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斑釉牙
概述
氟牙症(dental fluorosis),又称斑釉牙,是指在牙齿发育矿化期间,人体摄入过量的氟引起的一种特殊的牙釉质发育不全。多发生在恒牙,乳牙较少。氟牙症具有地区性分布的特点,为慢性氟中毒最早期的一种特异体征。
氟牙症是常见的釉质发育性疾病,为机体摄入过量的氟导致的一种特殊的釉质发育不全。
氟牙症是地方性慢性氟中毒最早期的一种特异体征,重者可伴全身氟中毒症状。
氟牙症临床表现为釉质上有白垩色、黄褐色的斑块,严重者会出现釉质的实质性缺损。
医生通常在观察到牙齿表面不同程度的着色或缺损后,再结合高氟接触史即可诊断氟牙症。
对于已形成的氟牙症,根据严重程度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式恢复美观。
氟牙症是可预防的,儿童 7 岁前处于牙发育矿化阶段,应严格控制氟的摄入量。
症状
氟牙症形成于牙齿萌出前的矿化期,因此,氟牙症大多出现在 6~13 岁先后萌出的恒牙上。
氟牙症有哪些表现?
氟牙症主要表现为牙齿表面不同程度的着色或缺损:
主要表现为牙釉质表面有白垩色或者黄、棕、褐色的斑块,患牙呈对称分布,严重者会出现牙釉质的实质性缺损。牙齿易磨耗,患者可出现牙齿敏感症状,即牙齿在受到冷、热、酸、甜以及咬硬物等机械刺激时易发生酸痛症状。
乳牙受氟影响较小,很少发生氟牙症,若存在可表现为与恒牙相似的症状,但程度更轻,多发于出生后矿化的第二乳磨牙(即乳牙时期位于口腔最后方的一颗磨牙)。
若为严重的慢性氟中毒,除有牙齿症状外,患者还可能同时出现腰腿关节疼痛、关节僵直、骨骼变形等氟骨症症状。
氟牙症分为哪些类型?
根据严重程度,氟牙症通常包括以下三类:
白垩型(轻度),牙齿表面有云雾状分散存在的不规则白斑,可融合,边界不清;
着色型(中度),白垩色的牙面上出现或深或浅的黄、棕、褐及黑褐色斑块,边界不清,在牙面上部位不一、面积不等;
缺损型(重度),严重的氟牙症牙齿表面有大小不等的点状、坑凹状、片状的牙釉质缺损,常伴有棕褐色染色,牙齿外观变形、磨损。
病因
氟牙症是怎样发生的?
人体中的氟主要来源于饮水,其次为食物。污染的空气及含氟口腔产品等也可能会造成机体摄入过多的氟。氟的适宜摄入量和安全摄入量的标准难以统一,因此只提供一个范围,即每千克体重每天的氟的摄入总量在 0.05~0.07mg 为宜,当机体摄入的氟化物长期超出此上限时,将会导致慢性氟中毒的发生。对于牙齿而言,适量的氟能维持牙齿健康,增加其抗龋性,但如果在 6、7 岁之前的牙齿发育矿化时期摄入过量的氟,则会导致氟牙症发生。
氟牙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可能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高浓度的氟直接影响牙胚的成釉细胞分化、成熟,促进其凋亡(即细胞的自主有序的死亡)及变性。
正常的牙釉质形成过程中,基质蛋白在成熟期会被蛋白水解酶全部水解,使牙釉质的基质发生矿化。但在接触过量氟的牙釉质中,氟降低蛋白水解酶的活性,基质蛋白的水解减少,导致牙釉质基质矿化不全。
磷灰石是牙齿中的一种主要无机物,氟可与磷灰石晶体结合改变其表面结构,增强磷灰石与胶原蛋白的结合能力,降低胶原蛋白的水解速率,从而减少成熟期胶原蛋白的水解并抑制牙齿中磷灰石晶体的生长。
哪些因素会影响氟牙症的严重程度?
人体摄入氟的量以及摄入时机直接决定了氟牙症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氟牙症的严重程度与以下因素有关。
接触高氟的时间及时机。胎儿在出生后长期接触高氟环境,可使全口的牙齿受到侵害;若仅在2岁前接触高氟,则表现为前牙和第一恒磨牙(通常为口腔中最早萌出的恒牙)受累;6~7 岁后接触高氟,不会引起氟牙症。出生后 18~30 个月是牙釉质对氟的影响最敏感的时期,此时人体摄入过量的氟最易导致氟牙症。
母亲怀孕期间摄入氟的量。胎儿期是乳牙矿化时期,胎盘只能起到部分屏障作用,胎儿的血氟水平约为母体血氟水平的 75%,母体摄入氟过多可能导致乳牙氟牙症。
饮水中氟浓度。饮水中的氟含量与氟牙症的发生明显相关,所在地区的饮水氟含量超过 1 mg/L 即能引起当地氟牙症的流行。
氟化物的局部应用。3-6 岁儿童使用含氟牙膏,刷牙时若有吞咽习惯,可能导致产生氟牙症的危险,在饮水氟含量过高,有氟病流行的地区,6 岁下的儿童不推荐使用含氟牙膏,且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含氟凝胶、含氟泡沫、含氟涂料等。
机体代谢情况。人体的代谢情况对氟吸收有直接影响,如果在胃饱和的情况下摄入氟,氟会附着在食物中被排出。空腹时摄入,氟极易被全部被人体吸收,并分布于全身。
营养状况。营养状况是影响氟中毒程度的因素,营养不良者的代谢可能会受到影响,从而使人体对氟化物的毒性更加敏感,其中牙釉质是对氟中毒最敏感的组织。
气候。氟牙症的流行及其严重程度可受气候的间接影响,例如,居住在热带地区的人饮水较多,摄入氟也较多,氟牙症的患病率自然也高。
就医
何时应就医?
在乳牙萌出后,如发现牙齿的色泽或形态异常,应及时就诊,患者应回忆并注意排查是否有过量氟接触史,注意及时切断过量氟摄入途径以预防恒牙氟牙症的发生。在就诊时患者应将上述情况告知医生。
对于恒牙,如果发现牙齿的色泽或形态异常也应及时就诊。
就诊科室
口腔科
如何诊断氟牙症?
通常牙齿上会有白垩色、黄、棕、褐色斑块或者牙齿表面出现坑窝状的牙釉质缺损,根据上述典型的临床表现,并结合高氟接触史,医生常可诊断氟牙症。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6-7 岁前居住的地区是哪里?
6-7 岁前的饮食、口腔卫生习惯如何?
居住地周围人群的牙齿情况是怎样的?
患者的困扰是什么,是否介意牙齿的美观问题?
有无牙敏感症状?
既往曾接受过哪些口腔治疗?
患者或患者家长可能询问医生哪些问题?
是什么原因导致患该病?
除了新换的门牙外,以后换的牙齿上也会有斑点吗?
怀孕期间接触过量氟,孩子出生后会得氟牙症吗?
儿童如何安全使用含氟牙膏?
如何改善牙齿的缺损和美观?
最好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治疗后有哪些注意事项?
是否有关于该病的指导资料或网站?
是否会遗传?
儿童定期涂氟会导致氟斑牙吗?
治疗
氟牙症是可以治疗的。遵循创伤最小化原则,依据牙齿着色程度和缺损大小,不同类型的氟牙症可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临床分型
治疗方法
白垩型(轻度)
外漂白法、微打磨法、渗透树脂处理、复合树脂修复、瓷贴面修复
着色型(中度)
外漂白法、微打磨法、复合树脂修复、瓷贴面修复
缺损型(重度)
复合树脂修复、瓷贴面修复、冠修复
氟牙症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牙冠着色,这对患者的美观及心理健康均可造成一定的影响。随着微创牙科理念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微创技术得以发展,对氟牙症的治疗也倾向于更加保守的治疗方案。
外漂白术
外漂白术 通常使用过氧化氢或过氧化脲作为漂白剂,氧化解离牙齿内的有机色素使之成为无色结构,一方面减小正常牙体与白垩色氟斑点之间的色差,另一方面可去除部分氟斑着色。但若有牙釉质缺损、牙敏感等情况时,该法不适用。
微打磨治疗
是治疗轻~中度氟牙症的常用的治疗方法。微打磨治疗通过使用低浓度的盐酸及浮石粉分次去除牙釉质表面大小在一定范围内的病损(通常为直径 25~200μm 的病损)。微打磨技术通常与漂白技术同时应用,以减少白垩斑与周围牙面的颜色反差,使牙齿颜色更均匀。
渗透树脂处理
是用于去除牙釉质表面白垩斑的一种快捷、安全的方法。其原理为,以用 15% 的盐酸凝胶涂布于白垩斑表面,便于渗透性树脂单体渗透入釉质,一方面可抑制牙齿进一步脱矿,另一方面还可使病变部位的折射率更加接近正常牙体组织,改善其美观性。
修复治疗
对于有牙釉质缺损的重度氟斑牙、牙面无光泽的患牙或者使用以上方法无法改善的情况,可用修复材料将患牙的外侧面(唇颊面)加以修复,遮盖着色,修复牙釉质缺损。常用的修复方法为使用光固化复合树脂直接修复,缺损范围过大时,可将牙齿外侧面的牙釉质或者整个牙冠磨除 1~2 mm,使用瓷贴面或全冠修复。
日常注意
了解所在地区水源的含氟情况。如果饮用的为瓶装水,可向当地公众健康部门或实验机构了解饮水的含氟情况。
控制含氟食物的摄入量。
使患儿远离含氟产品,例如含氟的牙膏、漱口水、营养制剂等。
帮助患儿建立自信。
预防
在牙发育阶段严格控制氟的摄入量,是预防氟牙症的关键。具体措施如下:
选择含氟量适宜的水源,饮水的适宜氟浓度一般在 0.7~1mg/L,饮水氟含量超过 1.5mg/L 时,可应用活性矾土或者活性炭去除水源中过量的氟。
治理环境、控制空气氟污染。
控制含氟食物的摄入量在适宜水平,高氟地区的儿童及孕妇应避免长期大量摄入海产品等高含氟食物。
严格控制儿童中防龋氟化物的使用剂量。氟保护漆、氟化泡沫等高浓度氟化物的使用应由专业医生进行操作。