尽,摄入量则往往因食欲不振或消化功能紊乱而明显减少,两者的综合结果势必导致维生素 A 缺乏病的发生。
哪些人容易患小儿维生素 A 缺乏病?
有如下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小儿维生素 A 缺乏病:
饮食不合理:新生儿人工喂养不合理,缺乏维生素 A 摄入。
患有疾病:慢性腹泻、慢性痢疾、吸收障碍综合征、慢性肝炎、胆囊纤维化、胆道梗阻、钩虫病、肠道感染等。
有如下不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小儿维生素 A 缺乏病:
5 岁以下儿童。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眼部干燥;
畏光;
看不清东西;
眼睑出现水泡;
毛发干枯、易折断;
皮肤出现丘疹,状似“鸡皮”,摸之有粗糙感。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角膜发生穿孔,甚至破裂等损害,具体表现为眼部疼痛、流热泪、畏光、视力下降等;
眼球内容物被挤出,晶状体、虹膜脱出;
眼球萎缩(眼球痨):具体表现为眼球体积变小或眼球变形;
眼球前部膨出(角膜移位及前葡萄肿):具体表现为眼球向外突出,可有眼部干燥、疼痛等表现。
建议就诊科室
儿科
眼科
医生如何诊断小儿维生素 A 缺乏病?
医生怀疑小儿维生素 A 缺乏病时,通常通过相对剂量反应试验、血清(浆)视黄醇浓度、血浆视黄醇结合蛋白浓度、视觉功能检查、眼结合膜印迹学方法等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相对剂量反应试验:目的是测知肝维生素 A 储备。此实验可用水溶性维生素 A 静脉注射。
血清(浆)视黄醇浓度:目的是评价维生素 A 营养状况。但只在肝维生素 A 近于耗尽时才明显下降,短期大量摄入维生素 A 才明显上升,并受蛋白质及锌缺乏、妊娠、肝脏疾病等的影响。
血浆视黄醇结合蛋白浓度:目的是评价体内维生素 A 营养状况。
视觉功能检查:暗适应测定常用于亚临床维生素 A 缺乏的诊断,但不适用于婴幼儿,且不能排除其他营养因素和胜利因素影响。锌与蛋白缺乏暗适应时间也可延长。
眼结合膜印迹学方法:用于检查学龄前儿童和中小学生维生素 A 的营养状况,较简便适用。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患者饮食情况如何?
视力怎么样?
有无慢性病或其他疾病?
眼部、皮肤有什么症状?
身体是否有其他症状?
是否进行过治疗?进行哪些治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发病原因是什么?
需要做哪些检查?
有哪些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如何?
会不会复发?
治疗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怎样避免再次发病?
治疗
本病积极治疗预后良好,多数病理改变都可逆转而恢复。
药物治疗
维生素 A:目的是补充维生素 A,一般可使用维生素 A 胶丸,如有呕吐或吸收障碍时,则需肌内注射水溶性维生素 A。
眼的局部治疗,可用抗生素眼药水(如 0.25% 氯霉素)或眼膏(0.5% 红霉素)。出现角膜软化或溃疡时,采用抗生素眼药水与消毒鱼肝油交替滴眼。
手术治疗:
当有角膜穿孔或虹膜、晶状体脱出时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角膜穿孔时采用牵引结膜瓣覆盖手术,主要在于修补结膜伤口;虹膜、晶状体脱出时采用显微复位手术,主要在于使脱出的虹膜或晶状体复位)。
疾病发展与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严重者可导致眼部角膜发生溃疡、坏死,虹膜、晶状体脱出,导致失明。同时,也可导致患者免疫力降低,引起腹泻和贫血,严重者导致死亡。
经过正规治疗后,尽早补充维生素 A 进行治疗,预后良好,多数病理改变经治疗后都可能逆转而恢复。
日常注意
本病患者应积极治疗,多食用富含维生素 A 食物,婴幼儿注意添加辅食,人工喂养尽量选择维生素 A 强化的乳方是治疗和预防本病的主要方法。
术后护理注意事项:服用维生素 A 的同时,加强眼部的护理。用油剂维生素 A 滴眼以保护角膜与结膜,同时应注意眼部卫生,可用抗生素眼药如红霉素或金霉素眼膏等控制感染,并可滴 1% 阿托品扩瞳,以防虹膜脱出及黏连。
用药注意事项:避免长期每天大剂量服用,尤其是婴儿,因为可能发生中毒,当出现嗜睡或过度兴奋,头痛、呕吐、皮肤红肿、脱皮时,应及时就医。
定期复查:治疗后 1 周到医院复查,主要复查视功能、血浆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浓度等项目。
饮食:可多食用富含维生素 A 食物。如胡萝卜、黄绿蔬菜、鸡蛋、黄色水果、菠菜、红心甜薯、青椒、鱼肝油、动物肝脏、牛奶等。
运动:正常户外运动,运动时尽量避免阳光直射眼睛。如戴墨镜或使用眼罩等。
预防
预防本病主要方法,为多食用富含维生素 A 食物或预防性补充维生素 A 制剂。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对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方式如下:
合理饮食,多吃维生素 A 丰富食物,如牛奶、黄绿蔬菜、鸡蛋、胡萝卜、菠菜、豌豆苗、红心甜薯、青椒等。
治疗影响维生素 A 吸收相关疾病,如慢性腹泻、慢性痢疾、吸收障碍综合征、慢性肝炎、胆囊纤维化、胆道梗阻、钩虫病、肠道感染等。
对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如下方式也有助于疾病的预防或防止疾病复发:
婴幼儿及时添加富含维生素 A 辅食(如苹果泥、香蕉泥、鸡蛋、猪肝等),增加维生素 A 摄入。人工喂养尽量选择维生素 A 强化的奶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