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小儿先天性全色盲,小儿锥体细胞功能不良综合征
概述
本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先天性疾病,可能与遗传有一定相关性,本病患者临床表现为色盲、弱视、畏光、眼球震颤等综合征。
病因不明,可能与家族遗传相关,有家族相关病史者易患本病。
按病情发展可分为静止性锥体功能不良和进行性锥体功能不良。
主要症状包括全色盲、视力障碍、昼盲(即在光照强烈的条件下视力更差)、畏光、眼球震颤等。
本病无有效治疗方法,仅能通过佩戴有色眼镜来减轻光照刺激,从而减轻症状。
患者视力低下且无法分辨颜色,易出现意外事故。
症状
小儿锥体功能不良综合征是由全色盲、视力障碍、昼盲、畏光、眼球震颤等一系列症状组成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小儿锥体功能不良综合征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小儿锥体功能不良综合征的常见症状包括:
全色盲:由于患者视锥细胞发育异常,对颜色无分辨能力,所有颜色在患者眼中均为不同亮度的灰色。
视力障碍:视力低下,且以昼盲更为明显。
畏光:光照强烈环境下无法适应光照条件,常有快速眨眼、用手遮挡光照等表现。
眼球震颤:临床上因婴幼儿对其他症状描述不清,眼球震颤多为患者首发表现,常为水平方向眼球震颤。
小儿锥体功能不良综合征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心理问题:患儿常因视觉障碍或长期佩戴有色眼镜而产生心理落差、情绪异常。
病因
目前小儿锥体功能不良综合征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可能与锥体细胞形态或数量异常有关。
小儿锥体功能不良综合征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遗传因素:本病半数以上患者为家族性发病。
锥体细胞异常:可能是眼睛里一种帮助看见物体的锥体细胞数量异常、形态异常或功能异常导致的。
哪些人容易患小儿锥体功能不良综合征?(危险因素)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人罹患锥体功能不良综合征者,易患本疾病。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先天性眼球震颤
色盲
视力障碍
畏惧强光
建议就诊科室
儿科
眼科
医生如何诊断小儿锥体功能不良综合征?
当医生怀疑是小儿锥体功能不良综合征时,医生将通常视力筛查、色盲筛查进行初筛,进而通过眼底检查、视网膜电图、视觉诱发电位、暗适应曲线等检查来确诊本病。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视力检查:通过视力表进行检查,可发现患儿视力明显下降,提示患儿存在视力障碍。
眼震检查:与患儿面对面对坐,观察患儿眼球震颤情况,或用手指指挥患儿眼球快速向一侧转动,观察是否存在眼球震颤情况。
变色觉检查:通过色盲测试图监测患儿是否存在色盲情况。
眼底检查:了解眼底黄斑变化情况。通过眼底镜对患儿眼底进行检查,部分患儿可发现黄斑病变。
视网膜电图:通过测试仪器将电极分别与角膜、额部相连,给以光刺激,记录电变化。本病患者明视情况下视网膜电图减弱或消失,暗视情况下可完全正常,提示昼盲。
视觉诱发电位:评估视神经通路是否受损。通过视觉诱发电位仪器对视神经通路进行测试,本病患者检测可发现异常。
暗适应曲线:被试者暴露于强光下,然后再处于暗环境中。在患者适应过程中,测定对一短暂闪光的阈值。本病患者在初期曲线多为异常,提示强光下视力更差,暗环境下适应能力强。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什么时候发现患儿异常?主要表现为什么?
生后是否有眼球震颤?
是否有畏惧强光?
是否无法分辨颜色?
是否在强光环境下视力反而不如暗环境?
家族中有没有类似病史?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本病的病因有哪些?
应该如何治疗?
预后如何?
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治疗
本病无有效治疗方法,日常生活中应佩戴有色眼镜避免光照刺激,同时防止意外伤害。
其他治疗方法
佩戴有色眼镜:由于患者畏惧强光刺激,因此在日常或外出时应佩戴有色眼镜,避免强光刺激。
疾病发展和转归
本病无有效治疗方法,视力障碍终身存在,但不影响最终寿命。若日常生活不注意防护,可能因视力障碍造成意外伤害。
日常注意
本病患者需佩戴有色眼镜避免强光刺激,同时日常注意生活需有人陪护,避免意外伤害发生。对于罹患本病患者,需注意心理健康,避免发生心理问题。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佩戴有色眼镜:避免光照刺激,减轻畏光情况,部分患者可提高视力。佩戴有色眼镜患者应注意在强光环境下,尤其是外出时注意交通安全。
防止意外伤害:患者日常注意活动及外出时需有人陪护,避免车祸等意外伤害发生。
进行心理疏导:患儿因视力障碍,同时长期佩戴有色眼镜,可能产生心理疾病,需注意疏导情绪。
运动:患儿视力低下,不能从事剧烈运动以及需要视力要求比较高的活动,尤其是骑行、轮滑等活动。
饮食:该病没有特殊饮食要求,但由于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应当饮食注意卫生健康,不吃膨化加工食品等垃圾食品,多吃蔬菜水果。
预防
本病无有效预防方法,有家族遗传史者应进行遗传咨询。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遗传咨询:有家族锥体功能不良病史者,应尽早进行遗传咨询,避免遗传后代,必要时需进行产前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