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
概述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CSC) 简称“中浆”,一般认为是视网膜色素上皮受损伤后,周围发生浆液性渗出,导致视网膜脱离。可出现视物变小、变形,看东西颜色发暗,中心视力下降。
A 型性格特征者是高危人群。发病前常有应激情况发生。其他危险因素包括抽烟、酗酒、应用抗生素或抗组胺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高血压、肾上腺肿瘤等。
主要症状包括中央视力下降,视野中央可能出现盲点或阴影,物体可能看起来扭曲或比实际更小。
通过常规眼科检查,结合眼底荧光造影和 OCT 等检查可诊断“中浆”。
病人大多能在 3~6 个月内自行恢复,但也易复发,多次复发后会造成视力的不可逆损害。
少数患者病程迁延持续 6 个月以上,为慢性中浆,这部分患者病变多较严重,常伴有永久性视力下降。
为了预防本病,应避免精神紧张、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症状
轻、中度视力下降。
视物变形、变小。
色觉改变。
中心或旁中心暗点。
对比敏感度降低。
病因
本病的确切病因尚不十分清楚。有人认为其发病由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毛细血管病变有关。视网膜分为色素上皮层和神经上皮层,色素上皮损伤导致屏障功能丧失,附近血管的漏出液就会通过色素上皮破损处渗入视网膜下,引起视网膜上黄斑区的水肿或脱离,从而导致视力下降。
什么样的人容易患“中浆”?
工作压力较大,长期面对电脑进行工作,容易高度紧张的白领。
抽烟酗酒的青壮年男性。
精神紧张、过度劳累等应激状态。
A 型行为特征者(急躁、个性强、易冲动、时间紧迫感强、过分追求成功、争强好胜),这部分人群交感神经紧张,易发生情绪波动。
应用抗生素和抗组胺药物者。
自身免疫病、高血压、肾上腺肿瘤患者。
40 岁左右多发。
“中浆”有哪些诱因?
精神紧张,情绪突然变化。
过度疲劳、睡眠不佳、生活不规律。
感冒等病毒感染。
过敏。
寒冷。
妊娠。
器官移植、肾功能衰竭、肝炎。
就医
骤然视物模糊、视野中央有暗影、视物变形变小是中浆典型的症状,出现这些情况应及时就诊。医生会询问患者相关的症状和病史,进行眼部检查,做出诊断。
就诊科室
眼科
需要做哪些辅助检查?
视力检查:医生通过视敏度测试来检查中心视力。“中浆”患者有轻中度视力下降,一般视力平均在 0.3-0.7 的水平。
Amsler 方格表测试:可以发现黄斑疾病。如果患者患有“中浆”,则方格上的线条呈波浪状或弯曲状,而不是直线。
眼压:测量眼压以排除青光眼等其他疾病引起的视力下降。
眼底镜检查:可能需要散瞳进行检查,医生会用眼底镜检查眼球内部。可以发现“中浆”的一些特征性眼底改变:眼底镜下,黄斑部或其附近可观察到一个或数个圆形或横椭圆形、境界清楚的神经上皮层浅脱离区。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裂隙灯发出一束强光,显微镜加前置镜或接触镜检查,可以发现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色素上皮层之间的透明液体。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可以直观的看到黄斑部的积液大小和范围,监测疾病发展,量化评估治疗反应,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将能产生荧光效应的染料快速注入血管,同时应用加有滤色片的眼底镜或眼底照相机进行观察或照相。可看到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的渗漏点,这是“中浆”病情活动性的重要指标。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 (ICGA):通过注射另外一种造影剂,并用眼底照相机观察或照相,以了解脉络膜的血管情况。“中浆”的主要病理改变就是脉络膜的血管扩张,因此脉络膜造影可以有效判断病变的范围,用于指导治疗。
如何诊断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
医生根据临床症状、典型眼底表现及 FFA、ICGA、OCT 等检查结果可以做出诊断。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今年多大年龄了?
视力下降有多久了?
视物变形是怎样的变形?
有没有视物变小、变暗?
视野中央有没有阴影?
出现视力下降之前有没有精神紧张或者过度疲劳?
有没有抽烟?酗酒?
近期有没有使用抗生素或抗组胺类药物?
有没有高血压病?
夫妻是否长期分居?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这个病是什么导致的呢?
需要做什么检查来确诊呢?
需要怎么治疗呢?需要住院做手术吗?医保可以报销吗?
效果好吗?会复发吗?会留下后遗症吗?
这个病会遗传吗?
我平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治疗
本病大多能在 3~6 个月内自行恢复。
首先要去除全身发病诱因,戒烟酒,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保守治疗
给予维生素 C、维生素 B1、路丁、地巴唑、肌酐等药物治疗,多数患者于 4-6 个月后自行好转,但仍有 5% 的患者迁延不愈或病情加重致视力严重受损。
激光光凝治疗
通过激光的热效应凝固 FFA 检查发现的 RPE 渗漏点而达到治疗目的。临床实践表明,激光光凝治疗可以封闭 RPE 渗漏点,加快浆液性 RPE 脱离的吸收,缩短病程,有利于视力的恢复;但长期观察发现,激光光凝治疗并未显示可以提高患者远期疗效或降低复发率。
光动力疗法 (PDT)
是目前治疗“慢性中浆”比较理想的方法,其原理是通过使扩张和充血的脉络膜血管恢复正常,减少血管外渗漏。
降低光敏剂剂量的 PDT 治疗“中浆”更加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探索和推广。
其他治疗
包括减少患者应激因素,停止使用糖皮质激素,降低血压,减少血液中儿茶酚胺、糖皮质激素浓度等针对病因的治疗。也有尝试采用微脉冲激光、经瞳孔温热疗法、眼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等治疗。
得了“中浆”可以自己恢复吗?
多数“中浆”患者急性发病后 3~6 个月自行好转,视力多可恢复正常。
但部分患者视物变形、对比敏感度下降、色觉异常等视功能改变可持续存在。少数患者病程迁延持续 6 个月以上。病变区域弥漫性 RPE 失代偿者,则定义为慢性“中浆”。这部分患者病变多较严重,常伴有永久性视力下降。长期迁延不愈可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 (CNV) ,甚至导致永久视力丧失。
“中浆”患者首次发病后,约 30%~50% 可再次复发。10% 患者可复发 3 次以上。反复发病或迁延不愈者可损伤视功能,导致中心视力、对比敏感度、色觉等视功能异常,约 5% 患者视功能严重受损。
“中浆”能自愈,为何还要治疗?
虽然“中浆”能自愈,但病程大于 4-6 个月者,仍将产生产生不可逆的视功能损伤。持续存在视物变形、对比敏感度下降、色觉异常等视功能改变。因此,对于慢性中浆,仍建议对其进行积极治疗。对比以往的药物和激光治疗,降低药物剂量的 PDT 治疗慢性中浆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探索推广。
“中浆”的预后
“中浆”3-6 个月内不用任何治疗大部分可自愈。60%~80% 病例于 3 个月内自愈,10%~20% 于 3-6 个月内自愈,<20% 病例超过 6 个月自愈。 病程大于 4-6 个月者,部分患者出现持久视功能损伤。持续存在视物变形、对比敏感度下降、色觉异常等视功能改变。
日常注意
“中浆”患者主要注意个人休息,保证睡眠质量,放松心情,舒缓压力,不宜太疲劳,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酒等。
预防
“中浆”发病前常有应激情况发生。精神紧张、抽烟、酗酒、应用抗生素、抗组胺药物、睡眠不佳、过劳、感染、过敏、寒冷等因素可诱发本病,因此应避免这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